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二章;玄奘法师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二十二章;玄奘法师

    玄奘就是唐僧,唐僧的原名叫;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小名叫;江流儿。

    在如今的各类书刊及影视作品中有着大量详细的记载描述,尤其是我国著名的西游记中,对玄奘法师的前世今生都有着具体的解说。

    唐僧事迹在时隔1300多年后的今天,对中华儿女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在后人的心中更是刻骨铭心。

    今天,我们就再次回到大唐盛世,重温唐僧跋涉五万余里,经过艰难险阻去往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

    19年的时间,110个国家,5万余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下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47部,1335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相送。

    时隔1300年之后的今天,让我们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600年,也是隋帝国创建的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陈河村,玄奘诞生了。玄奘俗姓;陈,当时,陈氏家族非常显赫,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儒家熏陶。

    然而,就在玄奘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去世,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失去父母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公元618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不得已来到都城长安。

    此时的长安已经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的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未结束,长安的寺院因战火已经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的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试图彻底读懂佛法。如饥似渴地学习,使玄奘声名鹤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

    然而,更多的疑惑与不解一直困扰着玄奘——佛的本姓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在佛教的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从根源灵魂深处的迷惘。

    至此,玄奘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公元625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的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的都城长安,此时,历经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学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在北方的边境,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对于玄奘西行的请求,遭朝廷拒绝并禁止出境。

    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大唐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

    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一场罕见的霜灾降临,严重冻死了关中地区的所有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这令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帝国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

    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他就是玄奘,那一年他28岁。这一年,也是大唐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28岁的玄奘就这样离开了长安。

    古代中国人去往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海陆在当时还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在汉帝国时期,汉帝国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由于丝绸是这条道路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道路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自张骞以后,丝绸之路一直就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在张骞之后,西行的玄奘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输送财富,而且传播着信仰。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商人和僧侣的关系非常紧密,商人为僧侣提供金钱,僧侣则是商人的精神支柱。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追求财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注;

    公元627年,玄奘混入流亡的人群中,离开了长安,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经过宝鸡,天水,兰州,到达凉州,此处守备森严,难以越境,玄奘边讲经边等待时机。

    这里僧徒众多,在僧人的掩护下,玄奘离开凉州,穿过河西走廊来到瓜州,这也就是大唐帝国的边境,玉门关外。黄沙漫野,鸟兽无踪,难以通行,同时又遭到朝廷的通缉追查。

    玄奘在玉门关外,认识了(石槃陀),也就是西游记中后来神话的孙悟空原型,他帮助玄奘出境,随后又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干粮饮水用尽,四天五夜未进水,艰难西行,只有一匹老马跟随。后来终于找到水源,这才起死回生。

    随后玄奘到达伊吾,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强留玄奘,玄奘以绝食拒绝,高昌国王深知玄奘意志不可撼动,于是二人佛前结拜,并派人护送玄奘西行。玄奘又经过焉耆,到达龟兹国,接而穿越葱岭,到达凌山。

    公元628年,穿越雪山,走出西域,到达碎叶城,又经过小孤城来到达赭时国,在撒马尔罕,宣讲佛法。

    又继续到结霜那国,经铁门关到恒蜜国,经活国到达迦毕试国,再到健陀罗国,迦湿弥罗在此学习佛法。

    公元629年玄奘继续南下,到达至那仆底。

    公元631年,到达迦毗罗卫,也就是佛祖的出生地,又到达拘尸那迦,佛祖涅盘之地,经鹿野苑在经巴纳特到达大菩提寺,佛祖就在这里。玄奘在此冥想七天七夜,在此悟道,终成佛祖。

    公元631年秋,玄奘终于到达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佛法,游历印度,取得真经,终得正果。

    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都城长安。玄奘归国的消息,早已传遍了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堵塞了道路。

    19年前,年轻的玄奘孤身一人离开了萧瑟的长安城,19年后,长安已是繁华似锦,而玄奘也已届中年。这一天,大唐宰相亲自主持,在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657部佛经,150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19年的时间,5万里行程,110个国家,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举足轻重的一天。

    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38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但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因为帝国的东部边疆又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赶到了洛阳,在洛阳的宫殿,唐太宗召见了玄奘。玄奘与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以便自己了解大唐以外的更多信息。

    太宗皇帝希望玄奘将自己19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而对于佛教,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的事业。

    公元645年3月,玄奘又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事业。19年前,因为佛法混乱、典籍缺失、翻译的曲解,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的最好方法。

    公元648年,当玄奘四十九岁的时候,他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的玉华宫,也就是唐太宗避暑行宫就建在这里,《也是本人的家乡》。这一年夏天,应唐太宗的征诏,玄奘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将与他以后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玉华宫里,太宗希望玄奘能脱掉袈裟辅佐朝廷,然而,执着的玄奘,对于太宗的盛意予以婉拒。

    随后,唐太宗赐予玄奘一件百金的袈裟,并答应为玄奘翻译的经书作序。{意指推荐,指导,评价}。这一举动对于玄奘和大唐的佛教而言,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大唐皇帝不仅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而且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而这正是玄奘日思梦想的追求,他的苦心积虑终于得到了回报。

    唐太宗下诏剃度僧人,玄奘翻译经书的弘福寺一次剃度五十名僧人,其他各寺均剃度五人,大唐帝国一时之间增加了近两万多名僧人,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

    这一年,当玄奘的事业出现转机的时候,大唐的经济也达到了鼎盛。大唐的西域都护府从高昌迁到龟兹,在汉帝国之后,整个西域重归中国版图。

    在唐太宗的时代,中国彻底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东方和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大唐的使节从印度返回,在大唐的宫廷上印度人参与制定历法。突厥人是皇家的禁卫军,而乐师歌手和舞者则来自西域,长安已经成为世界的大都会。各方宝物汇集于此,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地传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已生活在长安而倍感荣耀。

    就在这一年,太子(李治)为皇太后祈福,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玄奘被唐太宗亲自委任为慈恩寺的住持,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和佛像将被珍藏在这里。

    慈恩寺,也就是今天陕西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一部分,楼阁重重,殿堂相望,也是长安城中最大规模的寺院。

    唐太宗以仅次于国家庆典的礼仪规格欢迎玄奘入住,他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登上城楼,恭送玄奘。

    公元648年,在大慈恩寺中,玄奘第一次担任寺院主持,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

    公元649年4月,戎马一生的唐太宗病入膏肓,这是一个以英明而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他缔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贞观之治,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玄奘陪伴在他的身边。

    一个是心怀天下的帝王,一个是通情达理的高僧,两人的内心有太多的相通之处,洞察人生的玄奘能够给予唐太宗最后的心灵安慰。

    唐太宗去世后,玄奘加进了翻译佛经的速度,弘扬佛法就离不开朝廷的支持。太宗去世之后,太子李治继承帝位,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后威震大唐的武则天。

    公元652年,玄奘上书唐高宗,请求在大慈恩寺中营建一座佛塔,用来永久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以便完整的传于后世。高宗应允,这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

    建塔之初,玄奘亲自参加施工,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在佛塔的正面,玄奘竖立了两座丰碑,分别雕刻着先皇和当今皇帝的文章。玄奘明白世事无常,他希望大唐这两位皇帝能够永远的护佑大雁塔。

    大雁塔建成之初,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以及佛舍利都被在这里珍藏。佛塔高一百八十尺,层层藏有舍利。

    然而,晚年的玄奘又决定在今铜川市的玉华寺中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梵语二十万颂,汉文至少百万以上,翻译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一个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山谷的地方叫;肃成院,玉华寺中的玄奘就居住在这里。(陕西铜川玉华宫景区内)。当年的房屋只剩下了地基,但肃成院的幽静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在房屋后面的石岩上,有一个小型的佛窟,玄奘亲自在这里都造佛像,礼拜佛陀,如今,佛像已经不复存在,只能看到石壁上一些隐隐约约的的雕刻。

    公元660年,玉华寺中的玄奘再也没有踏进繁华的长安城,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佛经的翻译事业上,多年的劳累使他体力出现了衰竭的征兆,他已十分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在玉华寺的四年里,庞大的大般若经终于全部翻译完成。然而,玄奘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又开始翻译新的佛经。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就在翻译经文的过程中,玄奘慢慢的放下了经卷,平静地告诉弟子们自己归期将至,就此,玄奘停止了他十九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19年时间里,玄奘一共翻译佛经47部,1335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玄奘翻译的佛经数量巨大,质量严谨程度,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后来者更是难以企及。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绝后,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人。

    公元664年2月5日的夜晚,在玉华寺中,玄奘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回顾玄奘的一生;10岁踏入佛门,13岁正式剃度,27岁为寻求佛法的真谛而西行,19年孜孜不倦的学习,19年呕心沥血的翻译,他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永远的财富。

    长安城中的高宗皇帝听闻噩耗,一连数次感叹,悲痛不已,以至于歇朝数日。

    公元664年4月14日,玄奘下葬,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余万人。

    根据玄奘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安葬于长安城东边的白鹿原上。五年后,唐高宗下诏,将玄奘的遗体迁葬于长安南边的樊川。

    玄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之外,它是古代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旅行者,现代探险家的先驱。旅行的意义在于传播文明,玄奘是古代世界上两大文明国之间,最成功的使者,没有他的著作,印度人几乎无法重建自己古代的历史。

    今天,玄奘的故事被写进了印度学生的教材,在印度那烂陀寺附近,印度人为玄奘建立一座纪念堂,玄奘已经成为亚洲两个大国之间友好的化身,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玄奘的壮举空前绝后,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