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间热门词话录 »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

    先秦时期的森林覆盖率是很高的,甚至是西北地区都是一片森林。

    有史料和气候学家研究的,古代是八水绕长安,水草丰美。

    回复:3000年前的中原地区,气候非常温暖,甚至在塞外,西北一带,并不是现在的景象。深林覆盖率很高,还有大草原。有大象,犀牛,狮子出没。

    回复:这个是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确实,当时北方的森林气候和森林覆盖率都很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轻微。另外,当时气候处于温暖期。对森林生长也有促进作用,当然,也有学者主张战国时期是寒冷期,但无论如何,北方多数地方都不会这样荒凉。

    吴越世仇可不是阖闾勾践这两代开始的,吴国发源地是宁镇地区包括皖东南地区,小丹阳横山是吴国龙兴之地。吴越分界是淹城地区今常州,无锡梅里是越国内地。吴国向东发展攻取梅里再打下姑苏,打下一个地方都城就往东移,最后打到杭嘉湖平原历史上的知名人物登场。

    我是苏南人,我的理解是吴是接受了王化的越人,类似生苗熟苗一般,吴国贵族是中原过来的,而越国贵族是土著,越人的传统是断发纹身,而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吴人开始遵循华夏礼仪,后来被越国反推,越王接受周天子册封,越人也正式进入华夏文明序列。

    越人不等于越国人,春秋战国,诸侯的统治力只有城池以及周边。

    考虑到太湖流域的几座城池,都是吴国建的,之前没有,说明越国之前并没有能力去征服,以及统治当地的越人部落。越国早期的统治范围,还是绍兴那一块。

    双方国民人口不多。

    实际上野人问题,到汉朝都有,后来才编户的。

    西周跟春秋,只有一个城的城邦国家也不少,后来相互吞并,大国的城池才多起来的。

    楚人则是羌人的代表,同华夏代表的周王室,越代表的越人(夏,商都是越人王朝),共同构筑起如今的汉民族。

    回复:夏是良渚越人北上,商和夏同族,但殷不是,殷只是打着商的招牌,借壳上市。

    所以周人称商为殷,因为他们长期和被殷驱逐到陕甘的夏人共同生活,比殷人更懂夏礼,也知道殷人的老底。

    回复:吴越的文明发展超过你的想象,常州出土的越人城池淹城遗址是目前发现春秋最完整的城池遗址,已经是三层城池各种完善的设施,这座城池是西周建城春秋中期吴越攻伐被越人废弃。才春秋中期离吴越称霸至少还有一百多年。

    回复:衣冠南渡的文化变更远大于人口变更,更多是类似于古代的“推普”,对于宁杭而言,战乱迁徙等影响最大的是城区内的人口,郊区损失相对小一点且在结束动荡以后也往往是郊区和周边地区人口继续填充(如南京周边淮东的扬淮、皖东南甚至是部分镇江和毗陵地区,杭州周边的绍兴、旧严州、徽州、金华地区)。

    回复:左传记载,太伯用周礼治吴,不行,仲雍断发纹身,用当地习俗治吴,属于以夏入夷了,吴越应该没多大区别。

    不过西周时期吴地的墓葬好像有不少像周室风格,陪葬品有不少中原风格青铜器,和越地以陶器陪葬很不一样,可能还是保留了一些中原习俗。

    回复:渔猎鲜卑就是东北诞生的,最有名的鲜卑慕容家族,后燕慕容垂啊。东北大兴安岭鲜卑最后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隋朝的大敌是高句丽山城堡垒的东北农耕文明,还有辽的耶律诞生内蒙赤峰,曾经关外东北四省之一热河省,后被划分到内蒙。还有金的女真完颜家族,在影响中国历史上,东北一直扮演的重要角色。

    吴王夫差长期过度滥用民力和军力,修南北运河邗沟等,远征鲁国齐国等穷兵黩武,把吴国的强劲实力消耗殆尽,在黄池会盟时已是最后的强劲了,说是强弩之末也不为过呀。不过当时吴国的确体现了超强实力,修的沟通南北的运河邗沟等是后世隋炀帝修的大运河的前身,远征齐国都能把齐国打服了。

    秦朝隋朝都经不起国君这么折腾,何况一个吴国,光修的诸多运河水系就足以令后世震惊。

    齐国对南方国家一向战绩不佳,加上赵鞅又收割了齐国一波,之后越国也多次打败齐国,让齐国惧如猛虎。

    回复:感觉齐国被吴国打败是战术上出了大问题,吴国留了预备队是第一次有史书记载的预备队精锐出战;估计和田氏的力量也有关系,毕竟齐国被削弱田氏可以趁机扩大势力。齐国打不过越国可能也有田氏的原因。最逗的是韩赵魏三家攻齐田氏在齐国内部配合,让三晋军把齐国国君齐康公抓走了,给周天子献俘,随后就是田氏代齐。也就是在这春秋战国之际约百年的时间里齐国被打击的是忠于姜田国君的军力的势力,田氏坐壁上观添油加火最后坐收渔利夺取齐国。

    夫差:你真是搞笑,好不容易来了伍子胥跟孙武子两个有大本事的人才,不打等没了人才想打都没机会了。

    回复:孙武早走了,夫差时就一个伍子胥。况且打仗不先灭越国,反而去出师帮助没用的鲁国,这才是真的搞笑。

    越国太弱后了,勾践打败了夫差,但是治理不了那么大地方,就把地盘送出去了。

    回覆:吴国本土体量就是越国两倍左右加上后来扩张的领土得是越国四五倍一口气全吞下是不太可能的。

    回复:感觉吴国就是自己作的同时把自己累死的,越国为了报仇不仅和楚国结盟抗吴,还主动和晋国齐国交好年年进贡钱财宝物美人,而吴国是先把齐国在艾陵之战打的惨败,后来又和晋国在会盟上争盟主之位,把强国都得罪遍了得罪透了。越国在灭吴国后,还一直长期和晋国交好,并和晋国联合攻打齐国,直是会抱最大腿。

    回复:这也掩盖不了当时的情况,伍子胥讨伐楚国时发展了那么久,国库是充盈的,但伐齐后吴国国力已经支撑不起战争。哪怕伍子胥还活着,吴国也大概率会灭,除非伍子胥能打出速决战,不然吴国撑不住,可吴王二次伐越时,越就拥有能造成吴王较大损失的实力,只是越明白能撑但必输才投的,卧薪尝胆后的越不论实力还是国库都有较大增长,伍子胥通天的本领也赢不了呀,何况当时还有楚国虎视眈眈,吴国失败在伐齐后是必然的。

    越国海岸线是列国最长的,从山东青岛到广东,几乎都是越国地盘。越国实际控制的版图不亚于楚国,两广都是越国腹地。

    历史上北胜南其实是实力的体现,很多网友不知道在古代沿海地区不是现代交通枢纽,而是边陲荒无人烟之地,由于地处南方丘陵河网地带,并不适合战马儿生长,缺少骑兵。实质就是南方地区兵力弱少的步兵对抗北方兵力众多的骑兵,由此才有了遂鹿中原这名句(古代北方平原,人口资源众多,谁控制谁就取得优势)等到了近代,由于热兵器的产生,南方就从末胜迹变成了正常的胜负各半(原因是火器能压制骑兵的优势,南方的人口也上来了,四场胜负明清北伐解放战争)。

    其实就是中部平原碾压周边,南方在核心平原占比不多,过了湖北往南都是山沟丘陵,这种地域的开发进度慢难度大。。。再就是古代很多地图夸大了南方势力的范围,把山越蛮夷都划给了南方势力。楚国的范围就是沿江沿河的一些区域而已。

    回复:其实从图中就能看出来了,先秦华夏体系的南端就是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了,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浙江。后世的南朝政权基本也就是只有吴楚蜀三地是能够调配资源兵力的,以三地之力对抗整个北方很明显困难重重。。

    北方的动员能力比南方强得多,南方最厉害的几个政权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过能调动四川+江浙+湖北这四个省的人口,大多数南方政权估计四川和江浙都不是一块版图,所以跟北方一比显得羸弱,其它南方地区在明清之前都没有什么动员能力,南宋衣冠南渡时江浙地区人口已经饱和才转向辐射的地区。

    吴越之争可以说是最早的代理人战争。晋楚真的是杀红眼了。什么盘外招都出来了。说实话。我看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是谁说中国人不会外交。这玩的出神入化的。

    其实晋楚争霸早期也有代理人的战争,就是夹在他们之间的那些小国受晋楚的命令互相打。

    春秋战国的外交和各种阴谋格局反倒是之后的乱世少见的,代理人,盟国,经济和战略封锁,各种间谍,联姻外交。甚至田氏代齐都不是单纯的军事政变,因为没有外交基础早就被群起攻之了。因为有天子和“名”这种大前提,加上纵横家的流派,春秋战国的外交手段是真的多。而且外交记载也多。苏秦张仪毛遂晏子蔺相如……远交进攻合纵连横……

    我之前看人讲过韩,魏两家站队赵氏是因为他们两家的利益最大化是赵,智两家两败俱伤。因为赵,智两家势力最强,所以对于韩,魏来说最强的两方两败俱伤才是最好的。而智氏水淹晋阳让赵氏元气大伤而自己却损失不大,所以韩魏两家才会选择站队赵氏。

    当时秦国都被吴起干废了,而且夺秦国的地,还不如夺齐国的地来的战略资源意义来的大,于是向东发展,没想到后来被两线打爆。

    回复:主要还是战略位置太差了,身处四战之地,周边全是危险,没迁都前在安邑好歹秦国韩国还能压制住相对安全点,迁都后直接对上了齐楚两个大国,又没关隘纵深,很容易就让人打到家门口,管你打谁,阻止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围你都城,你明知道他想干什么但是你还是没一点办法。

    商鞅变法,一个左右了中华文明走势2000多年的变法。

    回复:比如秦庄襄王就已经灭了东周,大致是公元前249,但是一般认为战国结束是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所以战国的结束要比东周结束更晚。

    三晋如果交换领土,让自己都有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比现实中混的好。三晋领土犬牙交错,都是四面受敌。

    把范雎说的太好,而把赵括说的太差,范雎相比之前的商鞅,张仪等人水平差了很多,却只是个势利小人!

    长平之战赵之所以会败,取决于国力,主要就输在国力上,或者说商鞅变法后秦国强盛,而赵国不够强,赵括并没有那么差,当然跟廉颇比是要差一些。

    秦朝大一统是华夏文明的倒退,是野蛮征服文明,本来华夏大地的诸侯国也可以像希腊城邦孕育出更灿烂的文明和技术,孕育出更有益于百姓的民主制度像是孟子所说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却被一个野蛮的政权和一个野心家打断了,变成了外儒内法的: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思想,人民彻底沦为大一统帝国的奴隶和生产工具,思想被禁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先秦时代诗经里那种美好的独特的风俗文化再也没有了。变成了一潭死水。

    欧洲是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中国自夏商周到清朝前期都还处于世界先列,唐朝更是达到了世界第一,不要以现在的视角觉得我们战国没有像欧洲那样而觉得是倒退,以当时的世界环境来看,实现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才是最符合时代发展的,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做不到,大一统是无法阻挡的,天朝的地形被海洋、草原、荒漠和热带雨林包围,适合统一,黄河、长江附近妖孽的肥沃土地,再加上铁器生产工具的提升,这创造了统一的所有条件。

    在同样是农业文明,中华文明可以供养更多的脱产人员处于世界先列水平,它可以一次次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就靠它永远无法达到触发条件,这就是黑格尔说中国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的,有的只是朝代的轮回。

    秦朝之前才叫封建制度,后期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制度。

    封建王朝是分封制,后面的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秦之前都是分封制,秦从秦献公开始就有郡县制的雏形,始皇帝定为国家制度,后续百代皆行秦制,后面也都是中央集权制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超过了三国。三国时代的确人才鼎盛,成就了一大堆名人,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短短几十年产生了上百位让我们现在都耳闻能详的名人,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故事都成了典故。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世,越能成就英雄。从炎黄时代到如今,几历战乱,那个时期人才是最多的。个人认为春秋战国时候人才最多:、东周末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众多,战乱不休,再加上那个时候诸子百家涌现的文化人物,数量和质量都是中国历史之最。随便举几个例子:孔子、老子、孟子等都是文化界的老大级别的人物,秦始皇、齐桓公等春秋五霸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帝王,管仲、屈原、商鞅等都是一代名臣,乐毅、孙武、孙膑、吴起都是被后世尊为兵家最顶级的人物,战国四公子更是属于这个时期的特别人物。可以说中国最多的历史文化在这个时期沉淀得最多。我们来分析下:三国时代由于战争人,人口平均也就500万人口(汉末5000万,黄巾起义和董卓乱京特别是赤壁之战后人口也就剩下200万左右),在这么少的人里还能涌现出这么多英雄,三国的确可谓人才辈出,如果论“人才率”可能是各个时代第一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应该在2000万左右,这么少的人口出现几百号甚至上千名人,可以说是人才鼎盛的时代了。

    所谓乱世出英雄只要是乱世都会人才辈出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乱世都有很多人才。

    春秋战国五百年,三国从诸葛亮27岁出山到54岁秋风五丈原才27年,加上黄巾起义的前奏与姜维九伐中原的结局,满打满算也不过一百年,怎么比呐。

    其实秦朝时间特别短的原因根本就不是法令太严酷,而是之前太乱了,人心没有安定,五胡乱华后统一的隋朝法令严酷吗?不也是很快灭亡了。所以这是自然的规律,像邵雍的“皇极经世书”里学的一样:30年为一世,自极乱至于极治,必三变矣。也就是方法完全正确都要经过三代人,90年,天下刚刚统一时大家本来都有仇好斗,乱世时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只有让这些人里面最好斗的再打一架,互相消耗掉,后面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长大了,才更容易安定,所以长期混乱后的第一个朝代很难长久,这是人心,也是天道。

    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大家都有仇,只是打不过被迫服的。大家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项羽说“我也可以取代他”,隋朝李渊说不定也觊觎他表弟的位置多长时间了,可能大家并不觉得皇位难得吧,所以特别容易造反,如果秦朝已经统一两百年,可能它的法令严苛一倍都不会灭亡。

    因为秦一统天下之前,六国大都法律宽松,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没有法律,对于这样生活了上百年的几代人来说,突然要遵守法律,他们就会觉得处处受限制,从而觉得秦法严厉。

    秦朝的法律虽然严,但不至于是严苛,只是始皇死了以后,他也没料到秦二世是胡亥。

    其实还是秦始皇不够狠,要是杀尽六国贵族只留下百姓就算叛乱也翻不起什么浪,还有就是继承人也是一言难尽,一个胡亥纯废物,一个扶苏受儒家思想极深,上位也搞不好会继续分封制那一套,这可能也是他一直没有选择继承人的原因,确实选不出来。

    回复:告诉你原因吧。因为改朝换代过程中几乎所有必须经历的脏活、累活,包括杀人打架等等大破大立的事都是项羽干了。项羽的功劳最大。结果是刘邦这个老六摘了果子,刘邦还心安理地得了一个“仁慈”的君主形象。要不是项羽打的天下,他上哪儿演仁慈去?刘邦当了帝王之后,又把之前帮他的所有同盟军首领全都杀了,我只能说算盘打的响,打的真不错。鹬蚌相争,最后是渔翁坐收不劳而获之利。

    所以道家没错,只是普通人难以理解。无为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提出了一条难走的路,倡导大家清心寡欲。庄子里面有一篇寓言,混沌之死。欲望的最后就是秦国灭亡的下场,而儒家是于道家最亲的,用相对比较宽松的道德来约束百姓,但明显不管用。约束不强百姓难以遵守,约束太强反而使欲望更加强盛。欲望的确是灾难的源头,可惜及大部分人是无法做到清心寡欲的,所以道家三圣都懂,都不说话,不理会政治。简单讲,那个时代,乱是必然的,大势所趋。欲望越来越大也是必然的,变法成为主流也是必然的。道家从来就没想过所有人都清心寡欲,因为根本不可能。只要统治者能够做到就行,但很明显,那个时期的统治者做不到,那不是道家的时代。

    上古思想才是牛逼的,想想中医和诸子百家的思想怎么来的呢?都来自真正的圣人、自然界中的隐士。而老子给这些上古的牛逼思想取了个名字:道!看似这些无形的东西却潜在的影响到现在。韩非子里面有大量的道家思想,孙子兵法也有大量的道家思想!但道家绝不只是道教,普通人知道的就是道士、道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何为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没有人可以阻止事物变迁的规律,我们只需要模仿和学习就够了。

    要说盘古以来,仁义道德自在人心,为什么到了春秋孔子要出来教呢?想想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君不君臣不臣,乱套了。也由此可见,西周灭亡之前也是个仁义道德布满天下的时代,当然孔子又在这个基础上开创并增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科目,但总的来说,孔子希望天下再次回归到西周的模样。老子守中,太极轮转,那两条黑白鱼绕着中极不停的转,天下就不停的变化。法家不希望再回到西周去,他们知道世界在一天天进步,只要进步怎么可能回到过去呢?那就绞尽脑汁、开足马力、一往无前、永不回头,不断修葺他们无比心爱无上崇信的法。孔子想回去,不想回去又与时俱进的儒家,就跟那个风邪一样,跟什么邪气都容易结合,比如跟湿邪结合就是风湿,那么后世的儒家跟法家自然也就容易结合,叫儒法都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图,中间是老子,他左手边是想往回跑的孔子,右手边是想往前跑的法家,然后老子抓住这俩的手来了个不停转动的乾坤大挪移。我就想知道,现在的人们想不想回到过去,如果不想,闲话少说,等着灭亡就行了。我忽然明白那场史前大洪水是怎么来的了,这就快了,然后把人灭的所剩无几的时候,要什么没什么,就得从头再来,也不嘚瑟了,大气的臭氧层就恢复了,温度再次下降,冰冻两极大水退去,露出另一个世界,珠穆朗玛峰成为一个孤岛。如果现在的我们就想回到过去,那不必这样,否则……

    各家思想都没问题,只不过有的太先进了,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实施不了,我觉得儒、法、墨、道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存在好坏,到了发展的各个时期施行什么样的思想是个必然的过程。

    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是礼,也就是等级制度,他老人家希望社会各行各业安分守己,老实本分过日子,不希望乱臣贼子违反礼制之事层出不穷。

    回复:这其实不是贤不贤明的事。最初商鞅变法是秦孝公为了强化国力才支持商鞅的,后面发现军爵、授田这些制度确实不错,有利于王权,这才一直坚持下去。另外,秦能变法成功,其实离不开变法前其本身很落后,内部没啥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换了其他国家,比如魏赵啥的,推行难度就极大。

    回复:其实到了战国晚期七大战国已经都开始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化了

    赵国武灵王改革参照了秦国

    军功爵这些制度各国都有。

    齐类似雇佣兵,魏类似封建骑士,而暴秦执行最彻底的军功爵制和授田制,全国上下只有立军功才能出头,所带来恐怖的动员力和极高的积极性是以上两者不能相比的。

    秦男子十七开始进入军队,十七岁到二十岁服徭役运输粮食,二十岁当两年常备军,常备军后转入预备役,每年服一个月傜役,有战事要应征入伍,一直到56岁(有爵位)60岁(无爵位)才能退役。

    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带来超过10%的可怕征兵率,几乎与近现代国家在世界大战征兵率相当。这些可怕的军国怪兽相互厮杀,秦法最无情,最彻底,所以最终胜者是秦。

    秦国的军功制度,生产标准统一制度,生产责任制度,法律制度,在两千多年前都是划时代的,所以能赢!

    秦灭楚的时候,山东六国就剩楚齐燕三国,齐国软弱,燕国苟活,面对战国后期最强的楚国,上60万兵力求保险一战灭国而已。

    回复:在远征埃及的金字塔战役中,拿破仑的法国骑兵大败埃及的马穆鲁克骑兵。战后,拿破仑对两支军队进行比较,留下了一段著名的点评:

    “2个马穆鲁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骑兵,100个法国骑兵能抗衡100个马穆鲁克骑兵,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穆鲁克骑兵,1000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穆鲁克骑兵。”

    如果算上秦末,实际上最强的军队是项羽的亲兵,大概2-3万人左右。

    项羽之所以百战百胜跟他的亲兵是离不开的,这些亲兵就是楚泗上地的项家族兵组成的,在秦灭楚战争里这些项家族兵就是项燕的主力,楚军能破李信并和王翦这种狠人拼两年之久就是靠这帮人。

    项羽后来在巨鹿破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在潼关又破秦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在彭城更不用说,哪怕韩信,他也不敢跟项羽拼正面,楚汉争霸完全是刘邦,韩信加上彭越把项羽来回跑来跑去磨死了,根本没人敢和项羽的亲兵打决战——王离手下20万秦军精锐都打不过,你能打过就有鬼了。而项羽最后垓下自杀就因为他的亲兵全军覆没,就算回了江东泗上也招不出来这么一帮人了,所以认输自杀了。

    实际上灭楚战争里这些项家族兵就很强大,但是面对源源不断的秦军和王翦,即使项燕他们也回天乏术。

    匈奴不是燕国补血包吗?没有燕国的存在,赵国找就被秦国灭了,没有匈奴存在,燕国也被赵国吞并全境。

    赵国打不过秦国,丢失领土后就从燕国身上割一块吞下去,燕国被赵国分走领土,就打胡人开疆拓土。

    可以说没有匈奴这些胡人的存在,燕国绝对会是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所以,为什么说匈奴的制约燕国的因素?

    冷知识,战国是动员兵制,动员兵制,动员兵制(重要事情说三遍),因为当时七国的国力没办法长期保持大量脱产部队,除了魏武卒是明确脱产职业部队外,赵国的边军应该是类似明朝边军或宋代西军的存在就是军屯(辟个谣指望赵国边军是骑兵作战的家人们可以别想了哪怕两汉时期多数都是骑马赶路下马杀敌西汉时这套战术甚至被认为是领先匈奴的先进战术至少三国前骑兵是真费拉不堪唯一例外就是光武帝的幽州突骑兵量也很小,因为马具没完善前马上骑士是真的很难御马作战有马上冲杀而保持不落马的都是千里挑一),齐国技击从名字你就知道单兵强悍主打运动战突袭战类似雇佣兵,韩国地小战略位置最差所以主打防守所以科技树点的都是利于防守的这无可厚非反正守城是消耗最小的你说他有编制也行说他没编制也行,申息很难跟你们解释类比诸葛亮的无当飞军吧算是数量少的职业脱产雇佣兵吧,燕国爱咋咋地反正战国时山海关到东北的道路根本没有想从BJ到辽东当时只能从北走内蒙古一角绕道去甚至隋唐时也是这样要不隋炀帝百万大军横竖舒展不开呢所以当时燕国就燕山山脉一线的资源好调动他能维持常备也极少,秦国是二十等爵制四等以下服全役四等不更可免更卒(就是轮流服役秦法规定所有男子必须服役)但其他役照服五等达夫开始勉强算吏所以秦国可能保有函谷关咸阳两地卫戍性质的半脱产军队有个小故事长平之战关键时候昭襄王征发了河内所有男丁加一级爵位上前线所以我敢说秦国没有脱产军队但秦国自己就是个大兵营,魏武卒是唯一真正的脱产职业军队但以魏国巅峰时期举国也才能养七万人在反套其他国家以当时的生产力换算你就知道列国那一家几十万大军根本没什么职业军队都是半职业在打魏国那几万也确实厉害但在和赵齐秦三国几十万人的会战中生生磨没了。

    东周各国面对国内其他势力坐大,有以下几种结局:

    1、晋国类型:晋国十一家卿大夫内斗,最终活下来三家,由于势力达成均势,于是三家开始对付晋公室,造成三家分晋。

    2、秦国类型:采用陪葬制度,断绝卿大夫壮大

    3、鲁国类型:鲁君成功反杀架空君权的三桓,夺回政权(晋君有很多机会达成这个结局,但都没成功)

    4、齐国类型:国高鲍晏田互相内斗,田氏胜出,取代姜氏(如果智瑶取得胜利,晋国也是这个结局)

    5、宋国类型:宋国戴族中的戴氏势力壮大,取代宋国原来的国君(晋国韩氏估计做不到)

    6、郑国类型:郑伯克段于鄢(曲沃代翼的另一种结局)

    7、楚国类型:屈景昭三家贵族坐大,但都没有取代楚王室。

    主要还是嬴政死的太早了,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一切都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结果突然就暴毙了,而且继承人的事情也没处理好,导致被区区一个太监弄权乱政。

    其实是秦始皇一家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最后亡的时候,刘邦顺利成章接手了统一的事业,相当于始皇帝一家把该做的事都做了,为刘邦做了嫁衣。当然,刘邦能得到天下也是他有本事。

    春秋往后楚其实才是最强的存在。秦朝虽统一天下,但又被楚人所灭,汉王项王皆为楚人出身。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后期的贵族也多是芈氏楚家。

    楚后期很扶持赵,赵太拉跨了。

    秦灭六国,楚汉之争,平定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