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带存折的妖孽人生 » 第89章 盖了帽儿了(加更)

第89章 盖了帽儿了(加更)

    报社距离电台不远,十几分钟的路程。

    李宝冬轻车熟路,带着李肖和李红军直奔果玲办公室。

    刚推开门,就被告知果玲搬家了,换了新部门。

    在一位编辑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了另一个房间。

    门旁的牌子上写着——《长河周报》编辑部三室。

    房间里四张办公桌,却只有两张办公桌旁有人,另两张还空着。

    其中一张桌旁,坐着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头儿,戴着套袖和珐琅边眼镜。

    另一张桌旁一位女青年正在擦桌子。

    李宝冬大大咧咧地走进办公室:“嘿,搬家了也不告诉一声。”

    花白头发的老头儿,循着说话声看过来,笑呵呵打了个招呼:“来啦,宝冬。”

    “呦,刘编辑,您也搬到这屋来啦。”

    李宝冬随意地回着话,眼神已经飘向擦桌子的女青年。

    女青年瞥了一眼李宝冬:“哎呦喂,刚搬完就出现啦,时机掌握的挺好啊。”

    说着话,也没停下手上的活儿,脸上不见欢喜也不见烦。

    李宝东也不客气,拽过一把椅子,坐在了果玲的桌旁。

    还不忘回头招呼李肖二人:“随便坐,那都空着呢。”

    他抬眼看着干活儿的果玲:“啥时候调过来的啊?”

    “这不今天才过来吗。”果玲甩了甩披肩长发,坐了下来。

    果玲的长相,算不上大美人,但透着知性和干练,穿着时尚又不失稳重,是能被男女老少都接受的那种。

    “你猜我给你带啥来啦?”李宝冬假装神秘样子时,看起来也是坏坏的。

    果玲朝他身后看一眼,说道:“带俩小兄弟。”

    “不是,你看。”

    李宝冬伸手从包里拿出一把辣条,扔在了果玲的桌子上:“这叫辣条,没吃过吧?”

    然后,随手拿起一个递给刘编辑:“来一个,老刘。”

    “你们吃,我出去一下。”

    老刘编辑看着他俩打情骂俏的样子,赶紧走人腾地方。

    “咱们先谈正事儿。”果玲向着李肖和李红军努努嘴。

    李肖赶紧起身走过去:“姐,我们就是来说辣条的。”

    果玲本是日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

    报社顺应市场发展,成立了时下流行的“周报”,走市场化道路。

    《长河周报》的读者定位普通市民,内容以社会新闻和生活相关的家长里短内容为主。

    在城市各区的最繁华路口设立报亭、报摊,面向普通市民售卖。

    只是,让普通市民习惯读报,还需要一个过程。

    果玲就是为加强周报力量才调过来的。

    由于人员紧张,她既要编辑版面,又要采访写稿,所谓编采合一。

    职业敏感,让果玲看所有新鲜事物,都带着新闻敏感。

    从没听过的“辣条”,两位年轻小伙子,自然会引起她的兴趣。

    “他俩要做辣条广告。我记得你说《长河周报》要开展广告业务,我就给你带过来了。”

    李宝东一副“看我多够意思”的表情说道。

    李肖接住话茬说:“我们想推广一下辣条,让广大市民都来购买。”

    “现在很多人还认识不到广告的意义,你们这么年轻就明白,了不起。”果玲夸赞他们。

    “那我说说我的创意?”李肖投去询问的眼光。

    他并不担心价格问题,担心对方接受不了他的广告方式。

    听李肖的话,果玲眼睛亮了一下:“呦,还懂创意,说说!”

    李肖想要一整版来做广告,而且是最后一版。

    连做三期,直到开业,再改变其他内容。

    由于那个年代的印刷工艺还很粗糙,太精美的设计也无法印出效果。

    李肖和文妮设计的报纸广告,简单粗暴,直截了当。

    第一期,整版广告只写两个字——辣条。

    什么地址、电话、解释,统统没有,就两个字。

    第二期,也是整版,但变成四个字——辣条,好吃!

    第三期,同样整版,变成一行字——吃辣条,就去老秦头小卖部。

    如果把这样的广告创意,看起来粗俗又无脑。

    放在二十一世纪,会被喷死。

    但那时,广大读者还没有经历过千奇百怪的广告轰击。

    那时的广告基本就是——

    味道好极了。(某咖啡)

    先进石英科技,准确分秒不差。(某表)

    质量第一,用户第一。(某电视)

    像“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这样的广告,已经算优秀创意。

    李肖之所以这样设计,还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基于“辣条”是个新词,之前人们根本没听过。

    还有就是,周报周期性。

    当读者看到“辣条”这个词后,不知道是什么,又无法很快在第二天获得新信息,就会相互询问、探讨。

    持续一星期发酵,期待也会越来越强烈。

    第二周,又获得了一些信息,但是不完整的信息。

    同样会展开讨论,期待答案。

    直到第三期出现,“辣条”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出现。

    但是,有了一个地址。

    会不会有人去呢?当然会。

    听完李肖的创意,想了好一会儿,果玲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李宝冬也在旁边笑骂:“丫的,你小子盖了帽儿了。”

    果玲的赞同,并不能得到最终结果,她还需要请示周报的陈主编。

    果玲走后,李宝冬来了精神头:“没想到啊,你俩小子,年龄不大,肚子里挺有货吗。”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李肖很不谦虚地说道。

    “嘿呦~说您胖您还喘上了。”李宝冬此刻看李肖的眼神,跟之前有所不同。

    之前他带李肖哥俩儿过来,不是做好人好事,主要是给果玲打溜须。

    现在再看李肖,觉得这小子是个人物,就这脑子将来肯定有出息。

    于是,也就产生了结交的想法。

    他半瘫在椅子上,抖着腿:“中午想吃点儿嘛?哥们儿请了。”

    “你喜欢吃啥?”李肖也不拒绝。

    李宝冬说请李肖哥俩,其实依旧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还是想请果玲,如果单独请她,恐怕难以得逞,李肖哥俩儿就是那“药引子”。

    请果玲吃饭,自然不能太低端。

    长河宾馆酒店太贵,李宝冬也是消费不起,再说弄那么大排场,果玲肯定不会去。

    李宝冬思来想去:“有个八大幌,听说是老字号,没吃过。”

    “这个……行,就听你的。”李肖乍一听八大幌,很抵触。

    再一思量,也不妨再认真体验一次。

    李红军在一旁插嘴:“我也没去过,但听说贼贵,又不咋……”

    “老陈说,不行!”

    果玲人未到,声音先传进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