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338章 嘉靖功臣

第338章 嘉靖功臣

    把张孚敬定为紫阁功臣后,朱由检借着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向群臣道:

    “忠诚伯陆炳,自幼追随世宗,屡立功勋。”

    “去世后被追赠忠诚伯,为嘉靖以来少因功封爵者。”

    “朕以为按忠诚伯的功绩,当为紫阁功臣!”

    这个人选提出,群臣顿时大哗。

    因为在他们看来,陆炳这样的人就是佞幸之臣,怎么能成为紫阁功臣呢?

    右都御史成基命道:

    “陆炳结纳严世蕃,窃弄威权,敛财无数。”

    “如此之人,怎么能成为紫阁功臣?”

    “若其名列紫阁,臣恐士大夫羞与同列!”

    刘宗周、李标等人,同样表示反对。

    就连钱谦益,也不赞成陆炳名列紫阁。

    文官对于锦衣卫,那是本能地反感。

    面对这么多臣子的反对,朱由检却老神在在,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看得出来,黄立极、杨景辰等人,都会支持自己。所以他底气十足地道:

    “功高莫过于救驾,陆炳救驾有功,而且也不曾谋反叛逆。”

    “如此功臣,怎么不能名列紫阁?”

    “众卿既有异议,那就投票表决吧!”

    让反对的人举手,鸿胪寺卿计票。

    群臣因为刚才对定策之勋的争论,心情还未平复。如今又要当着皇帝的面投票,很多心思不坚定的人,没有敢举手反对。

    就连袁可立,在思虑再三之后,也同样没有举手。反而还说了句公道话,影响到很多文臣:

    “朝廷不可缺少锦衣卫,让锦衣卫以陆炳为榜样,总好过让他们膜拜纪纲等人。”

    “而且陆炳被赠爵,以功绩来看,确实能名列紫阁功臣。”

    作为兵部尚书,锦衣卫以前在名义上他下属。即使被皇帝划入内廷、组建由刑部督导的卫尉寺后,兵部对锦衣卫仍旧有很大影响力。

    因为锦衣卫的官员,主要就出自世官,这些都是被兵部管辖的人。而且卫尉寺卿和少卿,也是由吏部、兵部和三法司一起推选。

    所以在锦衣卫的事情上,袁可立有很大发言权。

    再加上他之前协理三法司、负责城区三署组建,在卫尉署被皇帝亲自指导组建的过程中,他更深切地认识到,锦衣卫权力很大,城市管理和朝廷执法,都不能缺少锦衣卫。

    如此一来,对锦衣卫的规范,自然至关重要。袁可立认为让锦衣卫以陆炳为榜样,总好过膜拜其他人。

    他的这个态度,影响到了不少人。其他对锦衣卫有恶感的,反对的心思也不再那么坚决。

    最终,在皇帝的注视下,只有很少的臣子举手反对,陆炳被顺利列为紫阁功臣。

    朱由检对此结果,满意地点了点头,对袁可立也很是赞许。决定过一段时间为陕西武道大会叙功,给袁可立的儿子袁枢加官。

    然后,他继续追赠陆炳为忠诚伯,后裔世袭指挥使。拟封湖广德安府城隍,以后世代祭祀。

    他要用这种态度,明确锦衣卫最重要的是忠诚,褒扬效忠自己的近臣。

    若非把宦官列入紫阁,文臣一定不接受,他还有可能把郑和等人,同样列在里面。

    甚至他心里面已经谋画着,在宫中选择一座阁楼,把郑和、刘永诚、陈矩等人的画像挂上,让宦官效仿他们——

    免得宫里的宦官在名声上没追求,做事肆无忌惮,甚至只知捞钱。

    转着这些念头,朱由检又让袁可立推荐世宗朝功勋卓著的武将。袁可立道:

    “戚继光、俞大猷有平倭功,之前已被赠爵。”

    “而且戚继光因为兼有边功,被追赠为平海侯。”

    “当时另一位边功卓著者,当数马芳。”

    “马芳为北寇所掠,被俺答汗赏识,却又潜逃回国,是为忠义之人。”

    “其后由士卒成为将帅,多次捣巢立功,俺答就抚之事,也多赖他的威名。”

    “其子孙多有死于国事者,可谓世代忠烈。”

    “臣以为马芳之功,足以名列紫阁!”

    这个人选,让很多文臣点头,没有陆炳那么大的争议。

    毕竟马芳的功劳是实实在在的,甚至在一些更注重边功的臣子看来,他的功劳比俞大猷还要大——

    俞大猷都能被追赠伯爵,马芳也应该追赠爵位。

    朱由检之前对嘉靖朝的武将,了解最多的是后世名气很大的俞龙戚虎二人。后来了解马芳后,也认为这样功勋卓著的武将确实应该赠爵。

    所以他在马芳成为紫阁功臣的提议被通过后,当即就下令道:

    “马芳功勋卓著、赤血丹心,确实应该封赠。”

    “追赠马芳为破虏伯,后裔世袭指挥使。”

    “拟封大同城隍,庇佑边关将士。”

    然后把戚继光、俞大猷,同样列为紫阁功臣。

    两人先前已经被追赠爵位,这次名列紫阁,是群臣意料中事。

    朱由检给两人的赠爵不变,拟封戚继光为登州府城隍、俞大猷泉州府城隍。和之前的城隍一样,只要当地的城隍之神没有姓名、民众不会反对,他就会祷告太祖成祖二祖,正式册封城隍。

    在张孚敬、陆炳、马芳、戚继光、俞大猷相继被列入紫阁功臣后,嘉靖年间的紫阁功臣,已经达到五人。如果把嘉靖年间封爵的王守仁也算上去,那就足有六人。

    这个数目,已经远高于其他时期。虽然嘉靖皇帝在位的时间长,但是功臣数量也忒多了。如果嘉靖年间是盛世还好说,以嘉靖年间的状况,群臣很多人认为撑不起这么多功臣。

    一些臣子腹诽,当今皇帝嘴上说着要学太祖成祖二祖,其实更多地在学嘉靖皇帝。各种权术手段,都像嘉靖皇帝。

    幸好当今皇帝比较宽厚,封赏也算大方,不像嘉靖皇帝那么敏感多忌、刻薄自私。

    不过他们想到嘉靖皇帝曾经杀曾铣、杀夏言,再想到当今皇帝也注重功利、刑名。更加觉得要吸收前车之鉴,不能让皇帝开杀戒——

    否则皇帝杀顺手了,以后所有犯错的臣子,都有可能被杀。

    更有人看过《致君尧舜疏》的全篇,对刘宗周更加佩服起来。认为刘宗周的眼光确实高人一筹,早就看清了当今皇帝。

    皇帝听他的劝,用重制礼乐行尧舜之道,也确实是一位明君。

    群臣念头转动,通过当今皇帝选择的紫阁功臣名单,对皇帝的秉性看得更加清楚。

    同时对一些臣子提出的杨一清、胡宗宪、徐阶等人,果断予以否决。

    一是因为这些人或者功业不彰、或者德行有亏,没有达到紫阁功臣的标准。

    二是不想让嘉靖年间的紫阁功臣太多,让当今皇帝看着他们的事迹,以后更推崇嘉靖皇帝。

    就在嘉靖年间的名臣被一一否决,即将要进入隆庆时期时,终于有人提出一个嘉靖年间成名、还差点被杀的人——

    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