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假天子 » 二十八章 决大事的小会

二十八章 决大事的小会

    随即,众臣继续发表意见,有说以河南、山东为江南屏蔽,仿唐、宋节度、招讨使之制,于山东设一大藩,于河南设一大藩,各自经理全省,以图北直的。

    有说于济宁、归德设行在,以备巡幸,示天下不忘中原,如此克服可期的。

    有说既需要念先帝殉社稷之烈,又应念北方失陷民众之苦,所以进取的,有说形势已屈、即欲偏安的。

    朝堂再次乱糟糟吵作一团,各个大臣或者保守或者激进,都有自己主张。

    吵嚷一阵后,大学士蒋德璟出班奏道,“陛下,昔唐、宋在江南时,河淮以北皆虏,故不得不偏安。今奴酋顺治幼龄,诸虏争权,河淮之北奴骑不到,而闯寇西走。

    中原士民椎牛洒酒,以待王师之至。但使民众合力、文武同心,分道北征,指日清廓,大非晋、宋可拟也。”

    蒋德璟的态度很明确,朝廷应该立即出师北上,趁顺虏争斗收复失地。

    最后,史可法出班奏道,“陛下,此时贼锋正锐,我兵气靡,分则力单,顾远则遗近,不得不择可守之地,立定根基,然后鼓锐而前,再图进取。

    臣以为当酌地利,急设四藩。其一淮、徐;其一扬、滁;其一凤、泗;其一庐、六。以淮、扬、泗、庐自守,而以徐、滁、凤、六为进取之基……”

    史可法讲了很多,但是所提四藩即对应于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四镇,驻地和所谓进取之基也都在南直隶境内,督师驻地更近在江北咫尺之地扬州。

    首辅的意见很明确,意在保住江南,毫无远图。即便林火根已经与史可法谈过自己的想法,首辅大人依然不改自己见解。

    对于史可法来说,此乃最务实之做法,左良玉屯兵湖广,崇祯在世时候都不听调遣,何况刚刚继位的弘光帝?

    郑芝龙那大海盗也不用说,剩下的兵马就是江北四镇,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四人屡次败于李闯,现在李闯又不是东虏对手,此时的南京有何能力进取北方?

    万一惹得虏寇南下,如何抵御?

    首辅说完,所有人都看着御座上的皇帝,曾经所有人都以为福王昏庸不堪,但真的见了面,仅仅看看那双眼睛就知道,这位并不简单。

    林火根扫视众人,这种朝会是决不了大事的,真正的对顺、对清策略他已经有了腹稿,只是不能宣之于众,他让众人讨论只是想看看各人的才能和见识。

    说白了就是考察干部。

    “众位卿家,据刚刚得到的消息,满清占领了北京及附近地区后,便强制推行剃头,京师附近的居民惶惧不宁,许多地方揭竿而起,连京师所用的西山煤炭也因为道路阻隔无法运入城内。

    清廷需要稳定京畿地区的统治,也需要时间养兵蓄锐,李闯尚扼守山西,此时的畿南、山东和豫东地区近似权力真空的局面,我朝在其间大有可为!”

    林火根顿了顿,扫视众人后续道,“清军之残忍暴戾、疯狂杀戮世人皆知,北方民众既然可以反明,自然亦可反清。

    满清剃发改制、重满轻汉,那些官绅都会心悦诚服地归顺清朝?不会再反正?况且,满清人数有限,入关后面对我大明广阔区域,他们的兵力必然不敷使用。

    敌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我朝之力量也不仅限于江北四镇,吾等不要闭目塞听、不要自己吓自己,为今之计,宜当树立信心、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皇帝的总结发言虽然没有提出任何明确办法,但没有局限于江淮一域,而是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顺、清,这不能不让人耳目一新。

    散朝后,在文华殿御书房,弘光帝与阁臣史可法、高弘图、蒋德璟开会,讨论朝廷的民事、民生、经济以及军需等一系列政事安排。

    真正决大事的都是小会。

    此前,监国福王已经与内阁商讨了一次全面工作,在军事问题上尚有分歧,支持皇帝的只有大学士蒋德璟。

    蒋德璟是天启二年进士,秉性耿直,敢于谏言,在阉党权势显赫时候,他因不愿依附魏忠贤,遭排斥罢官。崇祯朝出任大学士,善于理财治兵,对朝廷忠心耿耿。

    在曾经的历史上,虽然弘光帝启用他几次,但蒋德璟鉴于党争和皇帝昏庸,均拒绝出仕,此次他入阁辅佐,还是林火根几次恳切商谈的结果。

    在刚刚结束的朝会上,高弘图未发言,蒋德璟发言赞成北伐后,史可法立即谈了自己的保守意见。

    林火根看了看三位阁臣,后世的副.局.级干部多少有些难以适应新的人生角色。

    事实上,一下子站到皇帝的位置上统揽全局,这么大个国家,这么艰难的局面,事情千头万绪,他虽然自负才能,但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仅就目前来说,现在的局面可比历史上的南明好多了。

    “三位老先生,朕还是之前的意见,江南富有而兵力孱弱,犹如稚子持金行于闹市,东虏焉能不南下?只时间早晚而已。

    朕决意整顿京营与江淮人马,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满清南征,并且,朕依然坚持北上亲征,此时的大明需要一位马上皇帝!”

    讨论了一些人事安排后,皇帝说道。

    史可法立即道,“陛下,臣依然坚持认为,以现下之局面,宜当以政治谈判为上策,此时实在不宜挑动东虏,彼等人数有限,未见得有实力并吞江淮。”

    在此前的商议中,史可法和高弘图尤其对皇帝亲自领军北上一事不赞同,在对北军事问题上,史可法认为皇帝过于乐观。

    他担任留都兵部尚书已经两年,太熟悉江淮部队的情形了,现在能保留江南半壁已然是最好局面,宜当与清廷进行政治谈判。

    林火根苦笑摇头。

    皇权是有边界的,虽然都是皇帝,但权力的边界大小可天差地别,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皇帝,弘光帝也是皇帝,但弘光帝权力的边界目前窄小得很。

    崇祯皇帝自从继位便开始与官僚集团斗争,在斗争中他不断杀人、换相,但自始至终未取得官僚集团的信任,得不到江南财赋的鼎力支持,然后失去了江山。

    何况他这个藩王继统的皇帝啊。他能给左良玉、郑芝龙下令吗?能擅自将下边的府县官员换掉吗?不能。

    楚镇和闽镇不会给他面子,撤换官员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也会遭遇内阁的反弹,徒然损害皇权尊严。

    江南是东林党大本营,林火根暂时也没有兴趣扶持另一个党派搞权力平衡,那是他皇位稳固后的做法,现在不行,而且党争必然损害北伐战争。

    就目前来说,他这个弘光帝与江南官绅之间是合作关系,作为东林党的代表,很多事情他需要说服史可法,而不是直接命令首辅。

    “老先生,整顿军队战力乃当务之急,跟东虏谈判,未有足够实力也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况且,东虏得陇必然望蜀,他们迟早南下!朕北上到前线,才能激励官兵士气。”林火根又道。

    皇帝说完,大学士高弘图捋捋整洁的胡须,从另一个角度劝道,“陛下,恕臣无礼,兵凶战危,一旦万乘之尊有个不妥帖,我大明将再次陷入危局,因此陛下不应亲自提兵北上。”

    说到皇帝御驾亲征,自然会令人想到土木之变,当年英宗北伐、败于瓦剌,最后闹的皇帝被俘,让瓦剌以此要挟国家。

    “三位老先生,六天前朕已下诏,令唐王来京,朕北上后由唐王监国,一旦朕有不测,唐王便可继位!”

    林火根这番话说的很坚决,令三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