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七之从倒卖古钱币开始 » 第51章 开始建厂(一)

第51章 开始建厂(一)

    王仲良的办事效率很快,第三天上午就打电话来,表示合同已经拟定好了。实际上他第二天一早就去向领导表功,还得到了夸赞。

    于是周有武便和崔林明一起去签合同,仔细看了一遍后,在酒桌上提的要求都明确列出了条款,也没有任何法律或者约定漏洞,于是爽快地签了字,并按照约定交付了租金。

    合同到手,场地的清理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好处,在这样的人情社会下,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周有武刻意去联系打听,比如找施工队的事情。

    与王仲良吃饭喝酒的当天晚上,回到家后跟父母聊了两句,周有武表示已经看上旧粮库那块地了,过两天就去找一下施工队。

    周建国当即表示,要不他帮忙问问?

    原来周建国有个棋友,是位退休的职工,他儿子前年就拉起了一支小施工队,就在县市各处接活儿。

    周有武觉得可以谈一谈,于是顺利拿到了联系电话,那这事儿就好办了,双方很快就谈妥,随后工人就入场开始清理杂草和库房里的陈年垃圾。

    此前两个多月的连续奔波考察,周有武和崔林明参考了县农机厂的布局,大致做了一份厂区布置图。老爹周建国也给了些意见,还跑去旧粮库的清理现场看了两天。

    最后一份车间布局图就确定了,可以合理利用那些较大的粮仓,小的粮仓改造一下,当库房或者宿舍都可以。

    只是毕竟快二十年前的老房子了,修缮粉刷就得需要一段时间,周有武和崔林明把下一步的工作再次讨论之后,崔林明就留在家里,负责场地的修建指挥。

    周有武则和徐召远一起再次出发,他得将考察期间属意的生产线和一些机械设备定下来,还要跟一部分零配件生产商再谈一谈合作。

    理想状态下,当然是考察期间就能把所有的合作谈妥确定,但现实毕竟不是理想,所以这些事还得周有武一件一件去谈。

    于是用了一个月多一点,周有武终于将各项业务都谈拢,然后再一次地回到了省城。

    虽说沿海地区私人企业遍地开花,但毕竟这里是内陆省份,在一些政策方面还是略有保守,尤其是家乡的小县城。

    所以周有武和崔林明通过崔叔的关系,与县农机厂的王厂长谈好了条件,对外的名义,周有武的工厂属于公私合营,借用县农机厂的名头。

    王厂长也大气,表示都是自家厂子职工子弟创业,不需要付钱,只希望周有武的厂子建好后,招工时多考虑考虑农机厂那些待业的青工学徒工们。

    然后周有武准备好了材料,准备去工商局注册,这时候小县城的人情社会再一次发挥作用,县工商局的一位科长,他的妻子跟大嫂是一家单位的。

    有了这层关系,这位科长就对周有武说了些实话,建议他晚一些再来进行注册,因为国家已经在讨论放开私人开办企业的限制,估计年底的两会就有结果了。

    但崔林明已经等不及了,等到年底的话,又是两个月过去,总得联系生产线和机械设备厂家,让对方发货不是。

    而且将来国家政策调整,企业性质发生变动,再补手续做变更就是,绝对不能耽误时间。

    所以将材料提交后,工商局还在走流程,周有武便迫不及待地出发了。好在毕竟也是托了关系,注册流程走得很快,于是周有武就顺利地用新厂的名义,签订了一系列的购置和供货合同。

    忙完这些,接下来就该招一些业务骨干了,周有武的打算,是生产线和机械设备到位安装调试后,就进行试车生产,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熟练工人。

    但总归是得找一些懂技术的人来指导,只是电动自行车这个行业此时还没有形成,为此此前考察期间周有武专门跑了一趟松江,但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他还和崔林明三人开车跑去了渝州考察,寻思着挖一些摩托车制造的相关人才来,但很多人并不看好什么电动自行车,于是便也没什么收获。

    说白了,还是这个时代石油价格便宜,燃油料也便宜,对于有出行需求的广大百姓而言,摩托车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既然一时挖不来人,那就自己找。周有武和崔林明商量后,觉得可以将宋晓光找来,不管怎么样,这位是去学了摩托车维修的,去听一听他的意见也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周有武还打算找另外一个人。

    于是夜幕降临后,一辆黑色桑塔纳缓缓停在了一个小区门口的修车铺前。

    小高师傅正蹲在地上,摆弄着面前的一辆摩托车,一双手套满是油污,胳膊上戴着的袖套也满是油渍。在他身后,小小的修车铺里透出白炽灯昏黄的光,铺子里摆满了各式工具和零件。

    有个年轻的声音喊:“高哥!”

    小高师傅抬起头来,然后惊喜地说:“这可是有半年时间没见了啊,小周!”

    周有武便蹲下身,递了支烟:“高哥现在也开始修理摩托车了啊!”

    小高师傅便费力地摘了手套,接过烟叼在嘴里,看到周有武掏出个打火机凑过去,便点着吸了一口,他注意到那个打火机看上去很不错,于是顺手看了一眼香烟,是华子。

    “去年的时候就跟着我师傅学维修摩托车,这不断断续续学了一年多,总修自行车也不是事儿啊!”

    他站起身来,将手套丢在一旁,准备从屋里搬个小板凳,这时才发现徐召远也站在一旁,于是顺手拿了俩小板凳出来。

    “小崔没跟你一起啊?你们在忙什么呢?”

    “我们俩在老家县城建了个厂,准备造电动自行车。”

    “嚯,那你们可当真是有本事发达了啊。电动自行车是个啥?”

    周有武便简单介绍了一番,然后说:“高哥常跟人打交道,觉得这电动车有前途和市场不?”

    小高师傅便沉吟了起来,说:“这一段时间来我这里修摩托车的人也多了些,他们就抱怨加油票不好搞,毕竟省城的摩托车越来越多,小汽车也越来越多,到处都在建新加油站,但总归还是不能满足。”

    顿了一顿,他又说:“你也知道,咱们这个小区比较老旧。几个月前市政改造,两条街外的菜市场又搬远了,好些大爷大妈都得挤公交车多跑两三站路去买菜呢。”

    “所以我觉得,你这个电动车还是有市场前景的,不过有个小问题,省城老是按片区停电限电,或许对电动车的充电有影响吧。”

    小高师傅说完,就笑着说:“我也不大懂,就这么随意一说。”

    周有武却忍不住想要鼓掌,因为就听了他简单的一番介绍,小高师傅就能够准确地说出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定位,这就是能力!

    “高哥说的已经很好了,旁人还未必能看到这一点。我和小崔的厂子估计明年五月份左右就能试运行,到时候请高哥去指导一下啊。”

    “我就是修车的,谈什么指导啊?”小高师傅连连摆手。

    “对了,认识高哥这么久了,还没有正式自我介绍呢,我叫周有武。”周有武便将一张写好了地址和联系方式的纸递了过去,他还没来得及印名片。

    “我叫高志华,今年三十。”

    “啊?我一直以为高哥二十多岁,比我大不了多少的。你不是在我们县插过队吗?”

    高志华便笑了起来:“我15岁就下乡了,不过我下乡晚,73年才去的,回城也晚,82年才回来的。”

    又闲聊了几句,看到有人推着自行车过来修,周有武便站起身:“那行,高哥,我就不耽误你做生意了。等我厂子建好,再给你打电话,你一定要去看看啊!”

    他与高志华告别,便驱车离去。

    高志华原本只是以为周有武念旧找自己聊聊天,但是看到周有武坐着车离开,顿时意识到,这位小周也混成了老板,便将周有武给他的联系方式小心地叠好放在了上衣口袋。

    第二天,周有武又提了礼物去拜访了省城工学院的几位教授,这些教授都是考察期间他和崔林明三人到处打听并且上门请教过的。

    这几位都是电气、蓄电池等方面的专家,也是周有武设想中未来技术研发中心的重要人员,他已经决定了,一旦自己的产品可以流水线生产并且打开市场,他就立刻与工学院的领导们合作,把研发中心确定下来。

    于是在省城忙碌了好几天,把一切工作安排就绪,俩人才朝县城而去,准备回家。

    出来这一个多月,崔林明每天都要给周有武打电话,汇报各种工作进度。现如今整个厂区已经清理干净,场地也大致平整,一些破损不那么严重的粮仓也简单修缮了,有两处大粮仓正在改造。

    另外还有两处厂房马上要动工,砖混大跨度结构,这样有些车间和生产流程就得做出调整,因为已经有一些机械设备发货到场并且接收了。

    周有武坐在后座上,疲倦地揉着额头,先前建设工厂的方案,他和崔林明讨论了许久,又多方打听和咨询,本以为考虑得很周祥了。

    但事情真正开始着手时,才发现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这对于崔林明来说,显然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但是,万事总归是开头难,如果连厂房都搭建不起来,未来遇到的更多困难,该如何面对呢?

    周有武思虑了很久,他这些天睡眠也不怎么好,于是便合上眼,头一歪,倒在后座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