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 第39章 文坛老友

第39章 文坛老友

    ¤文坛老友

    大约四十年前,或许更早一些?

    一个窗口斜进落日余晖的黄昏,在许昌县图书馆一排排书架的后边,在一个狭窄的仅容下一人的过道里,我见到了张长安先生。

    我是从摆满图书的书架缝隙里看到他的。那时长安先生也还年轻,记得他头上戴一顶黑色的礼服呢鸭舌帽,显得潇洒、沉稳、持重。他站在门口处,正在与馆长说话。也还记得,他好像与馆长很熟。他说,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就要发表了。他来,是要借一本书。什么书呢?已经记不得了。

    当时,我就躲在书架的后边,屏神静气,呆呆地望着他。而后他大步向书架前走来,很安详地在书架前翻着找书看……隔着两排书架,我悄悄地打量着他,且慢慢地、一步步地往后退着,就像是一个偷儿。我知道,我是在向长安先生致敬,向文学致敬。

    80年代是文学的年代。此后,在一些时间里,在一些会议上,我跟长安先生认识了。这时我才知道,他跟我家乡的另一位老友刘向阳先生同在县文化馆工作,都是搞文学创作的。在我的记忆里,长安先生是一个刻苦、踏实、认真的青年作家。那时候他已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每日里仍被文学燃烧着,一谈起文学就滔滔不绝,甚至夜不能寐。长安先生出身农家,很有生活积累,且挚爱文学创作。他讲话时略微带一点点口吃,就更能给人以恳切、生动的印象。记得,每当他讲起乡村生活,讲起三叔二大爷,讲起杈把、扫帚、牛笼嘴……讲着讲着,人们就笑了,大笑。他其实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

    日子很碎,不是吗?后来,长安先生突然消失了,不再出现在文学会议上了。记得当年好像还有很多文学工作者打听,长安呢?长安哪儿去了?再后来,人们才知道,长安先生那时一月工资才三十多块钱,且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要上学,妻子又没有工作,生活压力太大。于是,他忍痛割爱,辞职下海了。是啊,那年月,文学是不能当饭吃的。

    再次见到长安先生,仍是在一次文学会议上。这时候,已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让我惊诧不已的是,年近七十岁的长安先生,脸上仍有童气在,仍然对文学保有难得的激情。一谈起文学,就两眼放光!记得参加会议的作家们集体照相的时候,他一路小跑着,精神抖擞地说:我回归了,回归!

    长安先生出身农家,他的创作一开始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他的文字朴实、生动、幽默,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对平原的民俗、民风、民情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与洞察,常在人们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真、善、美;也正由于来自基层,他对人生苦难更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考与体悟,这些都一一浸润在他的文字里。

    好了,借长安先生的“回归”,借长安先生散文集出版之际,说了以上的话,以示祝贺!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