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一百一十章 给老陕一点油泼辣子震撼

第一百一十章 给老陕一点油泼辣子震撼

    在汉中府的大生产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身在福建的杨算和章才茂回信汉中。

    不论是战略发展还是战术安排上,李弘暂时和福建都没什么交集,甚至有想过要不要劝杨算回来。

    但是杨算坚持要留在福建,理由是他和郑芝龙已经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若是此刻离开,日后再回来恐怕很难搭上这条线。

    但是杨算还是给李弘带来了两样惊喜。

    辣椒和红薯。

    辣椒其实在万历年间就已经从广东传入中国,此时叫做番椒,并不用来吃,而是用作观赏植物。

    而且江南文人观赏这玩意的理由很是奇葩,一般用作性隐喻。

    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如此描述辣椒花:“辣椒花,把阴热窄”。

    最早吃辣椒的反倒是贵州人,而且时间要到康熙时期,作为盐巴的替代品来使用。

    比如康熙六十年的《思州府志》里写:“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明确,万历二十一年。

    当时有一名福建海商陈振龙,在吕宋岛上看到西班牙人种的漫山遍野的红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不仅粮食短缺,还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水旱风灾,于是就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

    于是他把红薯藤抹上泥,偷摸缠在船上的纤绳上带回了福建。

    而恰巧在陈振龙引种红薯成功之时,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于是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红薯。

    由此红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

    像浙江、江苏这些地方是鱼米之乡,根本不缺粮食,所以红薯在推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才没有及时传到北方。

    不论是辣椒还是红薯,都是山民非常需要的农作物。

    山民缺盐缺主梁,而辣椒和红薯正好是都是可以长在山上的作物。

    汉中平原虽然都是良田,但实际上整个汉中府大部分都是山区,即便是分了田,许多农民也很少能填饱肚子。

    之前引种了土豆和玉米,现在又有了玉米,主食倒是不缺。

    但是山民们急需可以下饭的菜肴。

    杨算送回来的辣椒种子李弘都安排人种下,然后把剩下的辣椒植株全部晒干,做成干辣椒,准备做点辣菜给明末的老陕们开开眼。

    “呀,师长怎么到厨房来了,快出去快出去,这里不是你这种大人物来的地方。”

    正在总兵府厨房切菜的女佣们见到李弘,纷纷停下手头的工作,要把李弘送出厨房。

    “欸,我今天是来做饭的!”李弘赶紧举起手里的网兜,兜里是一根根鲜艳的红辣椒。

    一名女佣好奇问道:“这是什么稀罕物事?”

    “这个叫辣椒,也叫番椒,拿去,舂碎。”李弘把网兜递给女佣们。

    李弘已经初步试过,这些辣椒显然选育的方向不太对,长得确实挺好看,辣味也很强烈,但是缺乏香味。

    于是他又亲自从厨房里鼓捣了些香料,然后开始烧菜油。

    女佣们站成一排,好奇地围观李弘忙活。

    只见师长大人把舂好的辣椒碎和各种香料混合在一起,然后用菜油小心地泼到混合香料上,做成一碗油泼辣子。

    李弘用筷子沾了一点尝味道。

    “嗯……比想象的差了点,但是还可以。”

    然后他看了一眼厨房里已经切配好的备菜,对女佣们说道:“今天的工作餐就做臊子面吃吧,把这碗油泼辣子加到臊子里面去。”

    女佣们互相看看,也不确定这碗油泼辣子好不好吃,但毕竟是师长的要求,也不好拒绝。

    午间。

    “嚯,今天的工作餐就一碗面啊!”一名秘书抱怨道。

    “嗨,没看见有肉吗?这不比下乡的时候吃得好?”

    “诶,今天的面怎么这么红?”

    一旁的女佣说道:“这是师长亲自教我们做的菜式,那红红的是番椒做的油泼辣子。”

    众人一听这话,纷纷低头吃面。

    但是很快就有人被辣到。

    “嘶哈……今天这臊子面好吃是好吃,可是怎么这么痛嘴!”一名吃不得辣的秘书被辣得直冒泪花。

    但也有好这口的,直接朝女佣问道:“这辣子还有没有多的,我想带回去夹馍吃!”

    “你这鸟人,这么辣口的东西居然想着用来夹馍,舌头不要啦?!”

    “这话说得,你不能吃还不让别人吃了?”

    整个总兵府里都洋溢着快活的空气。

    相比于总兵府的快活和西线刘不讷的不动如山,严正在东线叫苦不迭。

    并不是东线战场有多么难打,而是南江县打下来之后,因为总兵杨愈茂被俘,所以周围一片都没人管,乱成一锅粥。

    等到严正稳定局势之后发现,巴州、通江乃至夔州府的达州、东乡都被贼寇肆虐得厉害,当地百姓纷纷躲入山中,良田抛荒成为草地,各乡村都凋敝得不成样子。

    程小楼亲自带领宣传司的干事到各县去安抚流民分田耕种,有时候还得从人口过剩的州县招募移民。

    东路方向,今年生产的粮食能不能自给都是个问题。

    所以李弘干脆下令让严正停止进攻。

    东路军的目的地都不是重要城市,不具备太大的军事价值,进攻此处主要是为了掠夺人口。

    如今东边打下来反倒还要搭钱搭人进去,不值当。

    先把保宁府拿下,足够了。

    就在东西两线都停止进攻的同时,四川巡抚张论终于调兵完毕,总共三万人。

    他也是穷得没办法。

    朝廷的饷银大多发到边镇和辽东去了,再有就是因为山东的乱子,所以山东也分了一些。

    再加上洪承畴总督三边剿匪,花钱也十分厉害,所以能分给四川钱粮的实在少得可怜。

    这种这种情况下能集结到三万大军,张论已经非常难得了。

    这三万人中,西边在绵州驻军万人防止绵竹失守。

    梓潼已经没了,若是再丢绵竹,成都将无限可守。

    如今的情况,丢城失地都是小事,日后还有机会能收回来。

    但若是身处成都的蜀王出了什么岔子,崇祯怕是能剥了他张巡抚的皮!

    历史上,受宠如杨嗣昌,在听到襄王被张献忠烧死之后,也是忧惧交加一命呜呼。

    东边也派遣近万人守住营山县,把顺庆府的东大门牢牢顶住,防止汉中兵的东路军继续南下。

    也防止保宁府东边的两个州县的难民涌过来。

    最后一万多人紧急驰援阆中,就算刘不讷停兵在梓潼他也要赶紧消灭围住苍溪县城的杜家兄弟。

    万一苍溪县失守,阆中就彻底暴露在汉中兵的兵锋之下。

    张论已经做好了大战一场的准备。

    但是不管是西线的刘不讷还是东线的严正,都不动了,好端端一个巡抚只能和杜文杜武这种起义军斗法。

    他把之前在奢安之乱中成长起来的弓箭手集中在一起,准备一举消灭杜家兄弟。

    相较于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上战场的火铳兵,弓箭手的培养往往在三年以上,而且这些兵都是那种远距离射箭歼灭敌人,近距离就换短兵器白刃战的牛人。

    而且一个精锐弓箭手射出的箭矢,不管是精度还是杀伤力,都比此时的火铳要强得多。

    只不过好的弓箭部队培养成本太高,在火器时代投入产出有些跟不上趟。

    但是制弓的成本和技术壁垒比火铳要低。

    毕竟火药是大明严格管控的,而弓矢只要想造、能造,就可以规模投产。

    再者说,强弓手对付未着甲的农民军,那也是如同割草般的存在。

    汉中,总兵府。

    “师长,东西两路都已经停止扩张了,就在当地募兵并恢复生产。”一名秘书向李弘汇报。

    此次出征东西两路虽然搅得保宁府不得安宁,但实际上总兵力也不到一万。

    张论调集的都是经年老卒,不同于此前遭遇的那些乡勇,还是十分能打的。

    所以李弘特批刘不讷和严正可以在当地募兵,并且汉中本部也陆陆续续招募了一批新兵,加上在保宁府的兵,总数能有两万人。

    如今汉中各州县参军的积极性很高。

    因为在汉中,大体上已经实现了军民一家亲。

    部队拉练走到哪里,当地的老乡都会主动安排衣食住行,偶有伤病也争着帮忙处理。

    这份情很难报答,兵士们就会主动帮忙将大娘家的水缸挑满,将大叔家的柴禾全部劈好码放整齐再走。

    对百姓好,也是军队战斗力外溢的表现之一。

    要么,这支军队的后勤保障已经好得不需要拿百姓的东西了,如戚家军。

    要么,这支军队的纪律已经好得可以在后勤不足的情况下也不欺凌百姓,如岳家军。

    群众的心似明镜,哪支军队对他们好,哪支军队对他们坏心里门清。

    就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这种类似的现象也不是没发生过。

    崇祯末年,在河南千里无鸡鸣的大背景下,闯军进村之后百姓还是会匀出粮食来给他们吃。

    但如果路过的是官军,那对不起,咱们这村子一个人都没有。

    “去吧李科长叫来,我有事情和她交待。”

    “是。”秘书领命之后退下。

    很快,李绯云来到李弘面前。

    “女校的事情怎么样了?”李弘关切地问道。

    “不太顺利。”李绯云叹息。

    在乡下,不管是百姓还是战士们,其实对妇孺科的女同志都十分尊重,但一说要送女子出门上学,就都开始打马虎眼。

    在县城里,愿意送女子走出闺阁的也还是少数。

    但是女校的女先生们工作热情一直很高,有的州县女校总共也就十几名学生,他们也还是教得热火朝天。

    但是在李绯云看来,这远远不够。

    “慢慢来吧,不着急。”李弘安慰道。

    他不可能为了让送女子出门上学下发强制命令,不然引起的反弹可能比抄地主家还大。

    李绯云整理好情绪,问道:“叫我来不会就是为了安慰两句吧?”

    “当然不是”李弘笑道,“妇孺科要准备一下,得去保宁府和潼川府那边的乡下演出。”

    李绯云惊讶道:“潼川府?刘掌院已经打到那里去了?”

    “还没有,但是那边已经自发组织起了农会,听说分田工作做得十分粗糙,宣传工作也做得很差。如今程司长在保宁府东边,直接调到潼川方向还要经过官府的地盘,我想着不如妇孺科直接去好了。”

    “当然了”李弘补充道,“我会专门派人保护你们。”

    刘不讷虽然没有继续南下,但充分在梓潼当地发挥宣传机器的作用,组建农会、分田并宣传政策。

    在保宁府,为了广泛获得支持,农会不仅吸纳佃户,还会争取小地主和自耕农。

    分田之后,对于仍然愿意佃耕他人土地的耕有余力者,农会会将他们团结起来,和佃出者谈判商量一个合理的佃租。对在分田中没有获得太多利益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废除苛捐杂税之后也对农会没有太大意见。

    时间一长,毗邻梓潼的其他几个州县乡下也有样学样,纷纷搞起了农会组织。

    但是这种野生的农会组织并没有那么强力的组织度,而且会因为手段过于粗劣而遭到小地主和自耕农的抵制。

    所以李弘才决定派人过去加强宣传工作。

    等到当地的农会组织趋于成熟,刘不讷再南下夺城将会轻而易举。

    当然,现在这些野生农会还不敢做得太激烈,行事都保持在官府和士绅们相对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至于说为什么大地主们不团结起来抵抗农会的发展,因为刘不讷专门分了八百人出来给这些野生农会做后盾。

    八百人毕竟还是应付不来数个州县,所以这些野生农会组织只能团结佃户要求减租减息,大规模分田他们是不敢的。

    但是只要大同军往南开拔,这些尝到甜头的佃户、家奴以及稍有远见的小地主和自耕农就不会再愿意帮着官府打仗。

    到时候张论要想在潼川征兵征粮,恐怕不会有任何收获,而蜀王这个吝啬鬼根本不会给他半个铜子。

    相比起来,驻扎在保宁府的大同军有对地主的抄没收入和预期的田赋收入,打持久战谁先撑不下去还两说。

    另外,从汉中来的官吏队伍也大规模进入局势已经稳定的保宁府各州县。

    原来的佐官、秘书可以升为知县,原来的干吏可以升为佐官,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涨。

    而苍溪县的杜家兄弟就惨得多。

    土地的产出也不是一下就有的,起事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管。

    围城不克之后,杜家兄弟手底下的兵丁和农民因为吃不上饭只能去别的地方抢地主的粮食吃。

    相比起大同兵,这支部队的军纪可谓败坏,甚至比之官兵都有所不如。

    没办法,只破坏,不建设,就是这副德行。

    很快,张论支援阆中的川兵就北上和杜家兄弟干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