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四章;东周后记(春秋战国•春秋篇)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四章;东周后记(春秋战国•春秋篇)

    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

    (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第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共计295年。也出现了《孔子,老子,孙武,西施》等众多历史名人。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彻底瓦解的时期。也造就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这春秋五霸!

    (战国)开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也出现了《孟子,鬼谷子,屈原》等众多历史名人。

    在这旷日持久的争霸中,周王朝的诸侯们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都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燕、赵、魏、韩、楚、秦、齐)七国,在战国时期称(春秋乱世),既而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

    这段历史使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达到了黄金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被称为春秋战国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春秋),春秋,来源于孔子写的《春秋》,那么(战国)来源于《战国策》,故而,被称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源于(三家分晋),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有描述。

    那么春秋和战国这两段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说说(春秋)时期,在春秋时代,各方诸侯们还是遵从大周的体制,诸侯也都是周天子册封的,也只有诸侯的血亲及功臣才能继位成诸侯,所以春秋时期,大国之间很少有灭国战,诸侯名义上都是要尊崇周天子的,没人愿意,也没人敢出风头取而代之。

    (战国)之后,为什么就完全变了制度了呢?

    公元前376年,晋国的三个大夫,赵、魏、韩、晋国给瓜分了,自封为诸侯,而周天子居然还认可了这件事。从此大周王朝的体系是名亡实亡,“王侯将相没有种乎”。诸侯的身份可以自己去抢,那天子又有何不可呢!

    各诸侯纷纷蠢蠢欲动,欲而取而代之,自己称帝。至此,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就彻底变了。从脸面之争,变得以吞并为目地的灭国战。封建王朝的这套体制也就此瓦解了。

    那么本文(忆梦长安)与(春秋战国)又有什么关联呢?——大家都知道,继“春秋战国”之后才有了(大秦帝国),大秦王朝也就是在这短时期一步步崛起,走向强盛,也为大秦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王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为千古一帝。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共同探索那段血雨腥风的残酷之争,和大秦王朝崛起的足印!

    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群雄并起的时期,一位位不甘寂寞的风流人物,拉开了春秋时代霸业的序幕——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此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拥有雄厚实力的郑、宋、鲁、齐、楚、诸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他国的控制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霸斗争。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战争483次,在这频繁的战争中,拥有实力的君主相继崛起,并依靠文治武功创建起自己的霸业。先后称霸的有五人,史称“春秋五霸”。

    在群雄并起,风雷激荡的那个时代,齐桓公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称霸的诸侯?他的霸业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曲折?

    齐桓公,姓姜,字小白,他的哥哥齐襄公是一位昏庸的君主,居然和称为鲁桓公夫人的妹妹私通,进而杀死鲁桓公,最终引发了齐国的动乱,公子小白在辅臣(鲍叔牙)的陪同下,逃到了莒(ju)国,公子(纠)逃到鲁国,等动乱平定后,齐国的贵族分别向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发出回国继位的信息。

    为了赶在公子小白之前回国即位,公子纠的辅臣(管仲),亲自带兵埋伏在小白回国的路上。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腰带上铜制的带钩,公子小白便将计就计,倒地装死骗过了对手,趁机赶在自己兄弟的前面抢先登上国君宝座,史称(齐桓公)。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他继位的第二年,盛气凌人的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鲁国,惨遭失败。随后,联宋攻鲁的计划又以宋国战败而停滞。就在齐桓公接二连三遭到挫败的时候,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位有才干的人,这人就是曾射杀齐桓公的管仲。

    管仲,名夷吾,今安徽颍上人,是鲍叔牙的好友,鲍叔牙劝说齐桓公化解旧怨,礼待管仲。于是,齐桓公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蓄国力。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会盟,并取得成功,齐桓公开始称霸。到公元前667年,在制服郑国后,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等国君,在宋国的(幽)会盟,这次会盟周天子的代表(召伯)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军大破山戎,解除山戎对燕国的威胁,接着进军消灭了位于今河北唐山一带的令支,孤竹国,把开辟的土地都送给了燕国,又把部分战利品送给没有出兵的鲁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一举消灭亲近楚国的蔡国,并夺取楚国边境小城召陵。

    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一带。齐桓公就是在这里举行的第一次会盟,(召陵会盟)。

    其后,与诸侯平定周王室内乱,扶持太子郑为天子,也就是(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兰考县一带,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

    就在齐桓公称霸之际,位于今山西境内的晋国,也正在崛起。晋国,是西周最早册封的诸侯国之一,到晋献公时已经是一个大国。然而,晋献公晚年沉溺于美色,废长立幼,引发了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元前636年,61岁高龄的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在晋文公的统领下,晋国广招贤能之人,削弱公族权利,开农田,兴水利,轻赋薄敛,奖农商,晋国繁荣了起来。

    秦国偏处西陲,被晋国阻隔,对中原可望却不可及,只能致力于向西拓展势力。

    楚国要向北发展称霸中原,晋国也要立足中原,领袖华夏诸国,两国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

    对于迟早要到来的冲突,晋文公虽是洞若烛火,却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实现着他的争霸战略。

    他帮助秦国,攻取楚国的附庸国(鄀),使秦楚处于敌对状态,不得不与晋国结成同盟。同时晋文公又汲取宋襄公在泓水惨败的教训,分化楚的盟国,避免过早的与楚国决战。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楚、郑、陈、蔡、许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进行战前准备,将晋国原有的左右二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

    在两军对峙之际,晋文公命令军队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驻扎下来,实现了当年流亡时,对楚王的承诺,取得道义上的优势。楚军主帅紧追不舍,但由于长途奔波,孤军深入,士气开始衰弱。

    最终,以少胜多取得决战胜利,史称(城濮之战)。

    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于是晋文公即齐桓公之后成为新的霸主。

    然而,仅仅五年之后,即公元前628年,年老体衰的晋文公逝世,晋国的霸业也随之衰落——

    一场仁义的战争,葬送了一位国君的霸业之梦,却也让他名留青史。

    一位政治婚姻的操盘老手虽然有赚有赔,却也成为中央认证的霸主。

    一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宣言,为他的霸业增添了更多传奇,也成为后世君臣嘴里的名言佳话。

    这些史书上的明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事业?这个纷乱的年代造就了哪些成败与荣辱。

    齐桓公死后,新一轮霸主之争又拉开了序幕。

    其实,最早站出来想继任霸主之位的是(宋襄公),宋是商人的后裔,周灭商之后,把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分给了商纣王兄长(微子启)来继承商的宗祀,以安抚商朝遗民。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联合卫、曹、邾、组成的四国联军送公子(昭)回国继位,因为齐国几大集团在相互争斗中实力消耗殆尽,所以公子昭顺利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自认为安定齐国有功的宋襄公以霸主自居,然而却没有什么国家理睬他,于是,效法齐桓公举行会盟,以共同辅佐周王室为号召,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9年,楚、陈、蔡、许、曹、郑等国会盟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一带。会盟时,楚国暗藏甲兵,忽然发难,宋襄公却毫无防备被俘,楚军胁持着宋襄公进攻宋的都城,企图一举灭宋,但在宋国军民的抗击下,楚军无功而返。

    这时,宋襄公已经无利用价值,被楚国释放了,但他奈何不了实力强劲的楚国,于是,迁怒于与楚国交好的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楚成王决定干预,出兵攻宋。

    最终,宋襄公战败,狼狈逃回都城,不久,含恨而死。

    讲究“仁义”,恪守传统“军礼”信条的宋襄公的霸业未曾建立,就以覆灭。

    那么,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谁才是时代的赢家呢?

    就在宋襄公的霸业未曾绽放就已枯萎,而实力雄厚的秦国和楚国都跃跃欲试之际,一位花甲老人暮年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让秦楚独霸中原的梦想成为南柯一梦,这位老人就是(晋文公)。

    说道晋文公就不得不提他的老邻居和老对手秦穆公,晋献公晚年宠爱从戎族那里俘获的美女,废长立***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夷吾),引发晋国的内乱。

    而西方的秦国开始蠢蠢欲动,秦的先祖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有功,于是平王把岐山以西,戎狄占据的土地赏赐给了秦。在与戎狄的殊死斗争中,秦逐渐发展并强盛起来。

    到秦穆公继位时,秦国已经占有了关中大半地区,成为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大国,但与中原诸国相比,在文化上仍然显的落后,实力也稍逊晋国一筹。

    鉴于此,秦穆公采取了两面发展的战略,在西方继续向戎狄索取土地,在东方力图入主中原,创建霸业。

    这样一来,秦家门口的晋国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道巨大的屏障。秦穆公一直想利用晋国,为此,她先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妻,结“秦晋之好”,但对于穆公的野心,晋国历代君臣都是心知肚明。

    晋惠公在秦军护送下回国继位后,立刻撕毁对秦穆公回报八座城池的承诺,还借秦国饥荒之际大举攻秦。

    秦穆公先是大败晋惠王,迫使晋割让土地,又让晋惠公太子(子圉yu)入秦做人质。晋惠公死后,太子子圉逃回国继位,史称(晋怀公)。

    他仍然敌视秦国,秦穆公为了扶值一个亲近秦国的晋国,将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从楚国迎来,将女儿(文赢)嫁给他,希望延续秦晋之好。之后,秦穆公送重耳回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晋文公,其谋略和抱负丝毫不逊于秦穆公。在周王室内乱之际,他抑止秦国兴师勤王,不给秦国入主中原名利双收的机会,然后帮助秦国夺取楚国的小块土地,使秦楚对立,使得秦不得不真心实意的与晋结盟。

    最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此时的秦穆公幡然大悟,却已经无可奈何。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先后与晋三次大战,崤山之战,秦全军覆没,彭衙之战,秦军再次失败。

    公元前625年,恼羞成怒的秦穆公亲自讨伐晋国,虽然取胜,但秦国东向的战略要地桃林要塞,始终控制在晋国手中,秦国仍然无法向东发展,不得已秦穆公调头主攻西面的戎狄,他任用熟悉戎狄情况的(由余),采取先强后着弱,分化瓦解。以此征服的策略终于获得成功。

    史料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辟地千里”周襄王也承认他为西方诸侯伯,秦穆公(称霸西戎),成为西戎的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晋国坐拥中原,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英雄逐鹿的年代,城濮之战中失利的楚国会甘心偏居南方吗?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年龄尚不足20岁。当时的楚国一片混乱,先是公子(燮xie)与子仪发动叛乱,接着楚国又大闹饥荒,臣服不久的蛮戎,百濮等部落也是蠢蠢欲动。

    面对不利的局面,年少的楚庄王表现出这个年龄少有的老成,他表面上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不发号令,任由小人欢天喜地嚣张一时,如此三年楚庄王对楚国的内外局势,文臣武将的愚贤忠奸都有了了解,并下决心开始了自己的宏图大业。

    罢免奸佞大臣,贬斥无能之辈,任用孙叔敖,伍举,苏从等人,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楚国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军队训练有素。羽翼丰满的楚国北上中原,开始了与晋国的争霸斗争。

    公元前608年,他亲率大军讨伐陈国和宁国,击溃前来增援的晋军。

    公元前606年,又征讨陆浑之戎,并乘势沿洛河北上,在周天子境内陈兵示威,炫耀武力。

    他向周天子的使臣(王孙满)询问(九鼎轻重)?暗示欲取而代之。不畏强暴,机警睿智的王孙满告诫楚庄王,要想诸侯臣服,“在德不在鼎”。

    受到教训的楚庄王,意识到周王室还大有人在,于是班师回国。

    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楚国先后七次进攻郑国,使得郑国困苦不堪,而此时的晋国君弱臣强,君臣离心,只好任由楚国东征西讨,蹂躏自己的附属小国。

    晋楚邲之战后,楚国驰骋中原,晋国无可奈何。至此,楚国历经几代国君,到楚庄王时,终于夺得中原霸权。

    楚庄王,也实现了他早年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