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白门楼吕布演义 » 第第二十六回 黑山军未在黑山

第第二十六回 黑山军未在黑山

    且说吕布与赵云等人离开真定,一路北上追赶陈宫大军。由于吕布没有骑赤兔马,因此,赵云一手牵着照夜玉狮子,一手持着龙胆亮银枪,与吕布并肩而行。这照夜玉狮子,又称夜照玉狮子、玉兰白龙驹、赛龙雀。这匹马头至尾一丈二,蹄至背八尺多,通体上下一色雪白,没有半根杂色,据说能日行千里。吕布心想,估计赤兔马见到夜照玉狮子,恐怕也不会那么寂寞了。

    吕布与赵云等人风雨兼程,一路上深入探讨了黑山军的情况。数日之后,抵达繁峙县东南,与陈宫等人汇合,此时已进入五月中旬。吕布将赵云与手下文武相互介绍一番。众人见赵云模样俊秀、气质儒雅、谦恭有礼,顿时心生好感。只有甘宁看着赵云这个小白脸,想起吕布之前夸赞赵云武艺“恐怕不在某之下”,心中不信。但听甘宁瓮声瓮气地说道:“听主公说,子龙武艺超群,可与主公媲美,某实不信,不如比试一番,不知子龙意下如何?”

    赵云看向吕布,吕布微微颔首,笑而不答。赵云向甘宁抱拳一揖,说道:“兴霸有此雅兴,子龙自当奉陪。”

    于是,甘宁手握大刀,赵云手持银枪,寻一块开阔处,比试起来。但见二人刀来枪往,大战八十余回合。只见赵云突然卷起漫天枪影,向甘宁身上罩去,甘宁急舞大刀,奋力抵挡,只听“哐”的一声巨响,刀枪碰出阵阵火花,甘宁倒退三步,大刀差点被磕飞,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赵云则收枪挺立,端的是丰神俊朗,十分飘逸。胜负已分,甘宁向赵云抱拳一拜,说道:“多谢子龙兄手下留情,兴霸败了,心服口服。”

    赵云则回礼答道:“承让承让,子龙仗着长枪优势,实属侥幸。倘若与兴霸均持短兵刃,胜负未可知也!”

    吕布哈哈大笑,走上前来,一手握着赵云,一手握着甘宁,说道:“子龙、兴霸,均乃当世虎将,他日拜将封侯,不在话下。”接着,又冲高顺、张辽、文聘等人说道:“汝等日后可经常切磋切磋。”众人齐声答道:“诺!”

    当天晚上,大军安营扎寨完毕,吕布召集众文武摆酒开席,为赵云接风洗尘。众人把酒言欢,只不需提。

    宴罢之后,吕布躺在亲兵为自己搭建的窝棚里,掀开一片顶棚,月光如水,繁星满天。心中感叹,汉末的夜空真美呀!但此时的吕布,没有闲暇去“数星星”,还有太多的大事需要自己去思考。当务之急,就是吕军即将进入黑山军的地盘,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吕布根据自己曾经帮助袁绍征讨黑山军的记忆,综合赵云、睦固等人提供的情况,结合此前派战神营士兵打探的情报,联系后世史料记载,在脑海中对黑山军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

    黑山又称墨山,是太行山南端的一个地名。

    根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黑山军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影响下,河北爆发的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山谷之中。这些起义军,人数多的两三万人,人数少的六七千人,黑山军是其中较大的一支,因此统称为黑山军。义军首领中,有名号记载的共25人。假设以每支人数在2.5万至0.65万计算,黑山军总人数在62.5万至16.25万人之间,再加上没有记载的更小规模的起义军,估计鼎盛时期,有可能达到80万至20万人之间。至于“众至百万”,则是对外宣称,很可能是虚数。

    黑山军早期的首领是博陵人张牛角,他自号将兵从事,在并、冀两州的交界处与官军交战。另外还有一支义军,首领是常山真定人褚燕,他在黄巾起义爆发后聚合当地的少年,辗转进攻于山泽之间,后来又回到真定县。两股义军后来合并,褚燕主动推张牛角为帅。后来张牛角打仗时不幸中箭身亡,临终前嘱托属下要拥立褚燕为黑山军首领,于是褚燕就担任了这支义军的领袖,并且改为张姓,即张燕。

    张燕,亦即张飞燕。据《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典略》记载,“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此人性情剽悍,行动迅捷,在黑山军中聚集了极高的人气。在黑山军初起之时,汉灵帝见黑山军势大无法轻易征讨,任命张燕为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非但没有达到招抚的目的,黑山军发展反而更快,周边各州郡官兵无可奈何。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袁绍在薄落津大会宾客,魏郡士兵趁袁绍不在城中突然造反,联合黑山军于毒部攻陷邺城,黑山军十余部共数万人在邺城会合。但黑山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叛徒,亲自将袁绍和其他官员的家属护送到了斥丘。袁绍率兵围攻邺城五日,击斩于毒及其下属万余人。进而引兵北上,先攻破左髭丈八所部,将其斩首,又陆续攻破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此时,吕布已投奔袁绍。在吕布的帮助下,袁绍与黑山军主力在常山展开决战,张燕一部是黑山军中的精锐,有数万精兵、数千精骑,战斗力与正规军基本无异,双方大战十余日,因死伤惨重各自退兵。在这次袁绍讨伐张燕的过程中,吕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前,袁绍与张燕向来不和,但苦于张燕兵强马壮、能力又强,袁绍的手下根本不是对手。据《后汉书·吕布列传》记载,“有顷,布得走投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布不自安,因求还洛阳。绍听之,承制使领司隶校尉,遣壮士送布而阴使杀之。布疑其图己,乃使人鼓筝于帐中,潜自遁出。夜中兵起,而布已亡。绍闻,惧为患,募遣追之,皆莫敢逼,遂归张杨。”重点内容翻译一下,“人中吕布”骑着“马中赤兔”,风驰电掣,飞跃堑壕,方天画戟上下翻飞,在黑山军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一天就能杀进敌营中三四次,而且连续十几天都这样搞,你说谁受得了?搞得张燕灰头土脸,只能不断往山中撤退。

    从此,张燕与袁绍可谓仇深似海,不共戴天。当然,与吕布也是苦大仇深。但不同的是,用现在的话说,张燕与袁绍之间的仇恨,是阶级仇恨,不可调和;与吕布之间的仇恨,当年吕布是寄人篱下,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调和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只要一提到吕布的名字,恐怕黑山军从首领到小兵,都睡不着觉,简直就是杀神一样的存在。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复派大军进攻公孙瓒。公孙瓒紧急之下命其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救,自己则欲率突骑沿西山切断袁绍后路,但被长史关靖劝下。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张燕亲率十万大军和公孙续一同来到易京救援公孙瓒,援兵未到,公孙瓒已死。张燕也被袁绍乘胜追打一番,所领部众稍稍有所分散。

    建安十年(205年),在随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将河北的局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时河北的局势已经日渐明朗,张燕也不再犹豫,表示愿向曹操投诚,并为曹操平定冀州出力。张燕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后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此后黑山军已不再以一股独立的军事力量活动,他们接受曹军整编和指挥,正式成为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