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何以为师 » 第3章 合家转移躲日寇 爱子夭折母含恨

第3章 合家转移躲日寇 爱子夭折母含恨

    慕兰随宋家父子去天霞桥之后,孙氏和慕道也没急着回观音山,而是在家住了些日子。孙氏把那块花棉布让叶氏好生放进箱底,直到后来慕莲出嫁,它才被从箱底翻出来,因为这是家里唯一拿得出手的嫁妆……而那块猪肉,在切了一小块肥瘦掺半的当晚改善了一下伙食给一家老小补充了一点营养之后,增寿把剩下的那一大块肉用一根绳子串起来挂在炉灶的正上方,之后每隔一天切一小块下来煮,直到熏成腊肉干……

    没过多久,鬼子就打到兴安了……村子里除了没法行动的老弱病残以外,绝大多数村民都躲进后山的山洞里了,白天在外面几乎看不到人影!增寿一家子和同屋的几家人以及同村的志权一家老小,则全部缩在龙凤庵!龙凤庵下的观音山半坡上,有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洞,洞口有一块大石头掩盖着,很少人知道这个地洞,慕道对里面的情况却很轻车熟路,这次上观音山躲鬼子的村民,都是听了她的安排,才得以保全性命。来这里的人也和躲在其他山洞的村民一样,白天是断然不敢生火煮东西的,因为怕炊烟惹来祸端!所以白天饿了只能啃点现成的窝窝头或生红薯!到天黑了,如果外面没什么动静,大家才纷纷回家,回到家也是赶紧准备第二天的口粮,熬稀粥或蒸窝窝头,全部准备妥当之后又赶紧睡觉,因为第二天天不亮就得全部撤离躲起来。好在这是刚收割稻谷和黍米的秋天,地瓜、玉米等各种杂粮也都收回了家,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成熟的米锥和毛栗,不然这种光景非得饿死好多人……

    转眼就要过年了,人们仍然诚惶诚恐的躲在各自的角落里,大家不耐烦的骂娘,更多的人则烦躁不安的探着脑袋盯着山下马路上的动静。战争的硝烟不但丝毫未散去,局势反而越来越紧张。进入农历十二月,很多人甚至连晚上都待在山洞里了。好在慕道熟悉观音山的地形,哪一片有野果栗子、哪一带有山薯野芋,她都清楚得很,乡亲们在这里虽不比在家舒服,但在这里小住着躲一阵子,生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双河村的人对慕道甚至是对增寿一家,都满怀着感激!尤其是志权一家人,在后来的艰难日子里,不止一次的给予志远他们帮衬,让志远家得以跨过那些坎坷与不堪……

    前些日子,只是听说日本人已经打到了兴安,但都没真正看到日本兵,有些胆大的还冒险去田地里忙活。这些天,常常会有扛着枪的日本兵从县城方向来到这里,并在村子里转悠,那些没法转移的猪牛鸡鸭,都被日本鬼子拉去宰了,村民们在洞口看得咬牙切齿却又心惊胆战,不敢发出一丝声响。龙凤庵在后山背,只在旁边的空地上才能看得到县城方向的路,因此当他们靠近双河村,在庵堂里躲着的人们反而无从知晓他们在村里的行动,或许他们只是途径双河而已,大家不得而知。

    腊月二十八,要是在以往,家家户户都该备年货了,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联、门神、腌菜、腊鱼等等这些总是要有的,有时大人们还会做米花糖,孩子们在旁边开心的串来串去,偶尔拈一点糖渣碎屑放嘴巴里就会觉得欢喜得很!

    但今年的这个时候,却是整个村庄最最难过的年关!这一天,村里有两个没有躲去山洞的爷孙俩被日军活活打死!老人身有残疾行动不便,没法跟着大伙来回跑,去过山洞几次之后吃力得不行,便想着躲在自家地窖里算了,谁知还是被日军发现,日军本就觉得好奇,为什么这么大一个村庄居然没有一个人影,再三拷打盘问村民们到底藏去哪了,他都三缄其口,村民们在洞口远远的看见老人跪地求饶的样子,也许是央求他们放过他的孙子……可是最终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子也未幸免于难……

    这天晚上,同村的志宏跑来庵堂告诉大伙,说这庵子已经不安全了,大家必须连夜转移,因为傍晚时分他们在洞口看见有几个日本兵沿着后山背的小路往观音山的方向走,幸好这条路还未到山腰就隐没在各种乱石和丛生的灌木杂草中,加上天色渐暗,前面根本看不出哪里有一条明显的路,山上各种鸟兽开始夜鸣,他们可能也是不敢冒然前进,在这里短暂停留之后才返回山下村里了,在高处山洞里的村民却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天他们极有可能会寻到这里!

    大伙赶紧收拾停当准备连夜转移,可是增寿家叶氏说啥都不肯走,因为她的小儿志端已经连续高烧两天了还没退烧,这山上没有药,只是挖了几把鱼腥草根熬水不断喂他,才稍微缓解了一点。这寒冬腊月的要是再出去吹一下夜风,恐怕又会变得严重!

    无论大伙怎么劝说,叶氏还是坚持留下,因为孩子烧得厉害的时候太吓人了!志宏便讲述了今天白天村里的祖孙俩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庵堂里顿时骂声与唏嘘一片……叶氏不再坚持,用一张小棉被将孩子整个严严实实的裹着,交给增寿抱着然后和大伙一起出发了。

    因为感觉村里还有动静,当晚没有人敢返回村里。大家一路小心翼翼的往最大的山洞慢慢挪着脚步。刺骨的寒风刮得人脸都生疼,阴沉的天空没有一丝月光,四周一片漆黑,因为怕暴露目标,大伙不敢点火把,也没人敢说话,只是走在前面的人会时不时轻轻的提醒后面的人要当心。增福抱着志远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山上鸟兽的叫声时远时近,有一种动物叫得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其叫声特别凄厉,像是在警告人们。志远后来才知道,这种动物叫“恨虎鹰”,是一种身型庞大的山鹰!

    平常短短的一段山路,大家在黑暗里摸索了两个小时才到后山的大岩洞口。在这里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村里发生的一切,此时此刻,村子中间一座房子里透着烧火的亮光,里面像是燃着篝火,不知道是有日本人在那里,还是他们离开之前留下了一堆篝火!那房子正是志宏家的!志宏和大伙一回到岩洞这里就一直站在洞口死死的盯着自家的房子,既担心日本人还在那里,又怕没人在那里火越来越大最后把房子给烧了,心急如焚却百般无奈!

    洞里是另一种黑暗,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是真正的两眼一抹黑!已经坐下或躺下休息的人都尽量不走动,刚进来的或是需要出去大小便的,都只能凭声音和双手的试探来判断旁边是否有人或有岩壁。地上倒是铺满了干草到处都可以躺下休息,只是这寒冷的天气冻得人不敢睡去!很多人没来得及扛棉被上山,又不敢烧火取暖,便互相紧贴着相互暖身。

    大家刚安顿好,叶氏摸着孩子的额头就大喊了一声:“啊!”这引来旁人一片压低嗓门的惊呼与责骂!有的人甚至说不该去叫他们过来,骂她“如果想死,就自己去死”……外面的人赶紧探头去看山下的动静,幸好山洞距离村庄的直线距离也够远,而且山野空旷,声音应该不会传到山下。

    叶氏压抑的哭喊着:“……我端仔又烧起来了,增寿你快过来探一下他额头好滚烫啊,我摇他都没反应了,我的儿啊……”

    这几天都没怎么合眼的增寿一听到叶氏这话,一屁股坐了起来,不是去摸孩子的脑袋,而是火烧火燎的向洞口边摸索,他要去找那壶从观音山带过来的鱼腥草水。

    刚躺下的孙氏也一边摸索着爬起来一边向大家陪着不是:

    “实在是对不起大家了,我这个小孙子已经发烧几天了,今晚又吹了夜风可能情况又不好了……”待她摸到叶氏怀里那个小脑袋,禁不住也抽泣起来:

    “我可怜的小孙孙啊,可能脑子都烧糊了,真是造孽啊……”

    志远蜷缩在增福的怀里,大气都不敢出。慕道、慕莲带着增辉也和他们紧紧的倚靠在一起。只听见增寿着急又懊恼的说:

    “这个鱼腥草水现在是冰冷的,恁搞法?”

    增寿小心翼翼的问,那冰冷的鱼腥草水还喂不喂,叶氏也不搭理,自顾自抱着孩子,一边呼唤着他的乳名,一边已哭成了泪人,虽然声音很低,但却无比凄厉……

    增寿也捧着头呜咽起来……这个世界,男人总是给人更多希望!当他们也不再与命运抵抗,往往意味着真正的不幸已经在来的路上……没有人知道,原本生性柔弱的叶氏和孙氏当时经历的是一种怎样的无助与恐慌……

    “谁来救救我的儿啊……”叶氏已经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这时文伯和小满说:

    “你再摇一下他看,还有没有反应?”

    小满家李氏也说:

    “增寿你别急着乱了套先,你把那个鱼腥草水含在嘴里等温热了再对着他的嘴巴喂他看看,只要孩子还没过去,我们就要试一下啊!”

    其他人见这情形也逐渐平息了愤怒,稍微平静了下来,纷纷让增寿赶紧试一试。增寿像是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样搓了搓脸,赶紧含了一口鱼腥草水在嘴里。几分钟后,增寿摸索着抱起志端嘴对嘴的开始尝试,孩子已经烫得像火一样,没有配合咽下增寿喂的水,倒是突然抽搐了起来。增寿咽下了口中剩余的水,紧紧抱住孩子的小身子嚎啕痛哭起来!

    “端仔!端仔……”两口子顿时哭做一团,孙氏更是差点背过气去……

    待孩子停下抽搐,增寿赶紧又含了一口鱼腥草水,几分钟后当增寿再喂他时,他蠕动着嘴唇咽下了一点点有着增寿体温的水。待小心翼翼的慢慢喂完那一口鱼腥草水,增寿长舒了一口气,嘴里喃喃着说:

    “端仔你一定要好起来啊……”

    孙氏也像是看到了希望,赶紧交代增寿和叶氏晚上要轮流照看孩子,要时不时这样含着鱼腥草水喂他。慕道又在轻轻的诵经祈福,虽然她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但她总是很虔诚,说菩萨会保佑苦难的人们……

    可是,第二天,增寿的小儿子、志远的弟弟——小志端再也没有醒来……也许需要保佑关照的人太多太多了,大江南北,满目疮痍,菩萨早已精疲力尽……

    那天晚上下了一夜鹅毛大雪,通往县城的路完全封闭,这个样子鬼子肯定是来不了了的。村民们纷纷下山回家收拾去了,只有增寿一家还在洞里,叶氏紧紧抱着孩子冰冷的小身体,任旁人如何劝说都不肯放手!直到快夜幕降临,她已疲惫至几近虚脱了,增寿才从她手里抱过孩子,就近用棍子刨了个坑,草草安放在这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