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二十一章 大清文治(下)[文字狱]

第二十一章 大清文治(下)[文字狱]

    评论区

    钱名世:“呃,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一首诗也能引火烧身(⋟﹏⋞)......”

    雍正:“......”

    玄天教主:“说一下,雍正皇帝惩治钱名世的方法其实很有趣,他给钱名世写了一个匾(¬◡¬)✧”

    宋仁宗:“啊?一块匾有什么大不了的!”

    王莽:“重点是匾上面的字,‘名教罪人’(≖_≖)。”

    宋仁宗:“扣这么大的帽子?Σ(ŎдŎ|||)ノノ”

    王莽:“把写有‘名教罪人’的匾挂在他家门口,让所有路过的官员都骂他还有写诗去斥责他(¬_¬)。”

    钱名世:“我尼玛****$……”

    宋仁宗:“这得多损呐(っ´ω`)ノ(╥ω╥)”

    雍正:“……”

    查士丁尼:“默默问一下,名教是什么东西?”

    玄天教主:“科普一下,名教就是纲常礼教,从西汉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

    而雍正把钱名世打上了纲常礼教的罪人标签,原因就是你投的这个诗,他给年羹尧投诗,后来呢,罪名是什么呢,就是他谄媚奸恶,因为年羹尧本身是大奸大恶之人,在后来的年羹尧的案子里,雍正给他罗列了九十二条罪状,当然,很多属于子虚乌有。

    那么这个名教罪人实际上就是说,你对纲常礼教构成了犯罪。

    因为第一他不是年党,第二他又不是反清的义士,所以他不过就是写了几首诗。

    而且应该说是他希望自己的仕途更发达,雍正酒抓住这个机会把他叫做名教罪人,这是当时对士林的一种打压,是很可怕的。╮(︶﹏︶)╭”

    查士丁尼:“怎么跟基督教对异教徒的惩罚那么像啊⊂[┐'_'┌]⊃”

    【雍正皇帝还命令科举出身的在籍大小官员作诗批判钱名世的罪恶。

    最终,雍正挑选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三百八十五名官员的诗作汇在一起。

    令钱名世自己花钱把这些讽刺他自己的诗作出版刊印。

    在这一过程中,有人因作诗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而受到严厉处分。

    像翰林院士吴孝登因此被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正在负责修订古今图书集成的陈邦彦以及他的堂弟陈邦直就是因为批判钱名世的诗作没有过关而被革职。

    雍正何以对一首诗如此震怒以至于大动干戈呢?

    实际上,雍正最担心的是官员结党,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朋党论,认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他希望臣工心里只有皇帝,对皇帝一心一意、俯首听命,绝对不能有其它的想法。

    为了掌握官员的思想动向,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官员的言行,一旦发现对朝廷不利的言论则采取眼里手段进行打压。

    从书文和书籍中寻章摘句,发现臣民的反清、抵触、不合作举动或情绪乃至捕风捉影、妄加罪名从而对相关人员严厉镇压。

    这就是清朝的文字狱。

    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康、雍、乾三朝,尤以乾隆时最为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不超过十起,雍正时近二十起,乾隆时则多达一百三十余起,平均一年两起还多。

    其中骇人听闻的大案有庄龙庭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曾静和吕留良诗文案以及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等等。】

    评论区

    庄龙庭:“……”

    查嗣庭:“我就挺纳闷的,我出的考题是根据经典取的,是忠君爱国,怎么就成案底了(; ̄д ̄)”

    宣统:“这你得问雍正皇帝。”

    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_<)”

    玄天教主:“清朝文字狱给清朝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清朝人的一些思想受到了限制。”

    汉武帝刘彻:“如果康熙、雍正时期的文字狱获罪是触及敏感话题,那乾隆朝岂不是纯属找事?m9(`д´)!!!!”

    王莽:“可以这么说!”

    洪武大帝:“朕奢!!!我尼玛***……”

    乾隆帝:“……”

    【与文字狱相伴而行的,是清朝统治者掀起的禁书、毁书狂潮,其中尤以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寓禁于征最为肆无忌惮。

    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明令查缴禁书,一直到五十八年近二十年间,历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毁、或遭抽毁,遂酿成空前未有的图书浩劫。

    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版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的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系统地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评论区

    宋仁宗:“你这修书又搞文字狱还毁书,等于修了个寂寞(≖_≖)”

    康熙:“弘、历!!!”

    雍正:“唉,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就毁了算了,但是其他没有直接触及的你损毁干嘛?对文化的摧残啊”

    乾隆帝:“说得真好,下次别说了。”

    王莽:“当时毁掉的好多书,至少十五万册也就是一万多卷,整个四库全书编的也不给三万卷,而这只是明面上的数据,现实是还有几万多卷,其中包括一些明代档案毁掉了一千多万卷,涉及到明代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东北的满族先祖那些就是属于禁忌。”

    汉武帝刘彻:“朕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学说也只是收库不予外学但也没有去毁掉篡改,清朝做的真绝○| ̄|_”

    【明史,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史书从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开始筹备。

    到乾隆四年最后完成,前后历时九十四年,这部史书的编纂者众多,几乎囊括了清朝前一百年中最有名的博学鸿儒,可谓人才济济。

    最初清朝统治者设立明史馆是为了笼络明朝遗臣增加汉族官员的感情寄托。

    随着编纂过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汉族知识人加入了进来成为了清王朝坚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

    而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在这些读书人中不断剔除与自己统治思想相悖的部分。

    一部明史,见证了清朝前一百年的文治也见证了这一百年来因推行文治而出现的文字狱。

    怀柔与镇压相互使用是清朝统治者对待汉族知识人的政策,清朝称之为‘宽严相济’!

    清王朝的前一百五十年是一个从乱到治的过程。

    这一百五十年里,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整体呈上升趋势。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比较重视宽严并用以加强对广大臣民特别是汉族知识人的引导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的统治。

    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知识人始终是不信任的。

    他们对结党深恶痛绝,对有名望的儒臣身怀疑虑,对草野遗民更是念念不忘。

    于是,他们一方面重要读书人,一方面打压读书人。

    交互使用怀柔与镇压的两手最终达到让天下读书人不敢有二心只为我所用的目的。

    这种所谓的宽严相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清王朝的根基,使国家实现了由乱到治。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宽严相济也导致了可怕的后果。

    清朝时查缴禁书、文字狱横行,这对于中华思想文化来说无异于一次浩劫,而当时的读书人因惧怕文祸不得不将学术思想限定在朝廷允许的框架内。

    学问多用于保身而缺少争鸣和探索。

    如此一来,清朝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狭隘和禁锢。

    时代在变,国际在变,如何应对决定了清王朝的未来命运……】

    评论区

    乾隆帝:“……”

    康熙:“等等,让朕履一下,开头简介的闭关锁国还有现在提到的文字狱思想狭隘莫非大清灭亡的祸根Σ(`艸´;)!!”

    雍正:“弘、历!!!”

    嘉庆:“还有闭关锁国的原因吧,但是闭关锁国怎么会导致灭亡?”

    宋孝宗:“看着投影我只能说这个清朝文治与武功都曾经繁荣过,但因为他不是汉族,所以对于汉族文化持警惕态度,有隔阂最终出现了文字狱的结果。”

    胡奇光:“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