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忆梦长安 »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二章;西周王朝的鼎盛

梦长安上;长安奠基史第二章;西周王朝的鼎盛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远古社会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但是,这个王朝的先祖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更为奇特的是,周族人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农耕的部落,在戎狄与商王朝的双重压迫下,这个从西北高原风尘仆仆迁徙到今天陕西一带的部落,是怎样翦灭自己的对手?又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创了新的王朝?在太史公,忠实地记录了什么事件,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

    周人发源于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部落,他的始祖(名弃)号称后稷,因为善于农耕,他被帝尧任命为农师,后人尊称其为“农神”。

    起初,后稷的子孙带领周人在渭水流域从事耕牧,由于受到戎狄的挤压,周人只好不断迁徙,直至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县,才开始稳定下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周人开始以周为国民,但当时周还只是臣属于商的一个小方国。到古公亶父之子季厉时期,周人因为勤于耕作,注重内政管理,实力急剧膨胀,对商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商王太丁为了遏制周的发展,便找借口将季厉斩杀。面对商王的步步紧逼,季历之子文王姬昌在位50年间,忍辱负重,表面臣服商朝,暗地里却在积极进行着灭商的准备。

    文王姬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对内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军师,对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在有了巩固的后方之后,姬昌率领周人渡过黄河,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为了进一步扩充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姬昌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即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的进攻已经是如箭在弦。就在周人励精图治,蓄势待发之际,文王离开了人世,其儿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武王继承父志,继续积极筹划灭商大计,他一如既往的信任并倚重姜尚,由他负责军事,同时又任命其弟周公旦为辅佐,负责管理政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周武王在继位九年后,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展开了试探性的进攻,武王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在诸侯之中的威信,率军队一路所向披靡,于河南孟津大会八百诸侯。但鉴于商朝势力依然强大,灭商的时机尚不成熟,武王在会盟之后便主动撤军。

    就在孟津之会后的第二年,商朝因为(纣)的淫乱,而导致商朝的统治核心严重分裂,商纣王彻底孤立,而此时商朝的主力正在东方与东夷各族作战。伐纣时期已经成熟,周武王抓住这一历史契机,亲率大军在孟津会合各路诸侯,又联合西南地区和江汉流域的少数民族,灭商的帷幕就此拉开。

    直到周人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都朝歌,商纣王才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此时商纣王还幻想着能够力挽狂澜,但一切努力都为时已晚。

    在商都郊外牧野的对战中,功势凌厉的周军摧垮了商军的抵抗意志,而商军中饱受迫害的奴隶和战俘,则趁机倒戈相向,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王仓皇逃回朝歌,被迫自焚于鹿台,商朝,也随之灭亡。

    战场上的硝烟已经退去,周人在赢得胜利的同时,已经由一个西部方国,一跃而成为天下的主宰,所有的土地和臣民在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但是,武王伐纣,是在迎合了许多部落和少数民族势力的条件下,才顺利推翻商朝统治的,因此,在建立周朝的同时,就不能不承认这些民族或部落的存在。

    如何既能巩固周人的统治,就能安抚这些势力呢!周朝采取了给予他们封号的策略,使他们在名义上成为周朝统治下的诸侯。此时,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了周人的面前。

    周人的发源地远在西方,要对东部新政府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的统治中枢显得鞭长莫及。为此,周武王在将都城由丰迁到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之后,又决定在东方营建新的都城,地点就选在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将其称为东都。

    此外,武王还将都城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此来镇守疆土,护卫王室。分封的对象包括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类,通过分封,周天子确立了自己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诸侯成为周天子的臣属。同时,诸侯国内又可封为卿大夫和士,他们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还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分封加强了周朝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控制。而姬姓封国,基本上都安排在周王朝管辖的中心,或关键区域,以拱卫保护周王室的安全。

    对于殷商遗民,周朝将他们支解并分迁到各地,以此削弱敌对势力,正是这一系列封国安邦的措施,使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周王朝终于稳定下来。

    封邦建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武装移民,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方式是周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势力得以向外扩张,从而促进了各个部落间的相互交流,加速了华夏族的形成,因此西周创立的分封制,

    是合乎当时的实际形势和历史趋势的。

    为了将各诸侯和臣民牢固的束缚在土地上,西周大力推行井田制这一土地国有制度,之所以称为井田,是因为当时的土地,被道路和渠道分隔成若干的方块,形状酷似“井”字。

    井田,为周王所有,在分封和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周王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为王室上交一定的贡赋,但是,在各诸侯实际的管理之中,出于个人的利益需求,他们常常擅自割让或交换土地,国有的土地渐渐变为私有财产。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断开垦新的土地,私田的数量随之急剧增加。

    私田的出现,动摇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但它却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那个以农耕为根本的社会,农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手工行业的进步。尤其是青铜工艺,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除王室控制的青铜作坊外,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青铜作坊,青铜器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再像商朝那样以祭祀礼器为主,其用途,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和青铜器的发展带动了畜牧、纺织、建筑、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成果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就了中国第一个盛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周朝贵族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西周,从成王至穆王都处于向外扩张时期,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也随之不断的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

    但是,到了昭王后期,他亲率大军南征伐楚,却因不得民心惨遭失败,昭王也淹死在汉水。至此,周朝也丧失了开拓进取的魄力。

    但是在周天子将视线转回国内之时,却因为急功近利,而引发了一场载入史册的风波。

    周厉王(姬胡)即位后,认为父亲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震慑臣下,从而树立周天子的权威,最终却使地方诸侯离心离德。

    周厉王本人贪财好利,一个叫荣夷公的臣子唆使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制,就是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居住在都城及附近的平民以之谋生。周厉王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与不顾,毅然推行了(专利)政策。

    厉王与民争利,使国人无法谋生,以致怨声载道。对此,厉王采取高压政策,禁止国人评议朝政,甚至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逮捕杀死,。最终,亲友熟人在路上相遇时就只看上一眼,不再说话,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道路以目。

    大臣召公劝诫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治理民众就要让国人畅所欲言,采纳其中好的建议。”然而周历王仍是不以为然,一意孤行。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忍无可忍的国人手持木棒,农具等武器发动武装暴动,从四面八方扑向王宫,周历王无奈,只好匆忙逃出都城,躲到了彘(zhi),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县,最后竟病死在了那里。

    国人暴动,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在这场疾风骤雨般的冲突中,厉王的残暴统治被推翻,统治阶级第一次见识到了人民的力量。

    国人暴动以后,西周进入了一个没有君主,却稳定发展的特殊时期,史称“共和行政”。关于“共和行政”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厉王被推翻后,共伯和便受到拥护,代行周天子的职务。另一种观点认为,国人暴动以后,贵族们根据周公和召公暂时代理政事,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一年都被称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他也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司马迁作的【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14年后,太子静在辅政大臣的扶值下顺利继位,西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