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339章 海瑞和张居正

第339章 海瑞和张居正

    海瑞这个名字,给朱由检出了一个难题。

    因为海瑞是靠劝谏皇帝成名的,朱由检如果把他列为紫阁功臣,岂非在鼓励臣子骂自己?

    而且以海瑞的功业来说,他最大的功绩是在担任应天巡抚时整修吴淞江等水利工程,以及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等事。

    这个功绩,作为紫阁贤臣是佼佼者,但是距离紫阁功臣,还有一些差距。

    若非海瑞的名气太大,他可能根本不会被提起。

    朱由检犹豫的原因,也在于海瑞的名声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比于谦还有名。

    把这样的名臣列为紫阁功臣,能够让紫阁功臣更受认可。更容易宣传给百姓,进而让百姓了解其他人。

    像是宋朝的昭勋阁,如果把包拯列进去,它的名气一定会变得非常大,而不是少有人知——

    毕竟包拯可是以一己之力,把龙图阁变得妇孺皆知的人。

    海瑞在民间的名声不亚于包拯,他成为紫阁功臣之后,能够极大地提高紫阁功臣的知名度,让百姓知道紫阁功臣。

    所以朱由检面对这个名字,一时陷入犹豫。

    没有等着皇帝做决定,方才帮皇帝把陆炳列入紫阁功臣的袁可立道:

    “海瑞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治安疏》更是堪为奏疏典范。”

    “陆炳是锦衣卫榜样,被陛下列入紫阁。”

    “臣以为海瑞是三法司榜样,同样应该成为紫阁功臣。”

    推官出身、还曾被皇帝任命为协理三法司大臣,袁可立这番话语,影响到很多三法司官员。

    左都御史王永光、右都御史成基命、左副都御史李邦华、刑部尚书苏茂相、大理寺卿张九德等三法司大臣,纷纷出言附和。认为海瑞确实是三法司榜样,应该成为紫阁功臣。

    吏部添注右侍郎李若星,更是认为以海瑞的清廉,可以作为天下所有官员表率。

    佥都御史刘宗周,甚至拿海瑞和著名谏臣魏徵相比,认为他的《治安疏》等奏疏,不亚于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名篇。魏徵能名列凌烟阁功臣,海瑞当然能列入紫阁功臣。

    这番话打动了很多臣子,群臣纷纷附和,认为皇帝把海瑞列入紫阁功臣,是虚心纳谏的表现。

    想要用海瑞这个人物,否定嘉靖皇帝后期的作为。并且让当今皇帝引以为戒,不要学嘉靖皇帝的缺点——

    否则大明的臣子中,还会出现海瑞。

    这番隐隐的君臣角力,朱由检即使最初不明白,在看到群臣几乎全都赞同海瑞列入紫阁功臣后,也能看出来了。

    不过他对海瑞是否列入紫阁功臣,本就是无可无不可。既然群臣都赞同,他就把海瑞列进去。

    毕竟他即使贵为皇帝,若是在这件事上和群臣争起来,天下人议论的时候,也会非议自己——

    百姓可不会觉得海瑞不够资格成为紫阁功臣,他们只会认为皇帝小心眼,容不下这样的清官。

    所以,朱由检不但要把海瑞列进去,还要比群臣表现得更激进,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自己推崇海瑞:

    “海瑞不但是三法司楷模,还是巡抚楷模、知县楷模、教谕楷模、举人楷模。”

    “能以举人入仕,做出这番功绩者,天下能有几人?”

    历数海瑞的功绩,把他担任教谕时面对官员不拜,都说成了典型事迹。并且下达谕令,允许教师在学堂不跪拜官员。所有教师,面对官员长揖即可。用这一个态度,进一步收拢士心。

    然后他又让吏部官员,叙说海瑞担任知县和巡抚事迹,号召地方官员,以海瑞为榜样。

    至于三法司那边,就更要让他们推崇海瑞了。朱由检下令三法司悬挂海瑞的名言警句,并且让董其昌绘制海瑞的紫阁功臣画像,并且在画好后翻刻,印发三法司衙门。

    号召所有的三法司官员以海瑞为榜样,秉公执法、清廉做官。

    种种措施下来,群臣听得脸色都有些变了。因为海瑞晚年时给万历皇帝上疏,可以拿洪武年间的枉法八十贯论绞为例,建议用这个办法惩贪的——

    真按这个标准执行,在场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死罪。

    所以一些人已经有些怕了,甚至悄悄擦冷汗。

    朱由检看着这些人的模样,心中冷哼一声,决定尽快推行官员财产申报,遏制贪腐蔓延。

    然后以卫尉寺属于执法机构,命令该衙门同样悬挂海瑞画像。并且引用海瑞的《治安疏》,把省级以下的府州县卫尉署,以后改称治安署——

    用这个办法加强卫尉寺在民间的认可度,为以后卫尉寺机构在地方的全面铺开做准备。

    群臣听得有些麻了,朱由检还没停止,继续道:

    “海瑞以清廉闻名,追赠其为清廉伯,后裔世袭指挥佥事。”

    “拟封为苏松城隍,兼任苏州府和松江府两府城隍之神,并且允许其它地方祭拜。”

    把海瑞的城隍庙放在江南,镇压那一带的歪风邪气。甚至在苏州府和松江府之外,允许其它地方同样供奉海瑞。

    种种举措,都显示了对海瑞的推崇。以后谁也不能说,皇帝不推崇海瑞。甚至在传扬出去后,还能借海瑞的名气,增加民间对自己这个皇帝的认可度。

    群臣听得面面相觑,感觉皇帝给海瑞的封赠太高了,甚至高于商辂。对比海瑞的功绩,有些褒扬过甚。

    但是他们刚刚齐声推荐海瑞成为紫阁功臣,现在改口的话,有些说不过去。

    而且大多数人心中,怀着和皇帝一样的担心——

    那就是开口反对的话,民间会骂自己。

    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海瑞的封赠获得通过。群臣默契地把这件事情撇过去,商讨下一位紫阁功臣。

    这一位紫阁功臣很好选,因为皇帝早就明确说过,于谦、张居正、戚继光是紫阁功臣。

    在于谦和戚继光都已经入选的情况下,张居正这位隆庆、万历年间的大臣,被群臣推举为紫阁功臣。

    朱由检对张居正的褒扬是一贯的,认为他称得上救世之臣。他的种种措施,让开国二百多年显得陈腐的大明,在万历年间重新焕发生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这样一位首辅,即使有些缺点,朱由检也能容忍。所以他在张居正被推举为紫阁功臣后,下令道:

    “追赠张居正为江陵公,后裔世袭指挥使。”

    “拟封湖广省城隍,允许当地祭拜。”

    这是于谦之外,第二位追赠公爵、拟封省城隍的功臣。之前就连被追赠郡王的朱永,都只是永平府城隍。

    可以说这就是在明示,皇帝认为于谦和张居正的功劳不相上下,在紫阁功臣中能排在前两位。

    对于这个封赠,群臣大多觉得有些高了。尤其是一些人心中,对张居正还有非议——

    毕竟他留下的考成法,被皇帝启用后已经开始在折磨官吏。

    所以很多臣子出言,认为对张居正的封赠太高,追赠为江陵伯和荆州府城隍即可。

    甚至还有人拿张居正的“我非相,乃摄也”等言语,认为他窃弄太阿、专权乱政。

    对这样的臣子,皇帝不能褒扬过甚。

    面对这些言论,朱由检叹了口气,说道:

    “张居正纵然有些错处,但是就凭他没有篡位的心思,就值得朕封赠。”

    “千古以来,能用心辅佐幼主治世、而又没异心者,惟有周公、诸葛武侯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居正用心谋国,神宗一时被蒙蔽,误以为江陵公不忠,这是神宗的过失。”

    “朕要拨乱反正,必须重重封赠。”

    说着,他语重心长地向群臣道:

    “朕希望以后大明再出现幼主时,能够再出现江陵公。”

    “如此君臣相得、与国同戚,方是一段佳话。”

    “张居正的功劳和于谦一样,都是功在社稷!”

    这番话语,让很多臣子深受触动。谁又不想和皇帝君臣相得,留下一段佳话呢?

    张居正有再多不好,但他扶保幼主、而且勇担重任,那就是一位功臣。

    当今皇帝想通过重重封赠,挽回之前神宗皇帝苛待张居正的影响,他们实在是不好反对。

    甚至有些人的心里,还有着同样扶保幼主、名列紫阁的希冀——

    毕竟大明的皇帝普遍不长命,在场的臣子别看年纪大,很多人却觉得还能见到新皇帝。

    如果新皇帝是幼主,那么他们就有了成为新的张居正、名列紫阁的机会。

    所以,在朱由检的坚持下,张居正的封赠获得通过。

    不过他对张居正不是没有意见,所以又告诫群臣道:

    “张居正的扶保幼主值得诸位学习,但他后来的恋权,诸位也同样要引以为戒。”

    “文王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而后周公还政,谨守臣子之礼。”

    “张居正一味严苛教导神宗,不但没在神宗十二岁时开始还政、也没有在神宗十五岁时彻底功成身退。这是他的过失,也是神宗愤懑之下被挑拨、误认为他不忠的原因。”

    “朕给张居正赠的江陵公是郡公,原因也在于此。”

    “若其善始善终,朕岂吝啬国公甚至郡王?”

    认为以张居正的功绩,如果善始善终的话,足以追赠郡王。

    群臣听得直擦汗,心中庆幸皇帝没有给张居正追赠江陵王。但是想到皇帝的评价,更加认识到了扶保幼主的难度——

    如果不能处理好和幼主的关系,即使立下张居正那样的功绩,也可能遗祸家族。

    甚至他们觉得,皇帝是在警告未来辅佐幼主的臣子,在幼主能处理朝政后,最好主动身退。否则张家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负责重制礼乐的刘宗周,因此受到启发,向皇帝道:

    “陛下所言,诚是用心良苦。”

    “臣以为当定下礼制,天子十二加冠,开始处理政事。”

    “待其十五岁时,原本秉政的大臣必须身退。”

    打算用这个礼制,规范幼年天子和掌权大臣的关系。

    朱由检闻言点头,对此颇为赞许。

    他自己虽然用不到这个制度,但是如果大明能渡过危机、继续延续下去,以后确实有可能出幼主、再出现实际摄政的大臣。有明确的制度制约,总会更好一些。

    当然,这些还都是初步讨论。以后如何规定,还会更加细致。

    在张居正的封赠被定下后,群臣本以为接下来就是东李西麻等武将,没想到皇帝又提出了一个让他们意外的名字,还是从没有在朝堂任职的人:

    “端清世子朱载堉,他计算的十二平均律,在指导大明重制礼乐。”

    “之前献上的历法等图书,也多有可取之处。”

    “钦天监已经向朕提议,以其《万年历》为本,修订大明历法。”

    “这样功勋卓著、德行也非常出众的人,朕以为应该列入紫阁功臣。”

    群臣听得完全懵了,万万没想到皇帝提出一个和朝政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按照皇帝的说法,端清世子朱载堉,可是完全以学问和德行被列为紫阁功臣。

    这让很多臣子不满,认为皇帝纯粹是为了褒扬宗室,所以提出了这个人。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唐藩和楚藩的案子,朱由检前段时间,感觉脸面无光、宗室也被非议。

    为了让宗室有个榜样,以后给自己少惹出来事情,他决定把朱载堉纳入紫阁功臣,好好宣传一下——

    要让世人知道,宗室不全是废物,有做出贡献和品德出众的功臣。

    不过这个提议,遭到很多臣子反对。就连同样在历法、数学上有造诣的徐光启,也不认为单凭这些,朱载堉就能名列紫阁功臣。

    面对他们的反对,朱由检迂回了一下,问群臣道:

    “众卿以为,当今朝廷的臣子,未来谁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

    这个话题有点大,而且牵扯到朝堂上的大臣。很多人不敢乱说,以免得罪他人。

    还是袁可立的资格老、胆子大,不顾其他人的目光,说道:

    “川贵总督朱燮元,若能彻底平定西南,当能像王骥一样,成为紫阁功臣。”

    “辽东督师孙承宗,若能平定建虏,当为紫阁功臣。”

    “佥都御史刘宗周,若能成功重制礼乐,当为紫阁功臣。”

    这是他认为的,最有可能成为紫阁功臣的人。

    群臣听得纷纷点头,认为当前最有希望的,确实是这三个人。

    其中朱燮元的希望最大,因为以朱燮元的能力,大概率平定西南。若非之前遇到丁忧耽搁,说不定奢安之乱早就被他平定了。对比王骥的功劳,他能被列入紫阁功臣。

    孙承宗只能说是有希望,但是机会不太大。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建虏是一个大敌,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以孙承宗的年纪,可能只是奠基者。未来能否成为紫阁功臣,还要看他在担任辽东督师期间立下多少功绩。

    至于刘宗周,他若真完成重制礼乐,并且成功推行,就是圣贤也能当得,更别说紫阁功臣席位——

    但是他同样也最危险,因为如果重制礼乐失败,他可能身死族灭、名声也会尽毁。

    这三个人,就是当前大明最有希望名列紫阁功臣的人。其他人不说没有机会,却都小于他们。

    就连主持林丹汗封贡的孔贞运、在平定白莲教和收复辽南时立功的袁可立、辅佐皇帝登极的黄立极……群臣也只认为他们预定了紫阁贤臣席位,却离紫阁功臣很远,甚至可以说没有看到机会。

    武将中的满桂等将领,距离成为紫阁功臣,也差了平乱或灭国的功绩。

    这样讨论下来,群臣有些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因为重制礼乐虽然是刘宗周主持,但是刘宗周精通的是礼,乐律理论来自朱载堉。

    如果重制礼乐成功,朱载堉的功绩虽然不能说和刘宗周相比,但是却有资格成为紫阁功臣。

    皇帝以这个理由把他列入紫阁功臣,确实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