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三章,文成公主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三章,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文成公主的夫君(松赞干布),大家对他更是知之甚少,但提到(布达拉宫),相信世界上,尤其是中国人对它的敬仰是刻骨铭心,对它的雄浑壮观更是为之震撼。

    布达拉宫,对于中国人而言,它是每个国人充满信仰并向往的地方,对于藏族同胞,它是一生都在追求朝拜的圣地!

    然而,如果没有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就没有今天的布达拉宫,我们也看不到与天并肩的世界建筑奇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俩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那段岁月!

    在那雪域高原上,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打开了吐蕃发展的繁荣之门,也为汉藏之间的友谊确立了典范。

    当大唐帝国迅速崛起之时,面对周边的名族政权,唐王朝的君王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使他们一个个臣服在帝国的脚下,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密切关系。

    位于中国西南隅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离天最近的地方,伸手似乎就可以触摸到漂浮的白云,仰头好像就可以透视湛蓝的天穹,它充满着神秘色彩,令人向往。

    然而,这片雪域高原空气稀薄,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即使在今天,也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文成公主,这位宗师女子却肩负起开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伟大使命,跋涉万水千山,从长安来到了西藏。

    藏族的远祖是羌人的一支,长久以来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种植青稞、荞麦、蓄养牦牛、羊和马。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承祖父两代开创的基业,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羌族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松藏干布是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赞普;是吐蕃君主的称号,意为;雄强的男子。即位后,松赞干布将首都迁到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确定了文武职官制度,制定了法律,参考梵文及拼音文字。松赞干布还非常热衷于接受周边民族的先进文化,他招揽了印度的学者、尼泊尔的手工业技师和阿拉伯的医生,但他最倾慕的还是中原的大唐文化,决心要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长安,唐朝很快便派使节回访。后来,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到长安,并提出了迎娶唐朝公主的请求。

    相传,当时还有天竺、大食等国也派了使者来求婚。为此,当时的唐太宗非常为难,为了公平起见,他决定让使者们进行一场智慧的较量,谁赢了,谁就可以迎娶公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

    有关这个故事的壁画,至今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而吐蕃的使者,凭借着聪明才智战胜了其他竞争者,解决了所有难题,赢得了胜利。

    公元640年,唐太宗终于同意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第二年正月,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前往青海湖边上迎接远道而来的公主。

    为了安顿这位远道而来的公主,松赞干布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修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借以慰藉公主的思乡之情,这就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公主带去了第一批入藏的汉人,其中不少是手工业工匠,还将大批书籍、种子和各种手工业技术传到了吐蕃,松赞干布还派宗室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并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等工匠,这些都得到了唐太宗的允许。

    自从公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她热爱藏族同胞,她曾经设计和协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其中,大昭寺内至今还供奉着文成公主,由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由于文成公主一直受到吐蕃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所以,文成公主逝世后,吐蕃王朝为他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至今在拉萨仍然保留着藏人为纪念她而建造的塑像。

    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蕃一度失和,多次发生战争,但也一再建立盟约,恢复友好关系,双方使者往来更加频繁。

    公元710年,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一位赞普,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互派使节进行会盟。

    公元823年,又将盟文刻石立碑。至今,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依然可以看到这块石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甥舅会盟碑。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在大唐盛世的天空下,除了吐蕃外,在西南地区的南诏,也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南诏是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以今天云南洱海和滇池地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当地本来有六个较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最南边,因此又称;南诏。

    当地民族状况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诏是最进步的地区,有了很发达的农业。

    公元649年,南诏建立了奴隶制的大盟国,以巍山为首府。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南诏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征服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统称为;南诏,迁都太和城。

    南诏全盛时,辖区有今云南全部、及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地。与大唐王朝为友好的蕃属关系,同时又是一个地方政权。

    在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朝政腐败,边将贪暴,激化了民族矛盾,南诏和唐朝之间发生战争。但南诏很快就意识到,背弃唐朝对南诏不利,于公元766年,建立了一块“南诏德化碑”,抒发了对唐朝友好关系的怀念。

    除了西南地区的吐蕃和南诏外,东北地区的(渤海国),与唐朝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个边疆政权受中原文化影响更深,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与唐朝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唐代渤海国是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mo)鞨(he)的粟末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属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主,包括今朝鲜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在内的广大区。

    靺鞨人是居住在东北的古老民族,最早称为;肃慎,秦汉以后称;挹娄、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

    他们主要分布于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到日本海。原来有众多部落,后来兼并为七大部。他们从事农业、饲养业,也从事狩猎。

    渤海国,接受唐王朝的册封,成为唐朝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同时,又是一个地方的民族政权,和唐王朝既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是藩属关系。

    渤海王室为了加强和巩固渤海贵族集团的统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向唐朝学习,输入中原的进步文化及典章制度,推动了渤海社会的发展。

    渤海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其政权建设全部模仿唐制,中央有三省六部,地方有京府州县。渤海还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建立系统的教育体制。汉字成为渤海的通行文字,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地佛教也在渤海各地广泛传播。

    吐蕃、南诏、渤海,都是中国境内的边疆民族政权。中原王朝通过和亲,会盟,册封,互市,战争等方式,与他们建立了密切联系。民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密切关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着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