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我是谁2012 » 第十三章 九路开山

第十三章 九路开山

    我们狄家在盛京这片地界儿,也算是有悠久历史的家族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好几代人。从我太爷爷那一辈儿起,我们就算在这儿彻底扎稳了根基。

    但从我爷爷的话来讲,狄家从来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即使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但也不属于这里。

    因为我们的祖位并不在盛京,我们只是历史间的一个过客而已,而这里只是狄家暂时的落脚地,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再回到那个地方去的。

    这段话,小时候就让我听得直糊涂,根本弄不清楚什么这里,那里的。我就总问我爷爷,我以后到底要去哪里啊?

    我不想离开沈阳,更不想离开你们。爷爷总是摸摸我的头,但他从来也不回答我,只是告诉我,长大以后你就知道了。

    但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是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我只知道,爷爷生前总爱讲起我太爷爷的故事。那也是我们狄家在奉天这片地界最为辉煌的时代,同样也是枭雄并起的年代。

    早在我太爷爷的时候,狄家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了,溯其根源,我还是不知道祖位到底是哪里,只知道来沈阳之后的事情。

    那时候,沈阳还叫做奉天,正值清末以后,整个东三省仍处于混沌时期。

    如此乱世之中,我太爷爷起先在辽阳县里做了个小保长。那时全国实行保甲制度,各地编组以户为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各保主要是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的编定,和维护地区的治安稳定,再顺便担任该地区的国民学校校长和壮丁队队长,就这么个镇长之类的官。

    据说,太爷爷当保长时期,地方管理有致。他自小学过些拳脚,还熟读祖上传下来的《家范奇录》,也就是一本记载狄家家训的书本,上面记载着先祖狄公百起之多的破案实录。

    单就靠着这些,虽说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但当地很少发生作奸犯科的案件,只因我太爷爷的破案手法实在太高了。

    后来在奉天守卫战时,太爷爷偶然与驻地的第二团团长郭麒麟结交,两人一见如故,几瓶烧酒下去以后,才知道郭麒麟是汾阳王郭子仪分支的后裔,而我们狄家也正是名相狄仁杰的余脉之一,之后我太爷爷就跟着他一起参了东北军。

    由于当时奉天校尉营急缺年轻将领,我太爷爷凭着过硬的祖传本事和胆识,打了不少漂亮的守敌战。而郭麒麟更是军事方面的鬼才,人送外号“郭鬼子”,后来还成了校尉营的教官,官至旅长。只可惜,后来他临阵反水,被大帅亲手血刃,暴尸三日。

    虽然我太爷爷没参与到这场闹剧当中,但由于他私下与郭鬼子相交甚好,也吃了不少的瓜落,最终只混了个奉天保安副司令。

    与此同时,他也被迫提早结束了军伍生涯,安心在奉天小南门城楼里养老。

    说实话,听完之后,我真恨不得打个板,把我太爷爷供起来,就这道行,就算归天了,那不也得庇佑子孙,震慑宵小嘛。只可惜我爷爷老固执了,偏偏不让,不知为什么,他似乎总想让我们淡化这段历史。

    遥想当年,我们狄家也是辉煌一时,而郭鬼子的遗孀和子嗣在那以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也不知道至今郭家还留没留骨血。

    后来,到我爷爷的时候,已经是建国好几年了,他也算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厚老脸借着当年和张家的交情,混了个一差半职。

    再后来,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狄家算是彻底没落了。本来,我父亲是对祖业继承最好的人,也就是对祖上传下来的那本破案奇书,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人。

    只可惜,就在我七岁那年,他却莫名地自杀了。

    我爷爷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最有出息的便是我父亲,我父亲排行老三,大伯天生是个残疾,注定是一生碌碌无为,而二伯生性淡泊,没有兴趣继承祖上的衣钵,这也就为狄家的没落提前奠定了基础。

    至于我老叔倒是个鬼精,从小就有人夸他不同常人,做事胆大心细,肯定能闯出个名堂来。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父亲死后,他便负气离家出走了,至今杳无音讯,说起来我都不记得他走了有多少年了。

    自从我父亲过世以后,狄家便从此一蹶不振。

    以前,我还记得爷爷总说,其实当年在奉天时期,整个东北是由九路家族掌管着各路营生。

    九个家族并称“九路开山”,各管着一路行业,皆是每一行每一业的龙头扛把子,涉及工商农等九界。不过当初张家管着抢杠子,才成就了东北王的称号,但实际上,有些事情他也得与其他八路开山商量着来。

    我小的时候,总是纳闷爷爷为啥爱在“九路”前面加个“老”字?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老”字指的是家族历史悠久,他们都像狄家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漫长历史。

    郭鬼子就是郭家分支的后人,其他家族的历史也一样,历经千年,难以溯其根源。

    如今,狄家早已失去了当年“九路开山”时的地位,渐渐失去了和其他几家的联系,甚至不知道其他的家族还存不存在,毕竟历经百年战火,香火传承断了也不无可能。

    但在沈阳,张家人还一直存在,而且在各界混得还不错。只不过现在和我们联系得太少了,至少已经有两代人没有过来往了。

    至今我还记得,我爷爷每说起这件事,总是爱叨咕上这么一句:“老的上不去能行马,少的拉不开宝雕弓。”

    爷爷每到伤心的时候,就爱念叨着这句话,我知道这是当年张家人对我们狄家最后的评价。父亲死后,老叔又出走,狄家真的就没落了。

    到了我这辈,子弟共有九个,但其中也不尽是嫡姓,比如说王大乙便是我姑家的表兄,排行老二,而姓狄的男丁也就是我这么一个老幺,所以我才叫狄壬。

    好在我如今还干着刑警,已经算是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衣钵。说来这也算是不幸,因为狄家的传承,从我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一辈子要做的事,岂不残忍?

    本来我还有所抗拒,但七岁那年以后,我便坚志不移了。

    因为那一年,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痛。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十几年前,我父亲和省里组建的特派组被派到了陕西临潼县,调查当地矿里喧闹一时的案子。

    我小时候一听就被吓得够呛,但我爷爷却偏偏还爱讲这个故事,不仅是想要以此来磨砺我的胆子,还是因为这是我父亲的成名作。

    那是1996年,七月份的那个早上,父亲和王大乙的父亲,也就是我姑父,跟着省里的特派调查组坐上了开往陕西的绿皮车。一路上虽是风沙不断,但天气也还不错,俨然的大晴天,没想到陕西临潼县的时候却下起了暴雨。

    说起来也怪,临潼这个地方很缺水,遍地沙土枯田,已经连续半个多月没下过雨了,偏偏那天是个大晴天,艳阳高照,却偏偏还下雨了,一行人不禁都觉得很奇怪。

    本来在来之前,就听这个案子不同寻常,据说还……

    而且,之前调查过这案子的警察,不是莫名地失踪了,就是回去以后,精神变得不太正常。

    最终,以至于惊动了上面,而老沈阳有着全国唯一的一所刑警学院,辽宁省的储备力量也最为充沛。于是,就把我父亲等一拨人调了过去。

    至于王大乙的父亲,并不是什么公安干警,而是个挂着个什么头衔的考古专家。因为这案子有点说不清楚,怕真碰到点什么,也就带上了他。

    暴雨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特派队下车以后就躲在了县里的接待所避雨,整个晚上,所有人都是心神不宁。还没有机会勘察现场,就提前遇到这么一摊子事儿,谁的心里也觉得不那么好受。

    更主要的还是在接待所的时候,听到了不少当地流传已久的怪事,让人听了根本睡不着觉。

    据所里的老乡说,临潼县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叫临潼了。自周秦到汉唐,临潼一直为京畿之地,曾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

    而且境内的历史遗产众多,有着仰韵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烽火戏诸侯和鸿门宴的故事听说也发生在这附近,但最令乡里人关切的是,临潼地界挨着骊山,也就是当年始皇帝下葬的地方。

    本来说能葬古往今来第一位皇帝的地方,应该是宝地才对,但乡民们却恰恰不这么认为。他们说,葬始皇帝的地方是骊山,骊山是骊山,临潼是临潼,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