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4:带存折的妖孽人生 » 第88章 让放羊的都知道

第88章 让放羊的都知道

    站在广播电台的门前,李肖吸了一口冷风:“就从你开始吧。”

    身后的李红军正在停自行车。

    他有点儿不解:“为啥不去电视台?上电视多时髦。”

    “你看电视吗?”李肖不回头,看着电台大门问。

    “我家没电视。”李红军也看着电台大门,点了点头。

    “走!”二人迈步前行。

    时代不同,媒体的影响力也不同。

    八十年代想广而告之,三大媒体躲不开。

    三大媒体中,电视是新兴媒体,受众量最小。

    就一个原因,经济条件。

    想看电视,你得有电视机啊。

    其次是报纸。

    那时候,还有很多文盲。

    而且大多数地市的报纸,不是在市场上卖的,是发行到企事业机关单位的。

    影响最广的当属广播。

    在五六十年代,原本属于高档电器的收音机。

    随着八十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价格不断下降,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台普通收音机,也就三五十元,虽然也要一个月或半个月的工资,但已经推出“大件”的行列。

    硬件的发展,带来的就是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山里放羊的都能听到评书。”

    瘦削的男编辑,一只手搭在椅子背上斜靠着,翘着二郎腿,懒洋洋地说。

    他那慵懒而又假正经的样子,总让李肖想起点什么。

    这个部门叫文艺部,那个评书联播的时段就归这个编辑负责。

    男编辑翻着贼溜溜的单眼皮观察着李肖。

    李肖也毫无避讳地观察着这位编辑。

    梨形脑袋招风耳,小脸不大一半是脑门,半截眉毛单眼皮,一双溜圆小眼睛透着狡黠,薄薄的嘴唇遮不住两颗大门牙。

    李肖猛然想了起来:“葛,不对,李冬……”

    “李宝冬。我叫李宝冬,您认识我?”这李宝冬说话,有点豆汁儿加大碴子的混合味道。

    “在电视……”李肖脱口而出,又觉不妥,停在半截。

    “电视台啊?那有可能,我常去。”

    李宝冬心不在焉地回答着,手指不停地在桌上敲,眼珠跟着手指转来转去,总让人感觉心怀鬼胎。

    这李宝冬是京城人,毕业于某名牌大学采煤专业。

    由于专业的原因,毕业后分配到了矿上做安全员。

    但那瘦弱的体格耐不住井下的的艰苦,一直在拖关系回京城。

    迟迟不成功后,调到了广播电台当一名编辑,但依旧心不在此。

    “做广告是好事儿,可不归我负责呀。”

    他停下手指的敲击,抬眼看着李肖,微笑里满满的虚假虔诚。

    那时候,本市电台还没有专门的广告部。

    广告的刊播也没有直接面向市场,多是靠熟人关系,做的也是国营单位的广告。

    普通编辑根本接触不到广告业务。

    李肖也没指望一个普通编辑能办成此事,他是被“踢皮球”踢到这里来的。

    他也没指望这个编辑能决定什么。

    “那请问,哪个部门负责广告业务呢?”

    李宝冬摘下头上的画家帽,挠了挠“不长草”的聪明脑袋,又把帽子带回去,没回答。

    旁边的李红军听到李宝冬这副样子,赶快打开书包抓出一把辣条,撒在办公桌上。

    “叔,你尝尝,可好吃了。”他笑呵呵地说。

    李宝冬赶紧坐直身体,眼睛看着辣条,用力摆手:“这可不行,不行。我们……”

    还没说完,李红军就撕开一根,递到了他的嘴前。

    “叔,这玩意儿不值钱,是小零食,就像……泡泡糖、山楂卷,你尝尝。”

    “那,我尝尝?”李宝冬接过辣条,咬了一口。

    “嘶~哈~啊~”从他的嘴里,发出各种奇怪声音。

    一根辣条下肚,李宝冬吧嗒吧嗒嘴:“嗯,嗯!嗯!!嗯!!!不错。”

    或许是辣椒的刺激,李宝冬脸色红润,精神了许多:“哪儿弄来的?”

    “他发明的。”李红军一指李肖。

    “年纪不大,做的东西挺好吃。”李宝冬朝着李肖竖了竖大拇指。

    接着,他带着百分百的诚恳又说道:“不是我推脱,我真的不知道哪个部门负责广告。”

    不知道为什么,李肖看着他脸上的诚恳,总觉得是一种黑色幽默。

    看李肖欲言又止的样子,李宝冬站起身:“您也甭急,我帮您问问去。”

    说完,站起身就要往外走,又迟疑了一下。

    打开抽屉,把桌上的辣条一拢,划拉到抽屉里,脸上还严肃地说道:“让人看见,引起误会。”

    好一会儿,李宝冬走回来,面带微笑:“跟我走。”

    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一名戴着花镜的中年妇女正在写着什么。

    “这是牛大姐,牛主任。”李宝冬介绍道。

    寒暄过后,牛主任严肃而热情地说:

    “支持个体户的发展,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同志,我们不是盈利单位。

    为你做广告就等于占用公共资源,是需要交一定广告费用的。”

    李肖点点头:“牛主任,收广告费天经地义。多少钱,您说。”

    “那得看你们做多长时间?”牛主任思考着说。

    李肖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他拟好的广告词——

    “想吃辣条不用愁,大车店去找老秦头。”

    他希望在每次评书节目播放之前,和播完后都这句话,说三遍,每次间隔0.5秒。

    “天天播,直到开业前两天。到时候我们告诉您新的广告词。”李肖讲,等待牛主任的回答。

    牛主任没说话,看着李肖思考。

    她其实是在为李肖的回答感到惊讶。

    什么“时长”“时段”“频次”之类的术语能从他嘴里熟练说出,证明这孩子是行家呀,起码有业内人士指点……

    李红军不失时机地打开书包,抓出一把辣条放在牛主任眼前:

    “牛阿姨,您尝尝,可好吃了。”

    牛主任一下子严肃起来:“你收回去,必须收回去,我们,我们不会拿听众的一针一线,这是原则。”

    李宝冬也在旁边也一本正经地附和:“收回去!我们牛大姐是个正直的人。”

    ……

    广告的价格,比李肖想象的还要少,少的让他不敢相信。

    就要走出大门的时候,李宝冬突然问:

    “报纸广告,做吗?”

    “做。”

    “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