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明假天子 » 二十七章 朝会

二十七章 朝会

    这天下午,肖叔林来见林火根,向他汇报了近日锦衣卫的铺展情况,然后道,“殿下,有件事还真有点麻烦,那个朱贺跑了。”

    然后,肖叔林讲述了林水根、李大刚他们处理善后的过程,他也是刚刚收到消息的。

    林火根听了皱眉,上次见面肖叔林讲述朱由菘被杀,并没有提到现场有朱贺在。

    他穿越过来那天所经历的战斗就跟朱贺有关,那个盐商之子在都梁寨待了一个多月,林火根与他打过交道,是个冷静有谋之人,便道,“那家伙还是挺厉害的。”

    “是的,大哥二哥他们正在追杀,我刚刚也派了人出去。”肖叔林道。

    林火根想了想,问道,“他不会认识朱由菘,只会将他当做我,当做山寨内乱,难道朱由菘在现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好像是说了一句话,声音不大,当时大哥他们并没有听清,所以只杀了距离他最近的那个伙计,但之后考虑到万一他透露了自己身份、附近还有其他人听到,就开始调查,这才发现朱贺在二楼吃饭,而且就在窗口。”

    林火根点点头,“既然如此就一定要找到他。”

    这种事只要有可能泄露,是一定要杀人灭口的,宁杀错不放过。

    但林火根心里对大哥他们的处理方式不甚赞同,既然朱贺可能知情,就采用刺杀方式,那样大举进攻朱家,不但己方会损失人马,动静也闹的太大。

    结果还让朱贺跑了。

    他不知道的是,林水根等人是想这么做的,他们悄悄处理了朱贺那个朋友赵志邦后,就等着杀朱贺,却偏偏那几天朱贺都没有出门。

    然后监视朱家的人发现,赵志邦府里管家去了朱家,将人绑起来一问,是去询问家主行踪的,这势必引起朱贺警惕,所以林水根等人不得不临时采取行动。

    也幸亏那个临时行动够快够坚决,不然监国福王是冒牌的消息,早就在盱眙县传开了。

    消息万一传到南京,即便因为死无对证而暂时不能对监国采取行动,但林火根想从监国变成皇帝,也已经绝无可能了。

    皇帝可以是个傻子,但血统决不能有问题。

    五月十六日,走完一系列辞让程序后,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林火根继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追谥崇祯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老福王朱常洵被追谥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懿孝皇帝,陵曰熙陵。

    追尊嫡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皇太后,尊生母邹氏为皇太后。福王原配黄氏被追谥为孝哲懿庄温贞仁靖皇后……

    大明在崇祯帝自尽后的第三十六天,迎来了第十七任皇帝。

    五月十七日,弘光皇帝在南京紫禁城华盖殿召开大朝会,与群臣商议时局应对措施。

    五凤楼上传出第一通鼓声,文武百官陆续进人端门,到朝房等候,锦衣旗校在午门前肃立不动,锦衣将军、校尉和旗手在内金水桥南边,夹着御道分两行整齐排列。

    三通鼓响以后,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齐打开,文武百官到皇极门外,按照文东武西,再按照衙门和品级区别,排成两班,恭立在丹墀之上。

    过了片刻,有内官高声传呼,“皇帝驾到!”

    然后,林火根头戴翼善冠,身穿圆领绣龙黄罗袍,下辇,升入御座,当皇帝坐下以后,有太监擎着黄缎伞盖,站在皇帝背后。

    “众位爱卿,北京以及周边局势大家都知晓了,今天朝会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制定出我朝应对之策!”林火根扫视文武后,沉声道。

    皇帝话音刚落,朝臣们便即相继发言,有说联虏平寇的,有说向北进取、各个击破的,有说偏安江淮、坐山观虎斗的等等,不一而足。

    半晌,操江副都督、诚意伯刘孔昭走出班列,启奏道,“启禀陛下,依臣之见,从来守江南者,必守江北,守江必守淮,现闯贼与东虏鏖战于北方,我朝应该在淮河一线加强防御,以逸待劳!”

    今天南京城的勋贵也基本上朝了,除了岁数太大的魏国公徐弘基没到,其他的如灵璧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康侯徐弘爵、临淮侯李述祖、诚意伯刘孔昭等三十多人,都立在朝堂上。

    刘孔昭是保守派,认为朝廷无力进击,以守江淮为要,此前已经给皇帝上了奏疏。

    林火根看着刘孔昭,想起了上次来秦淮河打劫、被郑老狠一刀剁掉脑袋的刘斐,正是刘孔昭的二公子,随后脑海中闪出钱谦益的身影。

    虽然之前百般为桂王继统奔走游说,但东林党魁首在史可法决定拥立福王后,当即转换态度和口风,开始称颂起福王,可在弘光朝的官员名单中,并没有钱谦益。

    林火根怕露馅,固然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几次推荐,且那次船上绑架时候他是蒙面的,但他还是没有启用钱谦益。

    “陛下,臣不赞同诚意伯意见,以六朝之弱,犹争雄于徐、泗、颍、寿以北,现我朝财赋充足,兵马尚雄壮,不宜画江而守,宜当趁北方两贼争斗,向北逐渐收复失土!”

    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当即反驳道。正常来说,七品的给事中是上不了朝的,但这次大朝会,皇帝令京中七品以上官员均参与。

    “兵马雄壮?陈人中莫不是天天读书读糊涂了?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败军之将?

    湖广的左良玉拥兵自重,福建的郑芝龙三心二意,我朝现在有何能力向北收复失土?能保江南半壁已然是最好局面,况且,左良玉不一样是闯贼的手下败将?”

    刘孔昭当即回怼,这位勋贵不同以往,今天表现的相当保守而谨慎。

    在曾经的历史上,弘光朝廷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

    弘光君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幼稚地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随后,弘光朝廷即决定封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弘光朝廷的消息不灵,于此可见。

    这一世,林火根继承大统,早在浦口时候他便让路振飞和马士英加大对北方的情报探查,所以,封赏吴三桂的荒唐事没有出现,南京朝臣已经知道了吴三桂降清,成了满清的平西王。

    听了刘孔昭的话,陈子龙冷笑道,“进取不锐,则守御必不坚,故宜以进取为第一要义!”

    两人吵了几句后,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出班奏道,“陛下,流贼肆虐致使生灵涂炭、大行皇帝殉国,吾等宜当联虏平寇,先为君父报仇,再图东虏事宜!”

    此前刘宗周已经上疏,阐述了他联虏平寇的主张,最近几天,皇帝接到不少这样的奏疏,几乎东林党人都是这个态度,他们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的美梦中。

    这里边自然有人是因为老福王惨死于李闯之手,所以以此取悦与皇帝。

    吏科给事中章正宸反驳刘宗周,“自东虏逆节,兵帑不解几三十年,中国虚耗,满清实为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