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1998:我的文娱时代 » 第1章 青梅竹马

第1章 青梅竹马

    1998年,6月底。

    西南边城的临水已颇为炎热,此时又正值中午,烈日照耀下的古城街上行人稀少,黄毛狗躲在屋檐下的阴凉处难受地吐着舌头。

    湖水之旁、绿树成荫的临水一中,放学的铃声一响后,一群群的学生从楼里背着书包欢快地走出来。

    这是放假前的最后半天课,老师们给各位同学发了成绩单,当然暑假作业是少不了的。

    江桥出了教学楼,沿着大树下的树荫处,左拐进了与学校相连的文庙,走到学海边上的凉亭里坐下。

    学海,是文庙棂星门前很大的一个湖,面积约有二三十亩,名字取自“学海无涯苦作舟”。

    微风从湖面吹过,他全身顿时感到了一丝丝的清凉,舒服。

    这是他重生过来的第三个月。

    这时候的临水,还没有那么繁华,古城还没有开发搞旅游,没有重修大修。

    临水一中与文庙也没有隔开,还嵌在一起。文庙里的圣人还能听到学生们诵读论语的朗朗书声,学校还能感受文庙文气的熏陶。这时的临水一中在整个南山地区高考排名是第一,老师和学生都以学校为傲。

    等了十来分钟,就见两个女生手拉着手一起走过来。

    她们穿着学校的统一校服,但同年龄中略高的个子,还有漂亮出众的模样,让身上的衣服显得格外青春靓丽。

    人们常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她们两个却是反过来了。

    左边大笑、看起来就很活泼、大大咧咧的是安芷溪,留着学生头、额前有刘海;右边长发扎马尾,文静一些、笑起来不露齿却会眯眼的是林瑞雪。

    江桥和他们都是初二学生,不过等暑假回来就是初三了。

    三人家里同住在北城水井巷,又因为大人们关系都比较好,是从小玩到大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同班同学。他们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

    放学时,有同班女生拉着她们说事,江桥就先来凉亭等她们。

    两位女生进了凉亭在江桥旁边坐下,就很开心地讨论等会去哪吃好吃的东西,庆祝一下放假。

    “去吃花园街老刘家的鸡肉凉米线,好久没吃了,馋得我一说就流口水。”

    “还是去吃东门楼附近的凉卷粉和小烘豆腐吧。”

    两人意见不统一,安芷溪转头问江桥:“江桥,你说去哪吃?”

    身边有两个青梅美是美,但也有痛苦的时候,这时就是,怎么说啊?好烦。

    只好两不得罪,和和稀泥:“反正都放假了,下午又没什么事情,我们就先去近的花园街吃小碗的米线,然后去东门楼上逛逛,喝点木瓜凉水,两三点的时候再去吃凉卷份和烘豆腐。”

    两个女生白了他一眼,都有些不满,不过都同意将就他的意见。

    三人再坐了一会,就起身出了凉亭,然后从学海边的侧门出了学校。

    过了马路,走进白石巷。在走到一个岔路口前,江桥停了下来。左边去往花园街,右边是水井巷。

    “你们把书包给我,我先放回去,背着不方便又累。”

    于是,两人把书包给他。

    他走了七八分钟,在一处院子前,推开两扇大木门,走了进去。

    这是一个两进的大院子,有二十几个房间,是江氏祖先于清代中期中了进士之后修建的宅院,有天井,有排水沟,有个小花园,雕栏画栋。

    80年代,江桥的父亲和叔叔有出息后,陆续地就把宅院里的其他十来间房子全部买了回来。

    院子里的奶奶在屋檐下的凉竹靠椅上躺着休息,右手扇着扇子。

    她不用看,光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自己家的孙子回来了。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饭菜都凉了,我给你热热去。”

    “不用了,奶奶。我和溪溪、瑞雪说好了,等下去吃凉米线、凉卷粉,我是来放书包的。”

    说着,他把书包一放,又找了三顶草帽,就急急忙忙地往外走。

    奶奶看着孙子的背影,脸上充满了关爱和宠溺的表情。

    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有出息,但是太出息了也不见得就好。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也就是江桥的父亲,北大毕业后,进了外交部,还娶了同班的女同学,却常年在国外,几年不回来一次。

    小儿子也是,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就不回来了,还娶了个外国女人,也是几年难得回来一次。

    不回来就不回来吧,不稀罕,还好有个乖孙子陪着她,她很知足了。

    江桥回到岔路口,把帽子给两位青梅戴上。

    安芷溪:“瑞雪,你有没有觉得,江桥这几个月感觉有些不一样啊,比以前会关心人了。”

    林瑞雪看了眼江桥,笑了笑,没说话。

    三人路过个小卖铺,有些口渴,买了三根绿豆冰棒。

    江桥小口地吃着,一脸的满足,是记忆中的味道。

    在花园街老刘家吃完凉米线,三人一边逛一边往东门走。

    女生天生对逛街感兴趣,哪怕不买,也要看看。

    这时候的古城,还特别有生活气息,路边各种卖小吃的摊点,卖各种真假古董的,卖陶瓷、竹篓、鸟笼等各种手工艺品的,还有卖不知是正版还是盗版音像磁带的……

    半个小时后,才走到东门城楼前。

    这座城楼,是临水古城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楼,高三十多米,楼上上书四个大字“雄镇东南”。

    走进城门洞内,颇为荫凉,长二十多米,里面摆着各种象棋、围棋对弈摊,有偿对局,输的给赢家钱。

    江桥后世也是业余八段,看高手和阿尔法狗下的棋局多了去,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

    林瑞雪却在一处围棋摊前停了下来,咬了咬嘴唇。

    熟悉她的江桥知道,这是她不以为然、不认可某件事的小动作。

    只见那围棋摊旁写着一行字:“临水第一高手。”好大的口气。

    摊主是一个四十多的中年男人,戴着一副眼镜,手上摇着一把折扇。

    这明显是在搞炒作搞噱头,但在90年代的县城还是很有用的,他这里的生意就比其他家好得多。

    一个年轻人刚下输给他,另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就接着和他下了起来。

    江桥和安芷溪见林瑞雪不愿意走,也只得陪在旁边观看。

    林瑞雪的围棋还是很不错的,她的姑姑是国家围棋队的女棋手,从小耳濡目染之下,比较喜欢下围棋,也有些天赋,以江桥按后世网上的棋力来看,她可能在业余四五段左右。

    半个小时后,那老者也给钱认输。

    林瑞雪上前坐下和对方接着下了起来。

    江桥看摊主的棋力在业余七段左右,要比她强不少,果然在中盘,她不得不投子认输。

    “小姑娘,你这个年纪有这种棋力很不错了。我这个临水第一,还真不是浪得虚名,至今还没有谁能赢得过我。所以,你不要难过。”

    林瑞雪有些闷闷不乐地准备离开,却见江桥上前坐下:“我和你下一盘。”

    她很是讶异,江桥的棋力她是知道的,还差她不少。她都输了,你能赢?这不是白送钱吗?

    还以为他是气不过摊主在那赢了还耍嘴皮子,就拉了拉江桥:“算了,我们走吧。”却没有拉动。

    江桥回过头,安慰她说:“放心,输不了。”

    摊主顿时乐了:“小伙子别在人前吹牛啊,小心等下输了下不来台。”

    下了十来分钟,摊主的脸就黑了下来,对方好多手棋很是怪异,但确实是好,他下得越来越被动。

    三十分钟左右,他给钱认输。

    这家伙也有傲气,马上把第一的牌子和摊子收起,气鼓鼓地走了。

    两个女生都很惊讶地看着江桥。

    “你什么时候围棋这么厉害了?”

    “以前你可从来没有下赢过瑞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最近看了几本围棋书。”

    “是吗?书名叫什么?”

    “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书名叫什么胜天半子来着。”

    两女仍是有一些狐疑,但好歹是应付过去了。

    围棋这东西是讲天赋的,某人一下子开窍然后突飞猛进的情况多的去了。

    三人上了城楼,先是在二楼卖小吃的地方买了木瓜凉水,然后爬上三楼,站在上面看风景。

    这时候的临水,还没有什么高楼大厦,高一点的百货大楼和新建的永乐商场也才四层楼。大多数建筑都是青瓦石砖的老房子,尤其是往北望去,从东门到临水一中一大片,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有不少飞檐翘角,更显古城的沧桑和历史的韵味。

    十多年后,就再也见不到这种风景了,再想起后世种种的人聚人散,江桥不由得有些落寞,所谓的富贵发达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心心相守、一起陪伴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三人下了城楼,按计划去附近的小吃街吃了凉卷粉和烘豆腐。

    烘豆腐像汤圆般大小,在炭火上烤熟,再沾点干辣椒,吃起来香得很。

    回去时,路过新华书店,大家又进去看了看。

    这个时候,县城最大的书店就是新华,位置也是最好,就在东门下的北侧,两三百个平方,各种学习书、历史传奇、现当代文学作品等,品种还是比较多的。

    江桥买了套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传》,林瑞雪买了沈从文的《边城》,安芷溪买了三毛的《沙哈拉的沙漠》,都收获满满。

    不知道是个人本身的喜爱,还是受到相互的影响,三个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看故事书,看小说、散文、诗歌,语文成绩也是各科中最好的,今年上半年还有好几篇文章发表在《临水文艺》上。

    太阳开始偏西,街上行人开始多了起来,还能看到几辆拉货的马车。

    回去的路上,三个人又讨论起明天去哪玩的问题。

    他们这时才是初二,哪怕9月升了初三,也没有什么压力。他们的成绩都在班上前几名,按以往的情况,30名以上都是稳稳地上一中的高中部。

    所以,暑假都是想着怎么尽情地玩,这个时光,时间很慢,快乐很多。

    但想去的地方多,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定下来,只好暂且搁置,明天再议。

    回到江桥家里,两女先和江桥奶奶坐着说了一会话,然后才背着书包回去。

    三家人,街头巷尾,爷爷奶奶辈熟悉,父母辈不仅熟悉,也曾是同班同学,关系也很不错。

    所以,孩子们来往大人都很放心,如果将来他们有缘分,能成为一家人,那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也是一段佳话。

    吃过晚饭,江桥陪奶奶看电视,正在放《鹿鼎记》,香港TVB版本,陈小春演的韦小宝,马浚伟演的康熙,很好看,是所有《鹿鼎记》电视剧拍得最好的一部了。

    没过多久,芷溪和瑞雪又来了,带着巷子里井水凉过的西瓜。

    虽然巷子里家家户户早就安装了自来水,但还是一些有年纪的人喜欢喝井水,也喜欢白天放些西瓜、芒果等到井里凉着,晚上捞起来吃,味道就是,那句词怎么说来着:透心凉,心飞扬。

    几人看着电视,吃着西瓜,看到好笑时,又停下吃的,先顾着笑。

    这个年代有着没有智能手机的简单快乐。

    看完《鹿鼎记》,林瑞雪非得拉着江桥去下围棋。

    下午江桥下的棋,她琢磨了好一会,还是觉得虽然怪异,却很是不俗,想亲自感受、领教一下。

    两人到书房摆好围棋,安芷溪在旁边观战。

    从一开始,江桥又使用了一些阿尔法狗常用的招式,比如点三三、小目低挂、靠子等,与现在的传统走法完全不一样。

    林瑞雪的眉头皱起,下的棋越来越慢。

    旁边的安芷溪直接问出心中的疑惑:“你下的这些棋怎么怪?一点都好不看,为什么要这么下?”

    “就是计算,算棋,怎么下的胜率高就怎么下,所以不循常规。”

    再下了一会,林瑞雪投子认输,然后两人又复盘了一下,她才醒悟江桥很多手棋暗藏的目的。

    结束时,已经10点多,江桥又送两人回家。

    巷子里非常安静,有不少人家已经休息,昏黄的路灯有时会把三人走在一起的影子拉得很长,有时候又会重合在一起。

    安芷溪打破了这种宁静:“明天到底去哪玩啊?现在想好,如果去的地方远,明天我们好早点出发。”

    江桥提议:“要不去南湖吧?我看到书上说,西南联大曾在那有个分校,我们可以去看看。”

    “这个可以啊,我还是第一次知道西南联大在南湖办有分校的。”

    “分校只存在了5个多月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我们坐火车去,要一个多小时,明天还是早点出发吧。”

    定下来后,三人商量好明早8点吃了早点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