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遗漏的科技树 » 五十四 组装厂顶层

五十四 组装厂顶层

    “是啊!不是机器人怎么能连续快速跑上楼呢?还听不到喘气!”

    “我说呢,之前机甲跳舞时摄影师就敢贴着机甲跑过去,这换做人类他敢这样么?”

    这时镜头里传来邵康的声音,“摄影师,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接着镜头就转过来,一个机器人一边跑步上楼,一边拿着防抖动自拍杆举着手机对着自己比个耶字。

    “哎,猪脑子呀我!怎么没早点儿猜出来呢?”

    猜想被验证后,一些网友开始骂自己笨,但也有人发现不太对劲,

    “诶?这机器人和之前见过的不一样吧?”

    “哪里不一样了?长得不都一样么?”

    “不是长相不一样,是动作不一样。以前的机器人哪能跑这么快?这上楼速度基本和成年人上楼速度差不多了。”

    “而且动作也很流畅,比之前的机甲还流畅。”

    ...

    叶蒙对太明珠问道,“这是第二代远程机器人吧?也是用的摄动算法?”

    “对滴,”太明珠答道,“这也基本是液压动力装置的极限了,再强就只能用电机驱动了,但是高功率电机精度真不好控制。”

    听到这话后叶蒙没有回应,而是开始思索起来。

    ...

    机器人摄影师由人通过体感仪远程操作,连续执行上楼动作也不累,一直保持快速前行,平均每秒可以上升两米。这样算下来,爬到三百米高的厂房顶部也就用了两分多钟。

    摄影师和机甲刚走出顶楼通道,观众们就再一次被镜头前的景色给震撼到了。

    几十座三百米高的锁塔林立在厂房顶部两侧,锁塔之间是一根根粗大的主缆。每个锁塔靠厂房中间一点儿的位置有几个高达百米、直径几十米的巨型气囊,正在不断上升与下降。

    他们正陆续将重达百吨以上的货物送到楼顶,而货物送达处的上方几十米处还有一个钢铁顶棚,吊着货物的缆绳穿过顶棚上的空洞与更上方的气囊相连。

    顶棚下方的货物送达处有一辆辆大卡车在此排队装货运往顶楼各处。而锁塔之间也布置有起重机,它们也通过气囊起重,不过都是从厂房外面的地面上直接起吊货物,吊上来后直接将货物运往各地。

    室内与室外两种起吊方式结合,让组装厂重物运输效率达到一个恐怖的程度。

    此时镜头又往厂外扫了一圈,只见锁塔外边也有好几十根主缆连着对面厂房的主缆,主缆下方又吊着一座座两百米长的桥面。而越过桥面还能看见更远处有更多的厂房顶部景象,也和这边类似。

    厂房轴向的两个方向上,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些巨轮在海上航行,只不过由于距离较远所以看起来都是小不点。另一边就是江海市,在三百米高处几乎可以看见整个江海市市区,与海家嘴的三件套地标遥遥相望。

    镜头再转回来时,邵康已经出现在镜头前面,他挥挥手,将还在震撼中的众人拉回来,

    “hello,我们又见面了。通过刚才的爬楼梯,大家应该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制作人形的大型工程机器人了吧?”

    不等网友回答,邵康就解释道,

    “工程中经常有爬高上低的情况,除了爬楼梯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在复杂地形和机器设备上爬来爬去的情况,这就需要大型机器人能够足行。而在足行机器人中,人形机器人才最方便由人来控制的。这就是我们制造机甲的原因。”

    “现在发布会已经开始近一个小时了,机甲和机器人也快没电了,所以就表演个换电池给大家看吧。”

    然后邵康接过镜头手机,对准机甲和远程机器人。只见不知什么时候旁边已经停放了一辆卡车,上面装着几个箱子类的东西,邵康介绍说这就是机甲电池。

    然后机甲打开自己躯干上方的一道舱门,里面有几个指示灯和一个大号按钮,机甲按上按钮,随后就里面就传来一阵机械声,接着其中一个红色指示灯变绿,然后机甲就将一块两米高的方形电池扣出来。

    随后它取出卡车上一块形状大小都类似的方箱子,将两端外壳去掉,直接推入躯干上空着的电池舱内,也是按了下按钮,再次等一阵机械声和一个指示灯变绿后,才关上舱门。

    然后机甲又分别给大小臂、大小腿上的电池按同样方式更换。总共用时一分多钟。

    机甲换电池是邵康就在一旁介绍道,“其实机甲换电池的方式也和机器人相似,电池在舱门外时两端接头都是被包住的,防止碰到金属产生电火花,毕竟这种电池功率都很大,需要尽量降低风险。”

    “而机甲与机器人换电池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机甲几乎每个主要肢体部位都有一个电池,这样可以增大续航能力。”

    这时有弹幕反驳道,“才一个小时就要换电池有什么续航能力可言?”

    邵康说道,“此言差矣,当前电池容量只能支撑一小时不代表未来也如此,而且机甲主要应用场景都是固定场景,所以在一旁配备足够电池不是难事,只要换电池时间很短,那就相当于可以长时间续航。”

    虽然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大家也还是感觉不管机甲还是机器人的电池容量实在是不够看,不过现在也不会有人一直抓着这点不放。

    机甲换完电池后,摄影师机器人也早就还完电池了,只不过没人看。然后邵康就说道,“接下来我们再去找点儿活给机甲做吧。”

    他向四周望望,想找个重载性质的并且又比较复杂的活给机甲试一下,但同时满足这两点的工作貌似很少,就在邵康想着要不就随便找一个重载任务给机甲试试时,他就看到两百米外一座锁塔下方有一群人围在那,好像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邵康挥挥手,“走,我们过去看看。”

    接着邵康就钻进旁边一辆不知什么时候开过来的小轿车里,并招呼摄影师机器人上车,就往那开过去。而机甲再次往前跪爬下转化为主持的轮行姿势跟着轿车过去。

    原本就两百米距离,机甲就算走过去也用不了多少电,但毕竟厂房顶部道路不是特别宽敞,为了发生意外,机甲最好爬下来走路。

    在一路工人诧异的目光中,邵康和两个非人型动物到达了人群聚集处,邵康刚下车就有个人迎上来,

    “邵总,您这是发布会转移到这了哈?”

    邵康说道,“嗯,看你们这围着一群人就过来看看,老刘,这是怎么啦?”

    老刘苦笑着说,“有个氢罐往上运送的时候刮了一下,掉出来卡在传送带上,现在我们还在看该怎么处理。”

    邵康抬头往侧上方看去,隔着锁塔钢架网看到一个罐子挂在传送带上,与周围的钢架隔着三四米距离。

    “哦,这样啊,那有解决方案了没?”邵康问道。

    “还没有确定,”老刘摇摇头,“目前想的是弄几台远程机器人上来,在氢罐两旁的钢架之间绑一根绳子跨过去,然后让一个远程机器人顺着绳子过去,把氢罐绑住,再拉过来。”

    “但是啊,”老刘又接着说,“这个氢罐是大型氢罐,有三米长,而且挂的部位不是很稳固,远程机器人过去绑绳子的话,可能会导致氢罐松动,而远程机器人自己的力气也提不住氢罐,所以到时候可能就掉下来了。”

    “啊?既然可能掉下来你们现在还站得这么近?不怕掉下来爆炸么?”邵康惊讶道。

    “这倒是不用担心,这个氢罐下方是十多米深的电梯井,井壁都是封闭钢结构,氢罐掉下来也伤不到人,只是对下方电梯和井内各种设施可能造成破坏,那样这个锁塔电梯井和对应的气囊起重机就暂时不能用了。”老刘说道。

    “哎呦,这个问题有点儿严重啊,不过看来我们来对了。”邵康指了指一旁的机甲说道,“你看看让这个大家伙把氢罐取下来如何?”

    老刘一愣,看着旁边仍处于跪爬姿势的机甲问道,“用这个?”

    “哈哈哈哈哈!”

    “机甲兄你怎么还保持这个姿势?这让人家很难相信你啊!”

    “可能是周围还有人,不能站起来吧。”

    弹幕上乐做一团,纷纷吐槽评论。

    现场一众专家讨论了一会儿,跟邵康确认了机甲完全能抗住氢罐爆炸产生的威力,也伤不到其中的驾驶员后,同意了这个方案。

    然后机甲就用令一众专家瞠目的速度爬上去,大手轻轻一挥就将氢罐取下来,然后放到下方安全的特制钢罐中,交给远程机器人来处理。

    相比起又是鼓掌又是夸赞的各位专家们,网友们倒是对此反应比较平淡,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基本操作。

    专家们散去后,邵康对镜头说道,“可能大家以为刚才的操作也没啥,但其实机甲能做这种危险任务的意义是很重大的,这意味着哪怕有人亲自在场驾驶,驾驶员也基本不会遇到危险。”

    “可是远程机器人不也能保证驾驶员安全么?”有网友反驳道。

    邵康对此解释道,“不一样的,除去给远程机器人所做的通讯保障成本不说,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密闭空间或者暂时来不及搭建通讯网络的地区,用远程机器人就很麻烦,而用机甲就没这问题。”

    “我去!这是地下救援的绝佳利器啊!”

    “还能用于军事,这样就不用担心在几乎任何野外地区执行任务了。”

    网友们开始热烈讨论机甲这方面用途。

    接着邵康继续和机甲四处寻找任务,一边赶路一边对网友们介绍机甲的各种信息。

    “机甲全身都是高性能材料,相当于有很强的护甲,另外驾驶舱外面包裹着一个钛合金球壳,极其坚硬,哪怕上万吨钢铁砸下来也只是将其砸到地面里而压不碎。”

    “机甲也是支持远程操控的,如果环境过于危险,那机甲也可以远程操控。”

    “驾驶舱内壁全部是显示屏,能无死角看到四周情况。”

    ...

    接下来一个小时内,邵康带着机甲在工地上做了各种任务,只是大多是比较简单的搬运任务,稍微有点儿挑战的只有重载辅助任务。

    这种任务是重物本来就由其他大型机械吊载,然后机甲在水平方向上推动或拉动重物运动,准确达到预定位置。这类任务按照以往只能让吊载机械来完成,需要很长时间,有了机甲后就能将用时大幅减少。

    只不过又是重载又是复杂的任务一直没找到,或者也不是没找到,只是少数这类任务实在是太复杂,比如大型复杂工程机械拆装,这种工作不是机甲驾驶员简单看下就能学会的,只能交给专人完成。

    因此,接下来机甲的表现就没有很让网友们惊艳,但网友们并不会因此降低对机甲的评价,毕竟机甲几乎每做一个任务都能让任务完成效率比原先提升一大截,而厂房顶部的施工人员们则是被惊讶不已,他们哪见过干活真么快得怪物。

    接下来就到公布机甲售价和发售时间的环节,邵康说道,

    “机甲目前售价为单价两千万,发售时间为一个半月后。”

    网上一片惊叹,不过这个价位并不是很稀奇,毕竟抛开机甲一身的高科技不说,仅仅用到的大量高性能材料就得花好几百万。而发售时间虽然不是现在,但一个半月以后的发售时间也不算很长。

    然后邵康接着说,“这个价位其实没有很离谱,不过对大众而言,的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得起的,所以目前主要目标客户还是巨构公司这类生产大型工业产品的企业。不过大家也不用担心,不久以后机甲价格将迅速降低,降到二十万一台都是可能的。”

    啥?

    二十万?

    开玩笑吧?

    网友们纷纷吐槽邵康吹牛不打草稿,然后纷纷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邵康却神秘一笑,“这个嘛,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总之大家不久以后就知道了。好了,机甲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观看,拜拜!”

    啊?

    “放出个大新闻却啥也不解释是吧?”

    “可恶!又卖关子!”

    “就没见过这么奇葩的发布会,这机甲我不买了!”

    “咋说得就像原本买得起一样啊?”

    ...

    机甲发布会惊艳了全世界,而很多当初在昆城参加过空中机场研讨会的专家也终于知道了,叶总监在会上说得关于人力成本降低的那个商业机密是什么。

    机甲这东西要是用于工业生产的话,的确能将效率提升一大截啊!更何况,后面还有巨型飞艇这种怪物会加入呢。

    大家对明天即将召开的大会更加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