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被演义尘封的三国英豪们 » 第二十二章 一战而定

第二十二章 一战而定

    “大哥,我回来了!”看着我步入茶楼,早就守在门旁的张既已经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按照我和张既的约定,我这几日依旧会挑个时间在茶楼等他。看来这小子还挺猴急的,本以为要六七日才能往返却没想刚过三日他自己就先跑回来了。“呵,你小子倒是挺急!东西呢?还有你家里人呢?谈崩了?”

    “没有的事!都来了,在路上呢!我担心大哥这边出事,就先一个人快马加鞭地赶回来了!”看来这小子回去一趟脑子总算是清醒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家里没有实权的问题。现在能不能成真的就看我这边的状况了,要是我没和家里谈妥。他的事八成就吹了,不急都不行。

    “放心这边的事很顺利,但你也要明白今后你的身份就不再一样了。既然你来了那么就可以开始执行下一步计划了。走吧,德容!拿着这块牌子跟我去一趟城外校场,从今往后记得叫我徐校尉!”把父亲的那块令牌丢给他后,径直离开了茶馆。

    之后的事情自然是很顺利,董卓的计划没被打乱那么他自然也没有生气的必要。苏家法家依旧按照原先的计划开始向董军安插族人,张既有了我的帮衬结亲之事异常顺利。两家都定好了日子,皆大欢喜。但羌胡之乱毕竟尚未平等,什么时候朝廷能再次凑齐一支新的大军都是未知数。但董卓一刻都不敢落后,毕竟上了岁数了要是他没赶上这趟战功再想出头就难了。而军队则是再一次回到了日常的反复操练之中。

    不知不觉就已迈入中平四年(187年),本人正式升任校尉。徐晃也调任至我部麾下,张既就任随军参谋。但他的行政之能着实令我感到惊诧。不但包下了所有我麾下所部之事外,同时还能分心辅助我父亲一同处理武功驻军的大小琐事。再加上他与文优先生互为同乡,在我的引荐下数十年未曾归乡的李儒对这个同样来自左冯翊的张姓小子也是颇为在意。有了李儒的提携,董卓和我父亲自然也是开始重视这个尚未及冠的年轻人。无战事那军功自是文职占大头,尚且接任半载就已于元旦之时升任佐军司马。

    西北暂无战事就使得董卓非常关注其他地区的动向。李儒自洛阳回来之后,就时常征召我兄弟二人及张既一同探讨天下之变。

    才至二月。堂堂天子脚下,司隶荥阳起变。义军攻破中牟斩杀县令,震惊朝野。而我这雍州中部并不算太过遥远,自然也是接到了线报。纵使刚过一月,就被镇压。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就算是强如黄巾也没能在天子脚下的司州攻破哪怕一座城池。但现在甚至大半个郡都已然沦陷,治县县令更是死在了任上。这对于汉室威望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南匈奴反汉。推举张纯张举二人为领袖妄图分裂汉室,张举更是于冀州肥如自行登基。宣称已然夺取天子之位,举国震惊!同一时间,荆州南部,长沙郡区星反叛。长沙几乎全境沦陷。

    而西北部,一样不容乐观。原本安稳下去的北宫伯玉韩遂所部再一次于金城周边开始收拢羌胡各部,准备向长安进犯。

    对我来说却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或者说这二十年里最快乐的时光了。自己及冠不说,大操大办。亲弟弟成婚一样是胡吃海喝欢庆不已,好不容易新婚二人的事都办妥了。张既那边又开始了,再趟着虚浮的步子晃到那家开始操办起来。为了图个热闹,原本两家各自来的朋友全都是折腾了双份。武功县前所未有地热闹,再加上父亲所部的五千人马。真的可以说是从城里热闹到城外。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混作一团,其乐融融。算起来这欢腾日子都已经持续到了年底,不知不觉又是一年过去了。

    一开始还未曾察觉。但看着兄弟都成家立业,而自己年纪最大却成了孤家寡人反而有些不适应了。每至月夜,他们二人各自回屋享受鱼水之欢。而我却只能坐于房梁之上举目望月,独自惆怅。真不知那天命之人究竟身处何方啊!

    但战乱却将我拉回了现实,本以为黄巾早已平定。却未曾想到中平五年(188年)初,中原各郡黄巾复起。着实是把董卓吓了一跳,立刻取消了驻守计划并开始向武功前线聚拢部队。要是张角真有那能力复活,汉室恐怕真的就离倾覆不远了。但幸运的是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只是残部反复罢了。但着实是让董卓和汉室都捏了一把汗,灵帝更是吓地把原本一直压着的刺史转州牧一事给通过了。现在好了,各州州牧正式夺取军政大权。天高皇帝远,真的变成各州州牧相互割据的格局了。

    而我军自然也是商讨了州牧一事,我作为校尉还是有资格在五位中郎之后参议的。但说实话董卓年事已高他没有更多的时间等待了,对于权力的欲望愈发高涨。原本汉室权威之时最高也只能为一州刺史,而董卓显然已经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了。毕竟他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短暂地当过并州刺史。在张纯张举那两个傻子擅自称帝后他就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入朝干政!

    牛辅自然是很有野心,他巴不得能入朝为官。一旦董卓离世,他就能顺理成章地权倾朝野。他可是一辈子都没进过洛阳,而董卓手下大部分核心都是这个意愿。毕竟上一次是他们被排挤到了河东郡,一守就是十五年啊!而这北宫韩遂二人再次来犯就是他们借此登入朝堂的最佳时机!

    董卓处心积虑日夜操练等待着北宫伯玉来犯。果不其然!才至五月,北宫伯玉就忍不住了。率大军猛攻右扶风,但董卓都没想到他竟然会被卡在第一道防线的陈仓那里。上一次来的时候,这陈仓要塞直接被一战而下。官军被迫撤至武功美阳一带以图决战,所以董卓干脆就在武功这等着了。这里有先秦故都咸阳遗址,虽然汉朝特地废除了此地。但毕竟防御工事比较完备,进行大军团作战更有优势。但这次却没有,看来这北宫伯玉是有些外强中干了。

    正当董卓和李儒商讨要不要孤军奇袭北宫一战而下的时候,皇甫嵩却领着三万大军意外到来。带来的还有前将军的任命和辅助皇甫将军平定西北的圣旨。这三万是当初荥阳意外攻破天子震怒下各族被逼无奈捐出的私兵,好不容易筹出来的压箱底部队了。但在各族私自训练之下这三万人的战力反而远比之前张温麾下所谓的中央军要高得多。

    董卓再一次被迫成为副将,但因为各地黄巾复叛北方张氏兄弟还未平定。以及何进不敢再从南方抽调部队来送人头了,导致这一次的西北平叛满打满算也只有六万人。但这一次董卓反而不虚了,他们连陈仓都攻不下来。这些所谓的羌胡联军根本就是强弩之末,本来董卓还打算要奇袭敌军。但现在自己却被迫成为了副将,自然是不希望皇甫嵩把这到嘴的肥肉又抢了去。

    三番五次劝说皇甫嵩无需动用中央军,只需缓缓压境即可。要是皇甫嵩打的太快,这功劳就一点轮不到他董卓了。最好是皇甫嵩先输一阵,然后再让他董卓来力挽狂澜换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但皇甫嵩显然没时间考虑这些了,因为朝廷密报灵帝已然身体欠佳。所有人都在准备立幼之事,朝野一片混乱。他这次来就是为了荡平西北镇住朝中那些妄图谋权的势力,他已经没有时间可以等了。稍慢一步,宦官们的弹劾书就会下来。本来算好是加上董卓共十万大军,再打一次西北战役。但朝廷实在是已经没人了,皇甫嵩心里也在犯怵。但没想到的是被他瞎猫碰上死耗子了,西北羌胡历经数次大战早已人力枯竭。他北宫伯玉也是外强中干,这次甚至刚打到第一道防线陈仓就卡住了。

    皇甫嵩强令之下,两路大军分别沿着渭水两岸连日奔袭。而北宫伯玉早已因为上一次的失败,在这羌胡联军中政令不行了。一场混战加上陈仓内各大家族的私军和驻防部队。北宫伯玉就这样再一次溃灭了,而溃灭的原因竟然出奇地相似。

    四散的部落马不停蹄地从不同方向逃窜,妄图横跨雍州朝金城聚拢。但皇甫嵩好歹是西北三明,外加汉室最老牌的将军。怎么会像张温那样给这些杂牌叛军割据一方的机会呢?他也是在西北打了半辈子的老将了,非常清楚西北作战的要点。金城就是一切的要点!皇甫嵩追都懒得追,四散斥候通知各郡治县严加防守的同时拖着董卓共六万人就朝着金城急速进军。

    这就是一场赛跑,是一场最早具有闪电战理念的进攻。因为金城是西北门户,整个雍州就是一个框。东面是非常完善的长安防线。西面是青藏高原入口,除了高原本地人没人敢上去。南面是汉中的秦岭防线。整个南面除了散关武都阳平关无路可走。北面是河套平原,那时候就是一片荒野和当年红军过草地一样。除了草什么都没有,谁进去谁死。只有沿着金城往北才能顺着黄河保证水源充足。但黄河沿岸都有大量的未开化蛮族部落,就算能活下来也是十不存一。从其他地方向北跑只会迷路然后渴死。整个雍州只有西北角有个口子,那就是金城要塞群。其他方向都是堵死的,夺下金城他就可进可退。夺不下金城,那就只能在雍州里边等死。

    而谁先跑进金城要塞群谁就有阻断另一方的能力。被阻断者要么返回雍州内部,要么只能化整为零沿黄河北上遁入草原。但显然这一次是皇甫嵩更快。他甚至抛弃所有辎重和步兵,直接集结董卓和自己麾下的优势骑兵强行奔袭金城还特地把旗帜都藏了起来。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官道行军远比野外要快得多。驻守金城的叛军甚至以为这些人是北宫伯玉的近卫骑兵直接就给放进城了,金城瞬间沦陷。等到北宫伯玉和韩遂逃回来的时候才发现金城已然改旗易帜,只得向北化整为零遁入草原。

    就这样西北大患戏剧性地了结了。等我甩着大胯赶到金城还以为要打一场防守反击战的时候,才被告知西北已然再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