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十九章 大清文治(上)

第十九章 大清文治(上)

    书接上文。

    【说完清朝的军政体制后,接下来是清朝文治方面。

    公元1657年,岁次丁酉。

    这一年,一场全国性的科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

    十月二十七日,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李振邺、张我朴等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一百零八人流徙尚阳堡,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一个月后,江南贡院再次曝出科场舞弊丑闻,最终,十七名负责江南乡试的考官因此事被判绞刑!

    第二年春节一过,顺治皇帝亲自命题,分两次对之前中榜的举子进行了复试。

    接着,顺治皇帝下至,对没有通过复试的士子们分别进行处罚。

    共有二十二人被革去举人资格,二十四人被罚停会试,另有八人被杖刑之后连同家属一起被流放关外。

    这是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最严厉的一次作弊惩治事件,这次处罚几乎蔓延全国,不仅参与作弊的考官和士子被处以极刑,一些没有参与作弊的士子也牵连其中被取消功名,抄没家产。】

    评论区

    宋仁宗:“是不是太残忍了一些,作弊虽然可耻,但在我大宋也罪不至死Σ(ŎдŎ|||)ノノ”

    天启朱由校:“得了吧,因为你们宋朝对文人的过度宽容,在我大明,东林党和皇室天天打擂台(´-﹏-`;)”

    君士坦丁:“作弊是非常可耻的事情→_→”

    玄天教主:“在隋唐宋时期对于考试作弊比较宽容,也导致作弊非常多,忍无可忍的明清朝廷就推出了‘罚’!直接就是作弊要你命-_-#”

    【对于读书人,顺治皇帝是爱惜的,他曾经不顾满洲大臣的反对,任用精通儒学的汉臣,还曾经亲自去太学祭拜孔子以示对读书人的重视,并把崇儒重道定为国策。

    公元1652年九月二十二日,顺治皇帝在太学举行隆重的释奠先师孔子典礼,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把圣人之道时刻铭记在心,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一做法是顺治皇帝所代表的满洲统治阶层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的决定。

    关外时期,他们虽然对中原汉族文化已有所接触,但施行的仍是满洲传统习俗,入主中原之后面对这样一个疆域辽阔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庞大国家,清朝统治者很快发现如果继续使用满洲传统,将很有可能重蹈覆辙蒙元王朝被赶回漠北的历史悲剧。

    经过抉择,顺治皇帝决定以中原历代王朝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立国的根本、治国的大法。

    公元1653年四月,在顺治皇帝举行祭奠孔子仪式半年后,他颁谕礼部将尊儒重道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顺治皇帝认为,帝王治理国家要把儒学放在第一位,臣子辅佐君王也要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准则,只有大兴文教、崇理经术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因为崇儒重道的国策,一批精通儒学的汉臣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

    评论区

    忽必烈:“为什么一定要完全汉化,汉语和蒙语并存不好吗?”

    王莽:“楼上的,你元朝不到九十年就被灭了,还说什么。”

    玄天教主:“敲黑板,划重点。因为清朝是华夏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汉族士大夫其实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他建立之初不仅跟其他王朝一样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还有民族问题,而元朝被赶回漠北的悲剧,让清廷统治者意识到必须汉化减少民族隔阂,因此从顺治时期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开太平的政策,对于稳固统治是很有效的。”

    北魏孝文帝:“所以只有汉化,少数民族政权才能融入中原统治(^O^)”

    【但是,任用汉臣对于顺治皇帝来说这个抉择并不容易也遭到了很多满洲贵族的反对。

    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等人一度试图回归满洲旧制,然而随着康熙皇帝亲政以后,以儒学作为指导国家治理的方略再次被提上日程。

    傅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以博学著称,精通儒学、佛学、医学。在诗书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康熙十七年,隐居乡里的傅山接到当地官府的通知要求他去京城参加考试。

    不仅仅是傅山,当时全国各地有近两百名学者都接到了考试的通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科举考试,它由康熙皇帝亲自在体仁阁主持,参加考试的人要求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而且必须由中央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地方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举荐。

    康熙皇帝希望从这些优秀的读书人当中,选择出更为优秀者是为博学鸿儒。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的来说,康熙皇帝求才若渴的举动堪称旷世盛典,各地的才子名士对这次机会十分重视。

    除了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少数以明朝遗民自居的名士拒绝参加考试之外,多数人都欣然前往。

    傅山则被地方官强行抬入京城,虽然他装病以逃避考试,但康熙皇帝爱其才下诏对其免试并赐他内阁中书的官职。】

    评论区

    洪武大帝:“没想到我大明的文人遗民还是记得自己仍为明人的啊感动(っ╥╯﹏╰╥c)”

    崇祯:“如果我的朝堂上东林党能学学人家我也不至于亡国。”

    康熙:“崇祯你是运气不好,遇到了天灾,令人同情。”

    玄天教主:“科普一下,从清朝统治阶级角度,他们需要精英来为他们服务,因为他们来源于相对落后的一个民族,需要汉文化,可是这一批人又不为你服务,怎么办?只能通过一定手段,满足下知识分子扬名、立言、立功、立民,从国家角度征集博学鸿儒,有学问的人,国家会授予一定的官位、名誉。”

    乾隆帝:“仙人教主您知道就好,但别直接说出来啊!(°ー°〃)”

    查士丁尼:“说白了就是收买( ̄y▽ ̄)~*捂嘴偷笑”

    玄天教主:“还有,傅山虽然博学,但民族心理比较强,所以哪怕康熙皇帝很诚恳的请他,他依然选择出家当了道士,因为道士不用剃发留辫”

    康熙:“......”

    【祭孔是一种对先贤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自汉高祖刘邦之后,天子祭孔成为惯例。

    清朝时期,天子祭孔活动成为国之大典,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进一步提高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首次南巡返京途中,康熙亲临山东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谒礼活动。

    他不仅在孔子塑像前行了三拜九叩大礼,还手书“万世师表”匾额以示尊圣之意。

    在推尊孔子的同时,康熙皇帝还大力表彰朱熹和理学。他认为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明白精确,公正而不偏不倚。

    是继孔孟之后能过给读书人以最大帮助的圣贤之人。

    在征得大学士九卿等的意见之后,康熙下令将朱熹的地位升格,由孔庙东庑先贤之列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并指示精通理学的大臣熊赐履和李光地先后主持,将朱熹的论学精义汇编成《朱子全书》,由此,理学成为清王朝的官方哲学。】

    评论区

    孔子:“万世师表?其实你们没必要这样搞这些虚的,三拜九叩这些高调浪费财力啊=’①。①’=”

    孟子:“这个朱子的理学莫非与儒学有什么关系,不然怎么有资格与孔圣和我并列。”

    朱熹:“没想到,我的理学竟然成为后世王朝的官方思想(。>∀<。)”

    太炎先生:“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

    康熙:“m9(`д´)!!!!”

    乾隆帝:“这个太炎说的什么意思?”

    王莽:“意思就是理学作为一个学术形态在整个清代社会它处在一个衰败、没落的过程之中,但是它并不妨碍统治者把他作为一个‘纲常名教’的利器去维护他的统治,所以清代统治者在理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去不断的推崇他。同时,以身作则做了很多解释工作,所以理学在帮助清代统治者执行他的统治理念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这样的例子前一例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独尊儒术⌓‿⌓。”

    汉光武帝刘秀:“我就纳闷,这个反贼怎么懂这么多(´-ι_-`)”

    王阳明:“在我看来,理学从天地生生之道出发,指出了万物无不有理,仁义礼智是天赋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因为被不同的气质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欲。(ㅍ_ㅍ)”

    王莽:“说实话,其实不是理学不好,理学也有可取之处但消极成分太多(︶︿︶)。”

    玄天教主:“王莽你在剧透我可就禁言了→_→。”

    王莽:“呃━┳━━┳━”

    【公元1749年开始,乾隆皇帝先后数次下诏请内外官员荐举潜心经学之人,开设经学特科。

    这次经血特科从举荐到录取历时两年,经过层层选择、严格审核,虽然乾隆皇帝最终仅选定了四人,但这次经学特科却让各地的经学之士大受鼓舞。

    江南经师惠栋更是感慨这是自汉魏六朝、唐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旷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