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一百零五章 来去都是钱的问题

第一百零五章 来去都是钱的问题

    洋县城外的智果寺有一座藏经楼,原藏有万历老妈慈圣宣明肃皇太后所赐佛经三千余卷,共计四千一百七十八册。

    李弘严厉打击非法出家人之后,这些经卷和僧人们一起被迁移到了城内的开明寺,藏经楼被改造成了公共图书馆,现在里面收藏了许多旧有的杂书和士绅们捐赠的各类藏书。

    花了几天功夫,李弘派人在里面找到了《本草纲目》的江西夏良心刻本。

    其实《本草纲目》里的各种方子李时珍也是只录不验,什么乱七八糟的土方都往里边写,比如“小儿客忤,因见生人所致:取来人囟上发十茎、断儿衣带少许,合烧研末,和乳饮儿,即愈”,简直就是玄学;“人尿床:以热饭一盏,倾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病者知”,这种方子也亏他想得出来。

    所以此书在药学分类上的意义大于它的临床实践意义。

    李弘分批召集各州县有名的郎中,以《本草纲目》教导他们药学分类的意义,强调临床试验的重要性,然后分别让他们去临床验药,视情况删改。

    当然,纯玄学疗法和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瞎扯淡的方子直接删掉,都没必要花时间去验证。

    现在给这些郎中灌输什么免疫系统、细菌感染之类的概念完全没有意义,不如直接在临床上去废医验药,然后在这过程中总结有效经验。

    此时的地方郎中,治病靠的完全不是临床经验,而是检索医书记录,还特么多是汉唐的古医书。

    这些医书的许多成果把人体的自身免疫结果归咎给莫名其妙的治疗手段,也就造成了这些记载本身就是错误的,却因为书中内容部分正确一直沿用千百年的现象。

    民间于是常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评价。

    这里的“中医”意思是中等水平的医疗,大意是如果得病硬撑,就相当于请了一位中等水平的大夫治病。

    这句话最早见于汉书,却一直流传到了明清乃至近代,可见中国古代老百姓对医生的期待值有多高。

    而且即便是名医,有时候临床的治疗作用也不一定比得上安慰剂。

    五代王仁裕的笔记《玉堂闲话》里记载了这么一段小故事。

    说唐代末年,在长安西市有一家卖饮料的,用的是平常的几味中药熬制,也不捉脉问疾,也不开处方,反正不管你啥病,来买一碗我的饮料去喝就行,结果居然很多人的病就因此好了,渐渐地名声就传开了。

    当时大太监田令孜有了病,全国各地各种名医全部请遍了,治不好。

    就有人跟他说,干嘛不试一下西市的神奇饮料呢?于是田令孜就派一个小太监去买。小太监拿到饮料后骑马往回走,结果半路上摔一跤,饮料都撒了。

    怎么办?就从旁边一家染坊打了一瓶染池的水回去交差。田令孜一喝,病马上就好了。

    田令孜作为一个把持朝政、侵凌皇帝的大权宦,当时全天下的名医疗效都比不上一瓶染坊的水。

    很多日常的小病,即便到了现代也是人体通过自身的免疫功能自愈,药物起到的只是消除或者减轻免疫反应带来的不适感,很少能真正能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

    最后能留下来真正有效的方子,恐怕也没多少。

    所以李弘把医者集中起来搞这么大动静,不是要搞出一套新的医书,而是要把乡土医学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的医疗体系。

    不指望能在崇祯年间达到近代甚至现代的医学水平,但是只要发展观念变更过来,日后的医学就能有长足发展。

    而不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还试图去翻古书。(注)

    不过李弘在考虑要不要建几所军医院,先把模范树立起来,以后建立完整的医院系统也好有参照。

    因为在外科领域,汉中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军医,专治日常训练的跌打伤和战场拼杀造成的的刀剑伤,而且治疗手段相当粗犷。

    尤其是在战场上,保命是第一要务,在李弘传授的现代战场急救术之外,剜肉、截肢都能成为这群军医的常用治疗手段。

    在李弘的要求下,这些军医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初步提纯的酒精给创面消毒,而且在随身携带的小药箱里常备干净的棉纱,能紧急制备大蒜素的蒜头也成了战略物资。所以在军队里治疗期间和之后的感染率大大降低,因为一些小伤而直接截肢的现象大量减少。

    等安排好乡野郎中,李弘把留守的军医也召集起来开会,询问他们的看法。

    “我觉得可行,到时候不仅军人和军属能去军医院看病,百姓们平时有什么疾病也能有个好去处,不用再依赖那些烂糟郎中。”

    “不行吧,不管是师长教的那些急救术还是咱们总结出来的救护手段,那都不是应对日常小病的,至于大病,咱们也没法子啊……”

    “我觉得不是治不治得了病的问题,而是咱们没那么多人手,现在本来就人手紧张,再抽人出来在军医院里坐班,恐怕忙不过来。”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赞成的还是相对较多。

    新设立一个机构,就有更多的人事空缺,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李弘说道:“人手不够可以教,你们各自挑选学徒,平日在救治过程中就带着学徒现场授课,以后在同等条件下,谁能先带出好徒弟,谁就能先晋升。”

    众军医们的劲头一下子就被拉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设立军医院。

    学徒可太好找了,军队里有不少现成的护士。

    那些因为没有读碟而被勒令还俗的僧道们,其中一部分有基本的医疗知识,李弘便把他们安排做了随军护士。

    甚至还有几名尼姑。

    不过李弘不敢让她们随军上战场,只是让她们在留守兵团里做事。

    毕竟不管是行军还是交战,对女性的生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军队里,哪怕是护士,做的大多数也是体力活!

    但也还是有一名军医举手发问:“可是,这项决策会不会太花钱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以异样的眼光看向那名发言人。

    要是日后军医院的建设真被预算拦住了,这些同僚们估计会生撕了他。

    李弘微笑道:“放心,花钱的事让吴司财去操心。”

    说到最后,还是钱的问题。

    翌日,李弘将吴志满叫来总兵府。

    今年的农税收得多,而且商税也全面开征,财务司其实是不缺钱的,但吴志满还是一脸疲惫的模样。

    李弘看他的样子问道:“几天不见,怎么更加憔悴了?”

    吴志满打了个哈欠,答道:“库里存银存粮虽多,但是师长您花钱太厉害了,每一文钱我都得精打细算,这段时间因为要核算军功犒赏和后勤拨款,已经连着四天只睡两个时辰了。”

    李弘安慰道:“司财辛苦,如今存银可够用?”

    “不做别的什么事就还够用。”吴志满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我想在各县都筹办一所军医院……”李弘将自己的大致想法说给吴志满听,但是吴志满并未向往常一样表示反对。

    李弘对他的反常有些疑惑,心说是不是这些天太忙累傻了,关切道:“如果太累的话,我放你两天假。”

    “不必了,我要是休假去那帮臭小子还不知道给我捅什么篓子出来”吴志满哈欠连天,眼睛都有些迷瞪,“办医院是好事,这没什么好反对的,钱粮我还能再挤点出来。但是西乡那边的账册似乎有点问题,秋账资产、负债和权益对不上,一会儿我还得去再核算一下。”

    李弘此前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编辑成册让财务司众人学习,并且向吴志满传授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八字真言,如今财务司已经在全面推行借贷记账法,只不过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但是这已经比大明如今采用的四柱记账法要更加先进,虽然还没发展出完善的审计制度,缺能增加做假账的成本,也更能发现问题。

    李弘拍拍他的肩膀:“先休息吧,就算账真的有问题,也不急于一时。”

    “不打紧,还撑得住。”吴志满给李弘回以微笑。

    李弘故作严肃道:“你要是把身体累垮了,我上哪儿找人顶你的缺?”

    吴志满想了想也是,便说道:“那我休息一天,不过师长我还是建议您把账册封存。”

    “我知道了,先回去休息吧。”

    等吴志满告退,李弘立即派人将西乡县的全部秋季账册都搬到总兵府,让财务司的会计在总兵府就地核算,不允许出门半步。

    人员架构多了杂了,不可避免会有贪污腐败的现象。

    而且李弘手底下的官吏大多都是苦出身,面对以权谋私的诱惑定力更弱一些。

    并非是说贫寒子弟的品行就比高门大户要差,不然李弘也不会大规模任用这些苦出身。

    当权力和财富不对等的时候,权力自然会选择寻租,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只能通过制度规范和监督机制来事后纠正。

    由汉至唐,权力掌握在经学世家或者军事贵族手里,他们本身就掌握国家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甚至平民本身就是他们拥有的财富。

    这时候也有在权力底层的大商人,但是权力为了获取财富选择的不是寻租而是掠夺,想要钱了直接把商人手里的钱抢过来,腐败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而自五代的军阀把世家大族肉身消灭之后,宋代以后平民出身的士子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加之最高权力对商人政治地位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掌握权力的人不拥有财富,拥有财富的人不掌握权力的现象。

    正因为这种权力与财富的不对等,所以才会发生财富与权力的交换,也就是权力的腐败。

    李弘给手下官员的俸禄比大明要高,而且也给吏员开工资,官吏们出于对自身前途和安全的考虑,若是没有什么特别烧钱的爱好,不太会出现钱不够花所以要通过灰色手段增收的情形。

    蝇贪避免不了,但是宏观上来讲不太会影响到一个县的账册。

    大贪罚得重,若是真出现了这种情况,早就被刑名司抓了。

    现在整个西乡县的财政无法平账,只有一种可能,西乡县的吏治出了问题,这是窝案。

    ……

    账还没算明白,在吴志满销假之前,李弘收到了两份新的军报。

    刘不讷顺利拿下梓潼,巴州和通江的乱子也被严正带兵顺利平定,保宁府大半归入李弘麾下。

    四川盆地的一小块边角已经吃到嘴里,加上对保宁府当地地主的抄没收入,李弘总算不用再担心明年可能会有的旱情。

    其实就兵力来讲,刘不讷和严正完全可以继续夹击阆中,因为杨愈茂被俘虏,新的总兵官还没到任,此时阆中的守备相当空虚。

    但是后勤跟不上了,绝大部分的粮草都是从汉中出发运到前线,战线拉得太长对后勤的压力太大。

    新拿下的地盘不太适合当稳定的后方,甚至像巴州和通江这种

    李弘提笔写下批复,让刘不讷和严正不用太过担心汉中的形势,安心待在保宁府稳定当地局势。

    等过完这个冬天,新招募的一批士兵结束训练下连之后就可以继续进攻保宁府剩下的五个州县。

    过度扩张也不是什么好事,李弘估计此时崇祯已经在调集兵力准备围剿自己了,稳定比扩张更重要。

    而且要是西乡县那边的吏治真的出了什么问题,李弘也不放心把政务官都派出去。

    刚写完批复,一名秘书凑到李弘身旁耳语:“师长,杨老爷求见,说是有重要的事,要当面跟您谈,此刻人正在总兵府门外。”

    秘书们不太知道怎么称呼李弘的舅爷,干脆叫老爷。

    杨家此前就是搬到西乡县去安置落户,杨知孝已经和王际明一起去了四川,此时在遂宁,那秘书口中的杨老爷就只能是杨知忠。

    联想到西乡县可能出现的问题,李弘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眯了起来。

    注:现代没什么绝对的中西医之分,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分别。无论中西医,传统医学都能划进玄学的范畴。哪怕是要维护中国的传统医学,把现代等同于西医,然后将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立起来,那也完全是搞错了斗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