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三章;西周王朝的衰亡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三章;西周王朝的衰亡

    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起都是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样一个王朝的败落,也不是摧枯拉朽一触即溃的,仍然有一个逐渐衰亡的过程。

    (周)这个号称有800年历史的王朝,在繁荣昌盛之后,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没落?是末代君王的过错,还是盛世背后蕴藏的危机。当西周败亡,为什么还能留下(东周)这个尾巴。它的统治者是励精图治,重振旗鼓,还是寄人篱下苟延残喘呢?

    西周第十代君王周厉王的统治,导致国人暴动和其后的“共和行政”,这意味着西周的盛世已经荡然无存。“共和”十四年,被国人流放的周厉王死去。(太子静)在大臣的辅佐下登上王位,史称“周宣王”。

    宣王(姬静)在位四十六年,由于他少年经历了动乱,以厉王的下场为戒,在即位初期,能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在政治上,他不会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在军事上,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他重振军旅,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征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称为申候。

    由于宣王的一系列措施,国力有所恢复,史称“宣王中兴”。然而所谓的“宣王中兴”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在“中兴”之下,西周已经矛盾重重,积习难改。

    宣王晚年,日益独断专行不纳忠谏,他以武力逼着鲁国废长立幼,不仅使鲁国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

    他听信谣言,杀害大臣(杜伯),引起了臣下的惊恐和混乱,致使上下离心。在军事上,宣王后期讨伐太原戎,条绒,奔戎,相继失败。

    公元前789年,在千亩之战中,宣王败于姜氏之戎。从远方调来的南国之师全军覆没,至此,西周丧失了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此时的西周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公元前781年宣王死去,儿子姬宫湦(sheng)继位,史称(周幽王)。

    幽王继位仅两年,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百川沸腾,山冢崩摧,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震之后,又是连年旱灾,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流都曾涸竭。接踵而至的灾害使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生产凋敝,国力衰竭。比天灾更猛烈的是人祸——

    周幽王不但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guo石父)盘剥百姓,与百姓争利,激化了阶级矛盾。对外,攻伐西戎大败而回,至此,周朝上下背心离德,国力消耗殆尽,王朝离全面崩溃已经不远了。

    就在西周王朝灭亡的前夕,周幽王却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直接导致了亡国,自己也成为后人的笑柄。

    史料记载;周幽王最宠幸的妃子叫(褒姒),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后来,佞臣虢石父献上了一计;“烽火戏诸侯”。

    原来,西周为了防备西北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一旦发现犬戎袭击,哨兵就要立刻在台上白天生烟,晚上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到警报,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所献这一计,就是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试图让成千上万士兵忙乱的场面来博得褒姒一笑。

    这样一条荒诞的亡国妙计,居然被昏庸的周幽王欣然采纳,他马上带着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一见警报,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诸侯们披坚持锐,气喘吁吁的来到骊山脚下,不见有半个犬戎兵,却只见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不由面面相觑。当诸侯们得知事情原委,才知被戏弄,怀怨而去。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禁不住嫣然一笑。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此后,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出现了好几次,直到没有任何诸侯率军赶来,烽火台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周幽王也彻底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

    周幽王为了褒姒上演了第二出闹剧就是“废长立幼”。在褒姒为幽王生了儿子“伯服”后,周幽王便废掉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申后的父亲申侯对于幽王的这一做法十分恼火,他联合西方的犬戎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镐京。周幽王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诸侯们因数次受到了愚弄,认为这次又是幽王的闹剧,都不再带兵前来救驾。镐京守兵怨恨幽王昏庸,将领无能,在勉强抵挡一阵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

    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逃往骊山,逃命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直透九霄,回应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不见任何诸侯救兵前来。

    犬戎兵步步紧逼,幽王见救兵迟迟不到,骊山行宫难以抵挡犬戎兵的攻势,于是放火焚烧前宫门,试图从后宫门逃走,但最终,还是被犬戎杀死。

    至此,从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杀,统治了270多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犬戎退出镐京后,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在(申)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北继位,史称;(周平王)。

    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公元前770年,平王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辅助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平王东迁时,因为世代戍守西陲地的秦襄公护送有功,于是,被提升为诸侯,平王还赏赐镐京和岐山地区给秦襄公。与西周全盛时期相比,东周王朝从立国开始就已经一蹶不振。西周强盛时,以西都镐京,东都洛邑为中心,王室有直接管辖的王幾(ji)方圆千里的土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是周的王幾,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使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河洛地带,以东都洛邑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王幾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维护着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由于宗周岭土的沦丧,东周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狭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

    然而这仅有的王幾,有的赏赐给立功的诸侯,有的被诸侯侵夺,有的被戎族占据,有的分给王族公卿大夫做封赏,最后所剩无几。

    此外,在西周强盛时,王室设置了庞大的军队,用于拱卫宗周的就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震摄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东八师),共十四师,达14万人以上。这就是为了维持周王朝稳固的武力基础。

    诸侯国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仅有一军,而且必须听从周王调遣。平王东迁以后,由于王幾缩小,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锐减,王室能够武装的军队也大大萎缩,再也组织不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急剧削弱,直接导致了东周王朝的步步衰落。

    周平王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候封地,并派自己幾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由于郑武公在东周立国中立有大功,周平王依照惯例,委任他为朝廷卿士。到郑庄公时,由于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郑国已经十分强大,直接威胁到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

    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日渐疏远。平王为了日后朝政不为郑庄公所操纵,于是称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之,马上赶到洛阳,对平王施加压力,平王再三赔礼道歉,郑庄公仍然不依不饶,平王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做人质。

    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群臣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做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郑交质”。

    这一事件意味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拥有强大实力的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

    从此,我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