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英雄传说 » 第二十五章 双城记(三)

第二十五章 双城记(三)

    北京,大明王朝名副其实的腹心之地。太祖武皇帝朱祁镇自陕西起兵,新历前204年攻陷元大都,称帝建号,并定都于此,改称北京。此后近四百年间,北京皆为大明京师。

    大明烈祖朱讳瞻基和高祖朱讳高炽为元时的大商贾,故洪武皇帝亦重视商贾业。在元大都的底子上,洪武皇帝继续将北京打造为世界性的超级大都市。

    由于南方长年的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洪武帝统一南方后,北京的经济地位也暂时未受到冲击。

    但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南洋贸易的发展,江南的经济地位逐渐高过北直隶。隆武之后,大东洋和小西洋贸易也开展起来,北京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削弱。不断有南方士绅鼓噪迁都金陵,但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然不可动遥。

    这座几百年历史的两朝古都下,李澈一行人驻足观望。

    “这……这也太大了,金陵也不比此地啊!十个柏林也比上吧!”卡尔长大着嘴巴。在烈日照耀下,巍峨的城墙,高大的城门拔地而起,川流不息的人群往来不绝,此城仿若天上的神工铸就。

    “待会进城,你们先到南城宣武门内大街的‘百达’大酒楼寻几个房间,我有些要事。”

    “为何住这个?这家酒楼在金陵的分店可贵了,不过倒是生意火爆。”家境一般的李巨心疼起经费,吝啬的学堂每月才予每人三十两银元。

    “这酒楼的大股东是我夫人,你们到时报我的名号,可以省下一笔住宿费。”李澈有些赧颜,吃软饭这事,实在不好意思开口。

    众人理解、钦佩地看着他,卡尔还两眼放光。众目睽睽下,李澈没绷住脸,恼怒地说:“再看就都别住了,都睡大街去!”众人连忙哄住他。

    午时,北京上空毒辣的太阳炙烤大地,即便如此,遍布四处的茶馆依然人满为患。

    一家普通的茶馆的角落,两个带着斗笠的年轻人对坐而谈。

    “老吴,咱们怎么跟锦衣卫碰头一样?”李澈低声询问,还警惕地扫视四周,“你不会参与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吧,春节都未返家。”

    “小心谨慎为上,跟我来吧。”吴虚压低帽檐。

    两人穿过北京交错的巷道,来到间不起眼的民宅。吴虚拉着李澈推开了门。只见院子的前堂塞满了人,四处都有轻声交谈的男女士子,大多衣着绸布短衫或宽松的短袍,腰间悬挂玉佩,手持折扇。见此状况,李澈心底少了些警惕,多了些轻视。

    “啪!啪!”从内堂中走出一三十出头的士人,轻拍手掌示意,场面不久安静下来。

    “今天来此之人,无论是否为我复社之人,皆海内同志也。”他拿腔拿调地拖着长音,“我复社中人,自天启崇祯起便求救国救民之道,今已有两百年……”他叽里呱啦地重复了复社悠久的光辉历史,摇头晃脑的磨叽样子让人心生厌烦。

    他接着鼓动,“今能来此地者,皆有志之青年,若有意入复社者,可稍待集会结束,寻我入社。”

    “今天子昏聩,朝廷无道,我等士子当奋起而担救国救民之重任,诸位有何想法,可畅所欲言。”他话音刚落,场面马上热闹起来。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竟是李澈的熟人,陈清。只见得她面对众人,朗声道:“今锦衣卫横行大明,然我等功名傍身,其不敢欺。我意诸位在各自学堂扩大复社分社,组织罢课、上书、请愿活动。请皇帝还政于民,请朝廷清查天下,涤荡鬼魅。”

    她坐下后,接连有书生起来发言,内容无外乎是公车上书、宣传教化、复归三代之类的老套内容。李澈心中发噱,但也懒得同一帮腐儒辩经,起身就走。

    “这位公子为何中途离席?”坐在第一排的陈清对着他大声问,面带戏谑。席间众人将目光聚集在他身上,空气突然安静下来。

    “天热难耐,回屋乘凉。”李澈敷衍都显得十分敷衍。

    陈清旁边的一个年轻士子立马恶语道:“莫不是公子瞧不起复社?”他说完还邀功似地挺起腰。

    李澈一伸懒腰,撇了眼他们,嘴角微微一扬,和声细语地道:“隆武帝召张溥问对,曰‘东林党以清正自居,然不事生产,不研实学,空谈政治,党同伐异,于国何益?’,张溥讷讷不言,自请出中亚平女真乱,不足一月死于多尔衮之手。在座诸位可比张溥乎?比狄山乎?”

    他声音很轻,却像道炸雷劈在厅堂。

    “汝视我等为袖手谈心性之人乎?”

    “东林党斗倒阉宦,肃清朝堂,又有何过?彼时大明千疮百孔,积弊丛生,非世祖皇帝之伟力不可救也。”

    “张溥一代大儒,黄口小儿敢轻视之?”

    一顶又一顶帽子朝李澈头上扣来,他懒得一一辩驳,丢下一句“大明农人收入几何?工人收入几何?市民收入几何?流离失所者几何?衣不蔽体者几何?”便迈着大步,头也不回地离开。席间众人面面相觑。

    “这狂生真是可笑,知道这些有何用?”

    “就是,若我等身居高位,百姓何愁衣食?”

    一片声讨中,只有两人快步追上了他。

    “去岁,大明农人均月入五两银元,工人均月入二十两银元,市民均月入五十两到三百两银元不等。”阴凉之处,吴虚语气郑重地对李澈说。

    李澈没接他的话,而是嘲讽地嗤笑一声,“汝就与这些人为伍?我还当是何等要紧事。”

    “复社并非都是清谈之辈。只是有些人鱼目混珠罢了。今日之会,集五湖四海之英才,难免有东郭先生。”陈清边擦着这额头的细汗边说。

    “你们是不是太低估朝廷的锦衣卫了?若是你们真对时局有很大影响,早就被取缔,或是渗透得一干二净。今我观之,应该不会有锦衣卫演那么多蠢货,那么逼真。”

    “复社,不过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朝廷都懒得正眼瞧上一眼。”李澈伸了伸懒腰,“谦亮,我劝你少与复社中人来往。两百年前他们妄图操纵朝政,皇权一砸,便四分五裂。如今他们还是那老一套理论,手段更加幼稚。复社在他们手上,大抵只是满足年轻士子虚荣心和施舍欲的工具。谦亮,时代变了,你聪慧过人,应该比我更加明白才是。”

    “你——”陈清见他毫不理会她的言语,甚至不愿意向她投一个目光,心中愤懑。

    “好了,好了,请你们去吃我家新开的酒楼。”他摆摆手,浑不在意地迎着刺眼的阳光往前走,空留下背影给面色不虞的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