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琅琊榜外传 » 第二十一章:太子景琰登基

第二十一章:太子景琰登基

    此时的金陵。一派祥和,太子景琰登基,大臣俯首。老皇帝因赤焰反案昭雪,真相大白,便夜不能寐,老感觉旧人索命,没过去冬天便驾崩了。大梁皇帝景琰收到林殊的书信,看到内容心痛不已,万分焦虑,欲亲赴兖州。“各位爱卿,朕要赶去兖州,犒劳军士看望林帅,金陵之事交给各位爱卿。”户部尚书沈追出列:“陛下爱惜之心臣明白,但陛下刚刚登基,国事繁忙,此时绝不能去兖州!”刑部尚书蔡荃说:“国基未稳,陛下离京,朝野定会慌乱,此时万不能去兖州啊!”中书令柳澄新皇景琰的岳祖父出列说:“陛下二位大人所言甚是,此时不可离京。”各位大人也都附和着说?“陛下此时不能离京。”只有言候没有说话。景琰眉头紧皱似要哭一般,看着言候说:“言候何意?”

    而此时的言候,在众大臣中分量最重,言候出列奏到:“陛下与林家小殊,从小感情深厚,而小殊为大梁匡扶正义,昭雪十三年前梅岭奇冤,并扶太子登基。现在他又为大梁江山社稷带病舍命出征,此情此义古来少有。但大梁江山稳固,也是小殊的心愿,陛下欲前往探望小殊之心臣能理解,但却有违小殊心愿。老臣不才愿代陛下去兖州犒赏三军,探望小殊,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众臣听闻全部上前力荐,言候所言甚是。皇帝景琰怎么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想,这可能是他见小殊最后一面了,心里万分难过,听言候讲完说:“就按言候所言,退朝吧。”太监大声喊着:“退朝。”

    景琰又说:“言侯请留步。言侯停下脚步,回到殿前,景琰拿出林殊的书信,由太监传到言候手中,言候看完信后,略微沉吟后讲:“陛下,还要我去考察小殊推荐之人。”皇帝说:“小殊的眼光我当然知道,而这位琅琊阁的少阁主,肯定也是聪明睿智,才思过人。况且在琅琊阁的历练,对信息形势的分析判断,恐也无人出其右。”言侯说:“我也有一些耳闻。”

    皇帝说:“但他并无带兵打仗的经验,虽然在小殊身边会有助力,可十万大军交于他手上,朕实难放心,希望言候去是替我查看,另外询问蒙大统领做综合考评,回金陵报朕,朕再做决定。”言候说:“陛下放心,不过看小殊的来信感觉在安排后事,对吗?陛下!”景琰点头:“我召见过信使,信使说小殊不能起床,还伴有昏迷,饮食不思,幸好少阁主医术高明,听说琅琊阁的老阁主也在兖州,侯爷我真的、很想去看他。”说着眼泪掉了下来,言候见状只能安慰:“陛下,吉人自有天相,小殊会好的,不是老阁主也去了吗?据说,老阁主是有回天之力的医术,陛下放心。臣这就告退,马上安排,尽快赶去衮州。”景琰点了点头哽咽的说:“辛苦侯爷了。”言侯说:“陛下,应该的,老臣告退。”

    皇帝景琰转身快步向太后宫殿走去,静贵妃现在已是太后了。太后见到皇帝脸色沉重,着急的问:“这是怎么了?”景琰拿出林殊的书信递给太后,展开信笺,看过之后,眼泪也止不住的从太后脸上留下来,景琰哭着说:“母后,我非常想念小殊,很想去兖州看他,这也许是最后一面了,可是爱卿……”太后说:“景琰,你现在已经是皇帝了,而且不仅你想念小殊,母后也想念他,林帅是母后的救命恩人,母后看着小殊长大,但国泰民安,江山稳固才是小殊和你王兄的心愿。”景琰低头,扶着母后的痛哭失声,太后抚摸着他,她的眼泪也止不住的留下来。

    言候带领着犒赏兖州的队伍,告别相送的各位大臣,赶往兖州。

    第二日,金陵快马急报,景琰吩咐快传,“聂锋将军军营遭袭,夏冬大人受伤,因身怀六甲产子身亡,夏秋为救夏冬大人被燕军砍去左臂,燕军意图明确,目标是刺杀聂锋将军,幸好聂锋将军不在军中幸免遇害。”皇帝景琰问道:“聂锋将军身在何处?”“聂将军知道林帅病情,去兖州探望林帅,现已回到军中。”

    景琰恨得牙根痒痒。气得怒目圆睁,“燕军燕军,一定要血债血偿。”顿一顿又说:“速派人前去接回夏冬大人,夏秋大人,以及夏冬和聂将军的孩子。”顿了一顿说:”此仇不报,天理难容。”

    刚过一日,大臣奏报:“陛下,北燕使臣,来到金陵。现在宫外候旨。”皇帝说:“他们还敢来,拖出去斩。”这时,中书令柳橙柳大人说:“陛下先不要动雷霆之怒,让使臣上殿,听听他此来何意,再做决定夺。”户部尚书沈追也即上前奏到:“陛下,柳大人所言极是,先听听后再做定夺。”景琰怒目圆睁,用鼻子吸气后,又用力呼了出来,说了句:“传。”太监大声喊道:“传北燕使臣上殿。”

    北燕使臣陆正上殿,拱手施礼:“大梁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臣携我皇书信一封,望能化解聂锋军营被袭的误会。”说着,双手拱信。太监下去拿信递给景琰。陆正接着说:“大梁皇帝陛下,偷袭聂将军大营,绝对不是我北燕所为。一定是大渝人偷袭时穿戴我北燕服饰栽赃嫁祸,意欲挑起北燕与大梁军争端,请大梁皇帝明察。”

    景琰说:“北燕出兵攻打我定襄也是假的吗?”陆正说:“我皇也是正为此事懊悔,为表歉意和诚心。已派人马,去聂锋将军大营,送去粮草和财帛。”

    景琰看完北燕皇帝的密信,细想此事,也觉得蹊跷。北燕没有偷袭的动机和胆量。确有可能是大渝所为说:“使臣一路辛苦,退下吧。”使臣走后景琰把书信交给太监,命太监交于大臣传阅,最后还是中书令柳橙大人说:“陛下,此事很有可能是大渝人所为,而非燕人。”大臣们也都认为是大渝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