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间热门词话录 » 尧与传说

尧与传说

    尧舜禹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是无法论证的,因为当时并不存在文字,所以即使考古出土了物件也无法咬死了是否就是尧舜禹的,但陶寺遗址普遍认为是尧都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地点能对应上,尧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一个是出土的扁壶上的图案疑似尧帝的称号“文尧”,一个是出土了最早的古观象台,对应了尧帝定天象测历法,出土了最早的金属乐器对应舜帝定乐,出土了圭尺(是在帝王陵墓出土的),对应舜帝统一尺度,另外就是根据人骨dna测序,陶寺遗址中间经历过DNA大换血也对应了尧舜禅让。陶寺遗址相关的考古记录网上也有,陶寺遗址对应的时期是4300-3900年前,是相当具规模的都城,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另外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都,大约在3800-3500年前,这个一般没有太多异议吧。但也存在争论比较多的遗址,比如石卯遗址也被认为是黄帝的都城也有人认为是夏都还有认为是舜帝都城的,学界一般还是比较严谨的,我觉得在陶寺遗址是尧都上能大部分人达成一致,还是说明了有一定可信度的。

    远古时生产力极其不发达,领导者都不见的顿顿能吃饱还得带头干活,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苦差事,而且各地之间没有建立完善的从属关系,更类似与部落联盟,出现禅让是比较符合生产力状况的。且古代儿童夭折率极其高,统治者儿子也不见得活的到成年,不成年又根本无法服众,实际上即使世袭制形成之后,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也一直争论到周代,出于种种原因对于领袖位置的争夺远不至于如后世那般激烈,不留情面,毕竟输了大不了从大酋长变成小酋长。

    晋朝出土的所谓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否定禅让,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古人对于当时情况对历史解读发生一定变化,就和慈溪在位时武则天风评被害差不多,并不真就代表历史真实。

    尤其是晋朝人距离三皇五帝时期也有2000多年的差距了,古代资料收集能力远不如现代,考古学更是无从谈起,其知道的不见得比现代人多

    不过禅让到底有没有儒人说的那么美好那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我以前看《尚书》视频的时候,老师说这些尧舜禹时候的事都过去太久了,留下的传说不一定是就真的,但却代表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象,就像一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更早的不会写字时发生的事,肯定会带一些孩子的天真在里面,但却能反应他对自己童年的印象。所以中华民族觉得自己的童年是很幸福的,没有上帝灭世,没有外族屠戮,中华民族觉得自己的“监护人”也就是那些君王是最好的存在。

    说来可能因为我是临汾人,我从小就是听着家里人讲尧帝的故事长大的,在我童年的回忆里,他不像祖先,反而像个亲切的老爷爷,就只是感觉他很勤劳很关心大家脾气也很好。长大后去看《尚书》《史记》以及很多先贤对他的称赞反而有种陌生感了。

    回复:这种你要结合神话传说,毕竟西方大洪水全部在神话里,而我们的神话呢,是女娲先把天堵住了。

    所以有没有可能是大洪水时期,我们发现的早,在还没漫进来的时候有人组织力量将入水堵住了或者改道了些许,使得原本应该一口气漫入的水减少或者拖慢了大部分,然后才有了禹一家治水

    回复:直接用神话去推历史是显然的不合理的。大洪水大概只是在那个洪水多发年代的一种先人的联想,不是说大部分传说中记载过这个事情就一定是真的。否则这么多近乎可以说相互独立的传说都有过对死后世界的描写,是不是可以说死后的世界真实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正如认为生者有一个独立的世界,那死后的人应该也有一个世界这种联想和推理,然后用这个去激励别人行善,给他们一个精神寄托。认为洪水可能会有毁天灭地般的威能,也是一种联想,然后用这种灾难去歌颂神明的伟大,同样也是让宗教的精神寄托更加牢靠

    回复: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而已。世界各大人类起源都在沿河流域,沿河流域又有洪水。以当事人的概念核心区域,其实就是天下了,而核心区域自然就在河水旁边,所以他们所依存的河流只要在上百年的时间内大泛滥一次,就会被他们称作大洪水了,在他们眼里就是自己的核心区域——整个天下被淹了。

    回复:你别忘了还有一场大洪水,是女娲补天,那场大洪水才是“灭世”的程度,神话描述和其他国家的几乎一模一样。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最大区别,就是“天上像开了个洞”一样。其他的神话,大都是类似的描述。

    说句实在话,抛开民族立场三皇五帝的故事和日本前几代天皇的真实性基本一样。几千年前的古人普遍认知就是世界大体是恒常不变的,他们不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是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又不知道如何解释,因此编造出几个人物,然后把现有事物诞生的原因安在他们身上。三皇五帝实则每个人都是一部分当时已有的发展成果和思想风气的象征。

    回复:说和日本天皇像就有点儿侮辱人了,毕竟日本天皇被传为天照后裔万世一系是为了借神明与普通人切割维持地位,这种传说背景下是民族先有神明信仰后出现统治者。但中国的三皇五帝是先出现统治者后出现神明,三皇五帝从未鼓吹过是神明驱使或是神明后裔,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得到的信仰,甚至流传后世的神明几乎都是三皇五帝的手下,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曾经伟大并被后世封神的代表。

    回复:天神转世和天神之子是一样的性质,想方设法让人和神扯上关系罢了,没被古印度文化洗脑前中国也不少诸如踩个脚印怀上天神孩子的故事,轮回转世说流行之后就成了天神投胎下凡了

    回复:服从性驯化是法家的专长吧,什么弱民愚民疲民之策,君权之下全是工具人,严格划分社会等级,还搞连坐,读来让人后背生寒……儒家反而鼓励开启民智,主张有教无类,虽然也讲究君臣人伦等级之分,在其位谋其事,但也提倡民贵君轻,是我国人本思想的肇始。

    回复:一般的史书我都读过,新旧唐书不论,清史稿不太行因为不是隔代修史,研究清代历史的其他资料还是相对详实的,不一定要读史书。而且唐朝和清朝已经算是好朝代了,战乱时代可比这种大一统朝代惨的不是一星半点。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我没读过史书的错觉?我觉得你应该去读读尚书。一个名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有起有落,尧舜距我们已过四千年,相较起来唐宋已是壮年了,以偏概全要不得。

    赞同,进一步想可能那个时候炎黄的部落刚完成统一,又确立了农时节气,彻底进入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导致粮食产量高了,而人口又一时半会没涨上去,所以进入了各短暂的类似于国外很多学者提出的“原始的共产主义”,加上没有外敌屠戮,没有极端的恶劣天气,导致人们口儿相传留下的关于首领的传说都以美好为主

    不一定是太过久远印象模糊,有可能是诸子百家思考问题的立场不同而已,虽然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实践学说的时候会引经据典,但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根据当时历史的部分情况选择性阐述来佐证自己观点,比如说儒家强调尧舜禹禅让是美德,而墨家则更信鬼神所以会神化尧舜禹这些上古圣王佐证他们是天命之子、是上天所生,法家强调当时不同族群联盟建立的邦国内部权力传承不稳定容易爆发冲突佐证强化中央集权、设置郡县制等的重要性,道家更强调上古时代天下万国小国寡民的情况来证明当时社会安居乐业是理想社会代表。。。。。。这些有可能都是事实,只不过诸子百家都是选取部分史实来坐而论道寻求乱世出路而已。

    回复:具体给你阐释一下我的理解吧: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共工是尧帝的手下,所以两场洪水确实是一件事(虽然《列子》和《淮南子》都没解释女娲传说中洪水的原因,但古人认为是一件事,《史记补三皇本纪》中有所补充。)。女娲和大禹一个偏传奇一个偏写实,明显是不同神话体系下诞生的故事,所以不一定是一同诞生的,可能是不同地点下发生的事件。最早的神话传说都是口口相传,其真实性只有几代就会有较大程度的偏离了,传说的神话色彩越重,越说明传说的起源与传播人原始,诺亚方舟的传说有很浓重的神话色彩,比如神明灭世,建造巨船,装载物资和各种动植物在船上度过几百年,女娲补天同理。举个例子,当时的西方文明拥有一个人就能建造三百腕尺巨船的能力,活下来的怎么会只有诺亚一家呢?以我自己的理解当时尧舜禹部落的文明程度较为发达,拥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且拥有能将相对准确的故事传播下去的办法,而女娲部族(甚至还在女性氏族社会)和西方文明在面临了毁灭性打击后,在传播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我是这样认为的。说是诺亚方舟是西方文明起源也不太准确,因为诺亚方舟的故事传播开是因为《圣经》的记载,但其最早来源是犹太人的《摩西五经》,诺亚的名字就是希伯来语,所以其实还是亚洲文明,而且本身原版里的记载就很神话了(原始版本更类似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传说),《圣经》又经历过神话,比如诺亚和上帝的约定之类。

    看到这个我也想聊两句,当时的测量绝对是准的,按照上古传说,伏羲观天象画出来的,根据天象我们有了自己的节气,时令,指导收获耕种,但是后来在周文王时期他发现八卦不准了,文王演周易说的就是那个时候,日月星辰的变化和迁移导致时令节气变了,我们现在用的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从文王之后来的,而尧都的观相台用的是与当时星象相符的测量标准,所以才会有偏差,我说的可能有错的地方,但是大差不差哈哈,欢迎讨论

    回复:呃呃,历史客观规律,哪容你拒绝,条件达到了就慢慢的发展到下一个历史阶段,这哪有的选,而发展中遇到的挫折阵痛啊,下次可能又会碰到同样的但是不同情况的阵痛,但是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情况,走过一遍遍弯路,才知道原来犯的错在新情况下犯的是同样的错,在回蓝呢,等待着质变,所以是螺旋上升。

    回复:而且我的评论表达应该很明确了,神话的根源都是人类的实际现状,诺亚方舟的神话产生根源是当时的犹太人无法解决自然产生的洪水,因此不断夸大灾难的严重性,将问题归咎于上帝灭世,认为是自己被上帝抛弃了,才会招致灾难。而大禹治水的结果是成功的,所以将功劳归于人类,并将人类神话,所以中国的洪水是自然导致或者人为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完全不涉及神明。西方认为是上帝引起的洪水,只是因为无法解决而让上帝背锅,仅此而已。

    回复:某种意义上对得上是能理解的,很多传说、故事可以随着人类迁徙或者文化交流传播。目前研究成果是泛欧亚九十多种语言起源于9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农耕人群,比如阿尔泰语是6000多年前分化出去的。哪些事件是真的共同经历的,哪些是由源发地传播引起的,暂时不好下定论。苏美尔的不少东西有和中国相似,特别是高庙元素不少。

    根本的原因是:上古地广人稀,没有土地矛盾。所以但凡上去一个帝王,只要折腾都能做的很好。遍寻历史,开国后几任皇帝随便做都是明君,两三百年人口爆炸以后,土地兼并严重以后,没有不灭亡的。东汉西汉其实是两个朝代,中间乱世导致人死了大半(人死了,矛盾就没了)才让秀儿重整河山。清朝是因为土豆红薯等新物种引入中国,让更少的土地能养更多的人才多残存了一段时间。所以,根本原因就一个“土地矛盾”,土地矛盾到了极点,就会灭国重新分配资源。没用土地矛盾之前,就是头猪上位也是明君。

    回复:你想的也太简单了,上古时代地广人稀的原因就是生产力达不到,如果都能吃饱饭人口就会自然增长到吃不饱饭的情况,上古时代连奴隶社会都够不上,社会结构远远不如后代完善,只会比封建社会惨烈的多,别把上古时代想象成什么天堂了。上古时代的君王主要任务还是统合部落,如果自己完全无作为就不会被众位部落首领认可,面对蚩尤三苗这些叛乱分子也没有办法了。韩非子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可见当时的君主实在条件不好。当时君主是需要做众人表率的,那可是尧帝本人都带头种地,只吃自己种的蔬菜和自己打的野兽的时代,身上的担子可比后世君王重多了。

    你说的生产力落后是正确的,却更证实了我的观点:生产力落后是人和自然的矛盾,土地矛盾是人和人的分配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可以自我消解,人和人的矛盾最后会走向战争,也会让再勤政的君主成为史书上的灭国昏君。但我的本意是反驳热评的观点:上古君王的好是因为我们对童年美好印象一种美化。我指出了其他原因,你为了反驳我的他因,举例说把自己热评也推翻了。那我无话可说,你反驳的话有道理,上古不是天堂,统治者更辛苦,人类筚路蓝缕的创业阶段,人与人之间也没有激烈的分配矛盾,出几个明君再正常不过,绝不是一句“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美化”来足够形容。

    回复:我跟你的想法正好相反,因为上古时代生产力远远不够,财富更倾向于平分,所以上古时代的君主成为君主并不是为了拥有权力而是为了承担责任,所以你所说的平庸之人理论上是完全不会成为上古时代的君主的,如果平庸大家就不会让他成为君主。你所说的战争只是权力分配的手段之一,而上古时代没有那么多权力可供分配,这样说你能听懂吗?

    商君书修权第十四: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於治乱之道也。

    慎子佚文: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尧舜,古之明主也。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久远而不忘者,有使民不忘之道也。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说疑第四十四:奸臣愈反而说之

    庄子让王第二十八: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舜以天下让善卷......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不要因为对禅让的质疑,就对先贤的治世也不信,太史公也写出了自己论证,说明整理五帝史迹的可靠性

    禅让制是超出奴隶制社会人想象极限的,只有原始社会残留记录的灵感,才能留下这样的记录。

    大禹到启,能化为家天下的关键原因在于,大禹治水,这个过程太恐怖了。

    你能想象,当时大禹组建了一支武装施工队,洪水从洛阳盆地东侧倾泻而下,大禹就跟着水流,向北沿着太行山,一路抵达华北平原尽头,顺便把平原上的河道理清,向南跨过黄河、淮河,一直到长江边,直至长江尽头,甚至渡江抵达会稽山附近。所至之处,有水患搞工程,有敌对上军队,天下人无不低头。

    除了字面意思上的打爆一切反对者之外,大型水利工程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大型人员流动带来的信息交流,塑造出坚固的共识,都令家天下的出现成为必然。

    人性论不是万能的,如果什么都是人性论很多东西都不能解释,如果都是趋利避害,又何来大公无私呢,有无相生啊

    战国时代距离尧舜时代比我们距离战国时代可能还要久远。

    战国时代已经有较为详实的史料,但是我们今天都发现战国时代疑惑颇多,张仪苏秦是不是一个时代都好久才搞明白。

    所以在战国时代之前一两千年,你们觉得那时候会有什么像样的详细史料啊?

    而且古代的时候,很多记录甚至编造的故事,其实都只是用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观点。

    孔子他们搞儒家学说,就编造了一出尧舜禹禅让作为仁义典范。

    韩非子是法学,秉承了其师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以“严刑”、“重罚”的“法治”制度思想来对儒家的“德治”、“仁政”制度思想,那当然是篡位之类的一套。

    其实可能都不是事实。

    实际上,我甚至觉得在上古年间的部落首领未必能享多大福,那时候生产能力极其低下,除了保证整个部落人群的基本吃喝,根本就没有多少剩余物资可供享乐,说不得大家都是真不想做那个头,每天要身先士卒带人去打仗,要么带头去打猎,没准晚上还得守下家,累的一比也未必能多分几块肉,也许多几个老婆,那时候的女人你以为像现在一样细皮嫩肉呢?千万不要用后世封建帝王的物质享受去推导到上古时代。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清•梁启超(《中国史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