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二十章 大清文治(中)

第二十章 大清文治(中)

    书接上文,康熙皇帝选定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是为了建立适合清王朝统治的文化伦理。

    但是如何让这样的文化伦理深入人心成为百姓教化的一部分是康熙皇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康熙皇帝对于如何对百姓教化的文化伦理措施便是《圣谕十六条》。

    《圣谕十六条》发表于康熙九年,对于理学的研究使康熙皇帝认识到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法律的令行禁止,教化民众才是第一要务。

    为了实现对老百姓的教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康熙皇帝将崇儒重道的文化国策具体化为‘圣谕十六条’!

    希望借此达到尚德缓刑、华民成俗的目的。

    为了使百姓能够更好的理解圣谕,各直省府州县官员以及负有教化之责的学政系统或以图解、诗、谣的形式或以百姓容易理解的白话或直接讲解或将其与律合释等。

    对圣谕十六条进行了大量解释和通俗化的努力。】

    评论区

    始皇帝:“好家伙,一到谕旨也讲解的这么详细。”

    汉武帝刘彻:“仙人的投影视频对每一个王朝的军政体制以及文治等方面都会有详细的讲解,慢慢看就好了”

    查士丁尼:“东方王朝的内卷好严重Σ(゚∀゚ノ)ノ”

    居鲁士大帝:“恐怖如斯!”

    忽必烈:“楼上又是两个外国皇帝。”

    【公元1698年九月,康熙第三次东巡,在开原通往盛京的驿道上他见到了被自己下旨流放的臣工陈梦雷。

    因为受耿精忠谋反一案的牵连,陈梦雷被流放在开原已经十六个年头,在得知皇帝东巡的消息之后他向开原的地方长官申请并经盛京将军批准,在驿道上像皇帝献上了自己写的诗词。

    陈梦雷希望通过献诗得到皇帝的宽恕获得重新起用的机会。

    陈梦雷的献诗让康熙皇帝非常满意,他因此被召回京师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

    为了报答皇帝特别是皇三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陈梦雷决心做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将古今典籍重新分类编排,编著一部足以光大圣朝文治的图书。

    康熙三十九年,陈梦雷根据自己家中经史子集类藏书以一人之力开始了图书的编撰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了三皇子胤祉的支持,胤祉允许他利用王府中所藏典籍并提供经费让他雇人缮写以尽快完成图书编撰工作。

    六年之后,陈梦雷编撰的书稿完成,这部书稿暂定名为“汇编”。

    分为六汇编、三十二志、六千部约一万多卷。

    康熙皇帝最终审阅后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并专门开馆命胤祉和陈梦雷主持工作,率领八十余名人员对该书进一步修改润色负责印刷事宜。

    古今图书集成于雍正四年最终完成,全书包含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计一万卷。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类图书,就是比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一版也要大三四倍因而被外国学者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评论区

    康熙:“用朕的年号来当书名,谁这么称呼的啊ರ_ರ...”

    汉武帝刘彻:“好家伙,朕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让董仲舒修一本书命名‘汉武全书’啊!”

    王莽:“重点是古今图书集成对文化的贡献,《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

    君士坦丁:“这么牛逼吗?\(`Δ’)/”

    【雍正皇帝亲自作序,认为该书海纳百川、包罗万象,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

    乾隆皇帝,大学士张廷玉也都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虽然不无溢美,但古今图书集成确实为后世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清代总洁、整理古代文化于此书已初具规模。

    清朝初年对于搜访、纂修图书就有很多关注,顺治十四年三月,顺治皇帝命令各省全臣购求遗书。以此为开端,康熙、乾隆年间搜访遗书活动愈加推进。

    同时,编纂图书也越来越活跃,经史、政典之外,性理、诗文、音韵、历法、数学、地理、名物汇编等一大批图书也相继问世。

    仅以清宫藏书来看,其藏书量之大,藏书地之多、内容之博、校勘之精、书品之佳、雕版技术之高、装潢之美、利用之广都超过了历朝历代。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文化的繁荣,政治、经济的昌盛,后世现存清宫藏书仍有五十多万册。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文治武功到乾隆时期已经进入全盛时代。

    乾隆皇帝曾于公元1741年颁诏各省都抚、学政访求天下遗书。

    公元1772年正月,他再次颁诏求书但因应者寥寥,乾隆皇帝大为恼火。

    于十月又下诏进行督促......】

    评论区

    宋仁宗:“看得出来,这个清朝对于文治也挺重视的,除了这个官方哲学的理学消极成分严重外求书这一点还是挺重视文化的,不过为什么应者寥寥无几啊?(⊙o⊙)”

    宣统帝:“看破不说破⁽⁽ƪ(•̩̩̩̩_•̩̩̩̩)ʃ⁾⁾ᵒᵐᵍᵎᵎ”

    道光:“......”

    王莽:“因为清朝前期文字狱留下的阴影,虽然乾隆一再下旨说只会罪书不罪人,书有问题就把书毁了不怪罪人。

    但是因为康熙、雍正朝文字狱的阴影,有藏书的文人老百姓不敢把自己的藏书交上,同时这些督抚也摸不清乾隆到底想干啥。

    揣摩不出乾隆的态度也不敢积极去完成任务所以当时的征书工作很不顺利。”

    汉光武帝刘秀:“我真的很纳闷,为啥这家伙好像什么都知道?(≖_≖)”

    王莽:“刘秀你不过是靠运气,没我懂得多!ヾ(´∀`。ヾ)”

    刘秀:“王莽,你个***,古恩!m9(`д´)!!!!”

    前秦世祖苻坚:“王莽知道的汉光武帝竟然不知道!”

    前凉恒王张重华:“咳咳。”

    永乐帝:“@前秦世族苻坚你懂得。”

    前秦世祖苻坚:“差点忘了,秀哥是东汉的ԅ(✧_✧ԅ)”

    汉光武帝刘秀:“~%?…;#*’☆&℃$︿★?乱码”

    【在此情形下,安徽学政朱筠率先响映,对图书征集、著录、校雠等提出四条具体意见。

    朱筠辑校‘永乐大典’的建议一度在朝堂上引起大臣们的激烈争论,最后乾隆皇帝作出指示,基本采纳朱筠的建议。

    他诏令将所辑佚书各省采集上来的及武英殿所有官刻书籍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自公元1773年二月开馆起,一支庞大的队伍便投入其中。

    仅‘四库全书’卷首,开列诸臣职名即有三百六十人,而事实上参与者远远超过次数,仅前后选用的誉录人员就多达三千六百二十六人。

    四库全书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计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如何加上各种原因而取消淘汰掉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字目。为了有所区别,经部封面用绿色,史部用红色,子部用红色,子部用蓝色,集部用灰色进行标识。

    公元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缮写完工。

    公元1782年至1784年又各完成三份,这四份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文溯阁,称为“北四阁”。

    此外,乾隆为彰显国家藏书美富便利江浙士子就近观摩誉录还下令再缮写三份分别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子湖畔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评论区

    北周武帝宇文邕:“好家伙,这书籍数量震惊我了,自从萧绎江陵焚书后,华夏藏书数量再也很难见到十万了。”

    玄天教主:“清代四库全书其实是把中国的典籍做了一次梳理集出来一批训释书包括永乐大典,后来见不到的书把它又集出来,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好多人能看到,对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乾隆帝:“嘿嘿(=^▽^=)”

    康熙.“嗯!(*๓´╰╯`๓)♡”

    【清朝的修书活动对于整理典籍、发扬学术固然有着积极意义,然而,这并不是皇帝下旨修书的唯一目的。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继位,年号雍正。

    新皇帝登基之时,陈梦雷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正在印刷过程中,这一年,陈梦雷已经七十二岁,他为了编撰这本图书已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这部凝集着他毕生心血的著作即将问世,陈梦雷也将完成他报答康熙皇帝和皇三子胤祉知遇之恩的夙愿。

    但是,最终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却没有署上陈梦雷的名字。

    原来,雍正继位之后,因为和皇三子的政治斗争,他不仅将陈梦雷及其门生排挤出古今图书集成馆,甚至将陈梦雷父子再次发遣关外。

    重新任命蒋延锡、陈邦彦担任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出版工作,

    蒋延锡、陈邦彦等人接手后对已经印刷的九千六百二十一卷再次校对、改正错字,对未印刷的三百七十九卷重新审核、印刷和装帧,并把原书中的志改为典。

    除此之外,并没有对陈梦雷已经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做大的修改,而就在古今图书集成出版的当年,新任副总编撰官陈邦彦也莫名其妙地被雍正皇帝革去官职。

    陈邦彦被革职和一首诗大有关系,江南武进人钱名世,康熙四十二年探花与年羹尧为乡试同年。

    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钱名世曾作诗八首赠年羹尧以表示祝贺。

    其中有一句写道:“鼎钟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

    据钱名世自己注解,这句诗的意思是年将军率兵平西藏,应该刻一座碑立在康熙皇帝平藏碑的后面。

    不过,钱名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这句用做唱作酬答的诗却为自己引来了一场大祸,也让其家族蒙受了多年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