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苟在唐末当反王 » 第33章 请君入瓮

第33章 请君入瓮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超前的革命概念凭空问世。

    三位大人虽然刚接触,但他们胸怀博大,很快适应了这一新颖的理念。

    崔彦昭作为户部侍郎,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了革命的必要性。反复琢磨“革命”二字的含义,领悟改革旧体制、消除三大弊端是复兴大唐的关键。

    作为翰林院学士的刘允章,从文化的角度对革命进行了深度思考。他回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叹“革命”二字正是他内心所追求的理想,更是一种文化与思想的觉醒。

    萧仿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了革命的意义。深知自己肩负重任,要以身作则,引领这场革命。他反复思考如何整合各方力量,推动革命事业发展。

    重新落座后,四人讨论一番,一致表示要将革命理念融入朝政,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

    随着探讨的深入,三位大人对“革命”的认识越发深刻,也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信心。

    小莲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对自家少爷的崇拜之色。

    在她看来,以前的少爷为求功名,平日总是闷在书房里,虽然温文尔雅,却给人一种书呆子气。

    小莲对他少女怀春,但也不禁会想,这样的少爷,哪怕取得功名,就可堪重任了吗?

    然而,今天的少爷,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

    他慷慨陈词,与朝廷重臣共商国是,提出了惊人的救国策略,甚至还倡导了一个全新的理念——“革命”。

    小莲虽不理解“革命”的深远意义,但她能从三位大人的目光中看见他们对李无妄的赞许,这说明自家少爷或许身负大才。

    她不禁刮目相看,心中充满自豪,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看见没?这是我家相公。

    她回想当初嫁给少爷,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多么正确啊!

    言谈举止中,李无妄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与远见,让萧仿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萧仿感叹道:“李公子真乃当世之卧龙!得李公子相助,实乃我朝之幸!”

    他看向李无妄的眼神,就像刘备三顾茅庐后看见诸葛亮一样,庆幸自己捡到了一个无价之宝。

    几番探讨之后,萧仿对李无妄的信任越来越深。

    他询问起李无妄对于解决大唐另外两大弊端的看法。

    “李公子,对于藩镇割据,你有何高见?”萧仿问道。

    李无妄微笑回答:“藩镇割据的问题,学生以为应该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加强朝廷的集权,削弱藩镇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给予藩镇一定的自治权,以稳定其心态。同时,朝廷当提拔拉拢忠诚有能的藩将。”

    刘允章一听,表示反对:“李公子,此举恐怕有待商榷。如今藩将都已拥兵自重,若再提拔藩将,岂不是火上浇油,助长其气焰?”

    崔彦昭亦皱眉道:“李公子,你说提拔藩将着实令人难以理解。那样不会让他们更加难以控制吗?”

    萧仿也对李无妄的策略心存疑惑,但他对李无妄的见识已是深信不疑。

    他相信李无妄这么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他看向李无妄,问道:“李公子,你能否详细解释一下你的想法?”

    李无妄神色自若地说道:“三位大人,学生的理解是,堵不如疏。对于藩镇割据的问题,单纯的打压、削弱,并非长久之计。我们需要改变策略,从内部瓦解他们。”

    他略微沉吟,继续说道:“不知三位大人可曾听闻‘二桃杀三士’?”

    “这个典故,本相自然听过。”

    萧仿讲述道:“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武骄横,手握军权。为了除掉这三人,齐国宰相晏婴给国君齐景公出了一个主意,那便是拿出两个桃子,对他们说:‘你们三人谁的功劳最大,这两个桃子就奖赏给谁。’这三人开始争论自己的功劳,都认为自己功高,互不相让。最后,其中一人因为没得到桃子而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人因为同伴的死而感到羞愧,最终也选择了自尽。”

    讲完故事,萧仿看向李无妄:“李公子提及此典,是想通过提拔藩将中的忠诚之士,来引起其他藩将的争斗,从而分化他们,对吗?”

    李无妄微笑颔首:“萧相所言极是。提拔忠诚有能的藩将,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忠诚心,还能给各个藩镇之间制造分裂。这些被提拔的藩将,得到朝廷恩宠,会更加倾向于效忠朝廷。而那些未被提拔的藩将,则会心生不满。长此以往,藩镇之间的团结必将被削弱,朝廷便可趁机加强集权,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

    崔彦昭听后,不禁拍案叫绝:“妙啊!此法既能避免直接冲突,又能从内部分散藩镇势力,实乃高明之策!”

    刘允章赞叹道:“李公子果然智计过人,此法若行得通,藩镇割据之困扰或可迎刃而解。”

    萧仿总结道:“既然李公子已有妙计,我等便需好好谋划,确保此策能够顺利实施。不知李公子认为目前,朝廷当提拔哪些藩将呢?”

    李无妄说道:“在当前的藩镇中,有一位藩将若能得到朝廷的提拔,或许能成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关键。”

    他想到的是河东节度使,朱邪赤心李国昌。

    李国昌身为沙陀族的将领,一直手握重兵,晚唐期间虽两次造反,但都是由于朝廷猜忌,迫不得已。

    然而即便如此,在遍地虎狼的唐末,比起李茂贞、朱温之辈,造过两次反的李国昌,仍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忠将了。

    历史上,李国昌勇武卓绝,镇压庞勋起义,他的第三个儿子李克用亦是一员虎将,在黄巢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也坚决不向其俯首称臣,一直以大唐臣民自居,延用大唐年号。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更是继承其父的遗志,消灭了后梁,重改国号为“唐”。

    李无妄心想,从现在就重用李国昌,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

    思及此,他毫不犹豫道:“当推李国昌将军。”

    萧仿豁然开朗,赞同道:“李国昌将军忠诚勇武,确实值得朝廷重用……”眉头微皱,迟疑片晌,又道,“只是李将军已任节度使,统御一方,如何再提拔?”

    李无妄微微一笑,道:“萧主席,提拔并非仅仅意味着给予更高的官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朝廷的恩宠。对于李国昌将军这样的忠诚之士,可以谏言陛下,直接封他为晋王。”

    崔彦昭赞同道:“此法甚好。封王之举,不仅能够彰显朝廷对李国昌将军的器重,更能够激励其他藩将,让他们看到忠于朝廷的奖赏是实实在在的。”

    刘允章补充道:“封王不同于一般的官职升迁,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嘉奖。这样一来,既能满足李国昌将军的荣誉感,又不会对朝廷的官僚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

    萧仿闻言,下定决心:“好!就依李公子所言,我们会向皇上奏请,册封李国昌将军为晋王。希望这一举措能够达成预期,起到分化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