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8:我的文娱时代 » 第2章 南渡记

第2章 南渡记

    第二天早上,三人戴着草帽,背着包,包里装着水、一些水果,两个女生还带了一些喜欢吃的零食。

    到了火车站,很顺利地买了票,到点上了火车,找好位置坐下,运气不错,是靠窗的座位。

    临水铁路轨道比较窄,人们称之为米轨火车,从春城而来,过东山,到临水,再到南湖、河口,最后到越南河内,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这条铁路是清末法国人修建的,修建通车后,到民国时期都是云南重要的交通路线。当时云南人去东南或者北方,常常是坐火车到越南河内,再从河内坐轮船到上海等地。

    抗战时,北方高校南迁在春城成立西南联大,由于春城的校舍不敷使用,而南湖有这条铁路连接春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便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南湖设立分校。

    火车的速度不快,也就是三十公里每小时的样子,到是可以很好地欣赏窗外的风景。

    临水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县,没有什么大的重工厂,映入眼帘的基本上就是灰瓦白墙的村庄,还有一片片准备收获的金黄稻田。

    看了一会风景后,安芷溪拿出扑克来斗地主。

    江桥的斗地主水平在大学时因为经常打,突飞猛进,现在和两个小姑娘打,那是轻轻松松、毛毛雨啦。

    所以,出现的局面就是,江桥不管手上牌如何,老是当地主,还经常赢。

    最后,两女直接对他怒目而视,摔牌不打了。

    安芷溪:“你打地主怎么也变得厉害了?别说又是看了什么书啊?”

    江桥扯谎开始熟练起来;“打牌和下围棋一样,就是算牌、计算胜率,一通百通。”

    “哼,那你也不让让我们,等下你别吃我们的零食。”

    说说闹闹间,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火车就到南湖了。

    三人下车后,打车来到海关税务司署大院,这里曾被用作西南联大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大院,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三幢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单檐歇山顶,通廊式,还有四五幢红瓦黄墙的欧式风格建筑。

    院内绿树成荫,数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大湖,就是南湖,占地四五十亩的样子,环境十分优美。

    他们找了长条石凳坐下,安芷溪感叹到:“这里的环境和临水一中、文庙都有得一比,当时他们选分校还真会选地方。”

    江桥摇了摇头:“这个地方还真不是学校选的。当时,南湖人听说西南联大要来开设分校,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欢迎,就选了这处风景秀丽的海关税务司署旧址,还有不远的哥胪士洋行给学校教学、住宿用。”

    林瑞雪看着江桥:“你懂的还真多。”

    “书上看来的。当时这里来了文学院、法商学院的200多位师生,其中就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钱穆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古人说:“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两女听到耳熟的文学大师名字后,就突然感觉这里有了一种神圣感,变得与众不同,产生了兴趣和好奇,一边到处逛,一边拿着相机四处拍照,时不时还让江桥给她们两个拍。

    之后又去看了哥胪士洋行,这是两幢二层楼的西洋建筑,砖木结构,二楼为教授们的宿舍,一楼住男生。

    逛到12点多,三人徒步去往小吃街。南湖最出名的就是过桥米线,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

    最后他们选了一家阿珍过桥米线店,来吃的当地人比较多,看着应该味道不错。

    两女占位置,江桥去排队买米线。

    这时候的钱是真的值钱,三大碗米线才6元钱。鸡汤很浓,飘着一股鸡肉香味,里面有鸡肉、酥肉、酸菜、韭菜,最上面撒着一片葱花。

    先喝一口汤,很是香甜。然后才开动吃起来。

    这过桥米线非常重要的就是鸡汤,要用土鸡慢慢熬出味道才地道。

    三人心满意足地吃完,又去集贸市场逛了逛,看看有什么特色的东西。然后坐火车原路返回。

    路过双龙镇,两女突然想下去玩玩,江桥只好陪着下了车。

    这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镇,街上至今还有许多做陶瓷的艺人开的门店。

    镇旁有一条泸江流过,江水之上,有一座十七孔的双龙桥,长一百多米,始建于明代。

    三人站着桥上,微风轻轻吹过,河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天上的蓝天白云。

    然后他们又像小孩子一样地去河边浅水的地方玩,都脱了鞋,捋起裤腿,在水里走来走去,还不断地相互泼水嬉戏。

    江桥翻开河边的石头,试着找一下螃蟹,可惜没有找到。

    河水清凉沁人,要不是两女在边上,他早就脱了衣服到河里游泳去了。

    回到临水都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第二天,天下大雨,江桥正好呆在书房写文章。

    他打开草稿纸,在第一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文章名:南渡记。

    脑海里不断闪现的是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学者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随校辗转南迁,最后落脚于南湖的种种画面……

    然后开始下笔:“1937年的7月,与往昔大为不同,看上去平静无波的北平古城,荡动着沉闷、压印并伴有腐霉的气息……”

    “1938年6月下旬,南湖地界连天的暴雨暂时停歇,天气放晴朗,无论是联大师生,还是城内的居民都以不同的方式活跃起来……”

    “长鸣声中,联大师生随车启程,美丽的南湖渐渐远去。对于南湖这段特殊的生活,许多年后,冯友兰回忆说……

    “随着大批学生与教授的离去,南湖校园内外顿显冷落寂寞,令人怅然。……”

    大雨下了三日,他写了三日,洋洋洒洒三万多字。

    中间奶奶有时候会过来给他送点心,并念叨着要他休息一会,别累着了。

    她民国时期上过女子学校,念过高小,识文断字是没有问题的,但她从不会拿孙子写的东西看。

    她也不太在意孙子在写什么,在她心里,孙子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也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

    她只要知道孙子在做什么,去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回来就行。

    这天天一放晴,先是安芷溪来了,江桥正在进一步修改书稿。

    “你是在写什么?”

    “西南联大南湖分校师生的南迁记。”

    “你这么快就写了啊?快给我看看。”

    江桥把书稿整理好,拿给她。

    她拿起书稿先是静静地看,看了十来分钟,抬起头来,盯着江桥的脸看了好一会:“你是我认识的那个江桥吗?都有些快不认识你了。”

    说完,也不管江桥,继续看。

    半个小时后,她放下书稿,说了一句:“写得真好。”然后走了。

    没多久,林瑞雪来了,什么也不说,拿起江桥的书稿就看。

    看完,也是盯着江桥的脸看半天,喃喃自语:“这就是老人们说的开窍?”

    然后走了几步,才回过头来说:“果然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