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生记忆随笔 » 记忆中的年三十

记忆中的年三十

    大年三十,作为一年的最后一天,在我的印象中充满了各种仪式感,来自父母和长辈们的各种仪式感,虽然有些封建迷信的意味,但都是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

    清晨起来,我和弟弟的任务是清扫天井,把堆积在杏树旁的积雪和冻冰破碎,用小铁车推出院子,为接下来娘和婶子们举行的各种仪式做准备。

    请当门老爷入驻

    所有的神位在年三十除夕之前其实都已经请到了家里,今天的主要仪式就是正式入驻。

    首先要请的是当门老爷,也就是灶王爷、灶神。一般都是小年请回家,年三十除夕这一天新旧交接。

    早上起来太阳升起之前摆上贡品,燃香请神,仪式完毕后贴上新的神位。

    每个神位都有完整的构成,对联一对外加神位画像和来年大小进图谱。

    神位还分两口灶神和全家灶神,具体的我也没敢多问,也就不太清楚我家请的到底是哪种。

    神位的对联一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灶神贴联,一般都是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见吉祥”、横批“一家之主”。中间是神位和神侍的画像,上部还带着来年每个月是大进还是小进,大进代表这个月有30,小进代表这个月只有29。我们一般贴的时候不分开,直接整张覆到去年的上面。

    敬车头老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神位也与时俱进,年三十这天娘和婶子、大娘都开始忙活着给家里的车头老爷送礼祈求来年保佑。

    会将车挪成车头朝南的停放方式,在车头前方摆上贡桌,请香,上贡品,专职的神婆口中念念有词,多是祝福的话语和对车头老爷的一些请求,保佑来年顺顺利利、车辆安全等等,期间敬酒、敬茶,直到仪式结束送上纸钱。

    敬天

    这个仪式一般都是下午太阳落山后开始。

    天井中间摆上贡桌,焚香请神,上鸡、鸭、鱼、肉、豆腐等贡品,之后香火不断一直到初一。期间会点香和分发纸钱给家里大小门口,不管是院子里的还是房屋里的只要是门都有份,直到十二点敬天完成。

    完成后收拾贡品,留下贡桌和香炉,一直到初五。

    发芝麻

    我家是这么叫的,不知道你们那边是什么叫法。

    发芝麻最早的时候,是在祭祀的桌前放上一堆芝麻秸秆,在芝麻秸秆上放上黄纸(纸钱),芝麻秸秆容易点燃,有助燃的作用,燃烧的时候,噼里啪啦地响,像放鞭炮的声音。而且,芝麻有很好的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期盼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富裕,这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现在种芝麻的越来越少,演变成了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祈福。

    发芝麻一定要等到十二点之后,各家各户会掐点,抢十二点那一刻,争着拿来年的第一个好运,所以每到12点的时候大家的鞭炮声会齐刷刷的一起响起,远处山谷里不断传来砰砰砰的鞭炮声。农村的鞭炮都是土鞭,火药足声音大,落到地上炸起片片尘土,空气中弥漫着香香的火药味。各家各户还会为了比别人家的鞭炮响的声音长而攀比,东家放3000头的,西家可能就放五千头的。

    吃年夜饭(跨年饭)

    跨年饭、隔年饭,意思是横跨两年之间的一段饭,一般都是在发完芝麻之后,下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起。记得嫲嫲101岁的时候还能吃一盘,十几个饺子。

    光年

    发完芝麻、吃过跨年饭大家一般还是会睡觉休息的。休息的时候房间里的灯要亮着,直到第二天初一,这个风俗俗称“光年”。

    关于“光年”还有一段传说。说“年“以前是吃人的怪兽,每年三十晚上就会出现,但是年也有怕的东西,它会怕光和鞭炮声,亮灯是为了驱赶年兽和守岁。大年三十这晚,灯都是通宵开着,把灯点亮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是人们对美好的期盼。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和年相关的趣事。

    农村有“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的说法,所以我们都会在过年前剃头,我从小都是爷给理的。多数时候是平头,也就是短头发,上初中后有点爱好了会让爷给我留一下头发,爷会用他不太擅长的方式给理,多数时候会被同学们取笑,又一个“茶壶盖”。

    每年过年都想穿新衣裳,都是赶集的时候爷和娘给买的,有时候钱紧张会穿去年的,那时候一百万个不情愿,觉得在小伙伴面前丢了面子。如果买了新衣裳也得不到初一拜年的时候穿,会早早的在家里穿上,在爷娘面前跑来跑去的。

    记忆中的年三十有满满的烟火气,给我留下了诸多美好。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回老家,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发呆,不仅回想起了以前年三十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