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九十二章 占领整个汉中

第九十二章 占领整个汉中

    李弘不准备真的去陕北剿匪,但样子还是要做一下的。

    所以他终于把赵胜放了回去,回不沾泥那里作内应,顺便看看能不能把汉中的这一套做法搬到陕北去。

    不过希望不大。

    好歹汉中有几处产粮的平原,又有汉水流过,只要水利建设得当便不用害怕小规模的旱灾,不用太过担心粮食收成问题。

    但是陕北那烂糟的情况,谁能说得清楚呢?

    历史上,大明的百姓可是有口猪食吃就能跟闯王走的。

    在农民军军营中待过的郑廉在《豫变纪略》中是这么写的:“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即便是快放烂了的粮食,质量多半还赶不上现代的猪饲料。李自成拿出去赈济灾民,河南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为了这口猪食去造反了。

    这堆猪食的来源是福王就藩时万历皇帝“发福藩米及巨室米数万石”。

    以福王朱常洵为首的洛阳达官贵人们,宁可把粮食放烂了,直到临死前都没拿出来赈济灾民,最终便宜了李闯王。

    至于陕北这边,民众虽然吃不上饭,但是地主老爷还是有存粮的呀!

    表面上,李弘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并且通过赵胜向不沾泥乃至全陕的起义军示好,两边都不得罪。

    但实际上,李弘没有停止扩张,反而是加速了原有的扩张进程。

    不是靠刀兵,而是靠农会。

    在实控势力的边缘乡村组建农会,以切香肠战术瓦解周边势力。

    名义上,李弘已经跟农会撇清了关系。

    这都是乡民们自发成立的组织,跟大明汉中总兵李弘没有一文钱关系。

    所以即便农会分田都分到县城边上了,其他不管是官府还是其他贼寇都拿他们毫无办法。

    毕竟大同社士卒在后边虎视眈眈呢。

    农会不仅吸纳佃户和小自耕农,也得团结小地主。

    因为小地主避税的手段往往没有那么多,他们身上的苛捐杂税负担相对大地主要重很多,所以小地主也可以是分田政策的发展对象。

    再者说了,跟被其他各路反贼烧杀抢掠导致家破人亡比起来,只分田地的农会显得是那么温柔可亲。

    而李弘减租减息的政策更称得上是仁善了。

    所以李弘的势力范围一直在扩大,实控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整个汉中府,再加一个利州卫,只不过还剩几个县镇没有派人治理。

    现在大同社完全不缺官吏,而且不管是政务官还是吏员都越培养越多。

    但是新占的地方主要是农村,大同社的政务官就主要以镇为单位发展,所以一个个都等着大规模武装扩张,好获得晋升机会。

    其实一直到民国时期,发展到部分大城市交通、工业都比农村发达许多时,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仍然是农村路线。

    全国大多数地区,城乡差距大得不是那么明显,甚至许多乡绅都更愿意在乡下建豪宅,平时没事根本不往县城里跑。

    在明末,这种现象就更为广泛了。

    由于封建王朝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信息传递障碍重重,所以每个县的地方官府没有能力管辖到全县的鸡毛蒜皮。

    而且比起隔壁日本,大明的税收算是很轻的。

    日本的北条氏康在税收方面搞四公六民被称为罕见的仁政,五公五民的正常税收农民就谢天谢地,六公四民是常态,狠一点的领主七公三民,狠到家的,搞八公二民。

    就这,日本百姓都舍不得造反

    对比起来,大明朝廷三十税一,简直是仁到家了,就算加上明末的三饷,其实也就是十税一左右,跟欧洲的什一税差不多。

    但实际情况是,两边的农民过的苦日子简直是一模一样的。

    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实际上相当于个封建国家,并非土地而是大量的权力被“分封”出去了。

    过去分割农民的劳动果实的时候,大明朝廷吃一成,农民自己吃两成,而这些分封到地方权力的乡绅土豪能能吃到七成。

    李弘在汉中建立的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组织,农民的劳动果实大同社吃两成,农民吃八成,已经被分田的乡绅们只能吃自家剩下土地里的八成。

    所以,哪怕李弘哪天财政紧张要提高赋税了,农民们也受得了,甚至生活过得比过去在大明朝廷治下更好。

    朱元璋没这种和农民共治天下的胆魄,大明建立之后,他在乡下推行乡饮酒礼,让有贤名的乡老帮忙教化百姓、处理县级行政区以下的各种纠纷。这个乞丐出身的皇帝,实际上是在和地主们共治天下。

    爱民?不存在的。

    朱家王爷真的就比蒙古铁骑好很多吗?

    各地乡贤为了村子的发展和治理,订立出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便是乡约。

    一开始,乡约这东西不仅朝廷,各个读书人也对其称赞有加。

    但是自明中期以后,朱元璋的乡饮酒礼已经名存实亡,豪绅说谁是乡贤谁就是乡贤,有时候一县知县都说不得要跟本地土豪打好关系才能开始执政。

    待到万历怠政之后,朝廷缺官不补造成了大明基层广泛的权力真空,乡绅势力便勾结本地胥吏篡夺了地方的实际统治权。

    而这群人没有法理,律法的真空地带便由乡约填充。

    乡贤通过乡约治理地方,大明朝廷通过律法和军队统治县级以上行政区,到底哪边才是大明的实际统治者还两说。

    因为李弘没有对新占领的农村地区进行名义上的统治,行政机构只设立到了镇一级别,许多事情还是当地农会自己决断,于是当地土豪便依靠乡约重新掌握地方统治权。

    这些豪绅哪怕田产被分下去,也在受教育水平和家财方面全方位碾压刚刚摆脱佃农身份的村民。

    在这方面,就拿宋濂来说,从《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的自述部分来看,他家里仿佛是很穷。

    可是他虽然买不起书,却还买得起那么多纸墨抄书,虽然大冬天冻得半死,却能享受“媵人持汤沃灌”。宋濂成天忙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却不做工不种地,衣食住行的费用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实际情况是,金华宋氏家族是唐代就搬迁至此的世家大族,宋濂他这个小家可能是穷的,但这个大家族可不穷。为了保证家族的政治地位,族里会出钱供养比较聪明的子弟脱产读书,参加科举,当了官之后就能成为家族的保护伞。

    相信这些读书人的鬼话还不如相信猪会上天。

    而真正的穷人,每天早上起来就得为一日两餐奔忙,想着如何不让自己的老婆孩子饿死。读书?读个锤子!

    这也是李弘的学校尤其是女校办不好的原因,在知识垄断这方面,普通人根本没能力和这群乡贤作斗争。

    大同社的高层会议上。

    卓翱问李弘:“师长,咱们出兵之前真的不处理一下这些士绅吗?”

    李弘摇头说道:“他们明面上没有犯错,咱们不能无理由抓人判刑,但眼下必须想个法子制止住这种势头!”

    程小楼建议道:“乡约可以推广,尤其是那些只是农会扩张过去了的地方,咱们的政务官不能完全在当地主持工作,许多情况下还是要依靠乡约治理地方。但是咱们必须颁布一个标准化的乡约出来,不能让各地自行搞一些违背咱们大同社思想的东西。”

    众人纷纷对这建议表示赞同。

    李弘点头说道:“这样,让已经拟定乡约的各村各镇把文本都交上来,秘书院领头,宣传司和政务司抽调人手组成专项小组负责查找删改,一个月内我要见到合适的规范乡约。”

    “规范乡约发布后,必须盖上总兵府的大印才能颁行,不然算作无效乡约,刑名司注意一点,看看哪些地方还在胡乱自行搞这些东西。”

    相关部门各自领命,热火朝天地搜集各地乡约去了。

    另一边,一连串的扯皮拉筋之后,新任郧阳巡抚练国事上任。

    此君是练子宁的后人。

    当初练子宁被永乐夷族时,由婢女从家中抱出一个幼童养于民间,最终还是发展壮大了。

    练国事上任之后,他也知道不能再跟李弘起冲突,不然郧阳这块三省交界的地方再没人管的话,陕西的流贼就全趁机跑湖广去了。

    另外,因为勤王军哗变逃跑不少士卒参加农民起义军,山西那边也跟着乱了起来。

    练国事生怕陕西的流贼继续顺着商洛山往湖广方向跑,急忙给李弘去了一封信求援。

    李弘收到信,估摸着赵胜也差不多回到不沾泥麾下了,便迅速派出严正率领正兵加上一个团的农兵去攻打洵阳、金州。

    自从上次蒋允仪兵败,此两处地盘便被一伙贼寇占领。

    也不知道这伙贼寇的组成到底是农民多还是逃兵多,反正领头的自称齐天王。

    这一县一州的地盘也是他趁着当初刘不讷带兵和蒋允仪决战的时候偷来的,而且若不是王平带着一个营扰乱了蒋允仪的大后方,齐天王还真不一定能这么轻易占据两地。

    齐天王不敢骚扰李弘,但是取消了当地的农会,将从地主家抄来的钱粮全部据为己有,多的发给亲信,聚兵三千余,入秋以后向东朝着郧县去抢钱抢粮。

    练国事也没钱没粮,但是他召集本地官吏和士绅出钱出人守城,士绅们捐钱粮的积极性很高。

    毕竟不是每个反贼都像受招抚前的李弘一样和善可亲,这些人抓到地主官吏之后是真的会不分青红皂白杀人的。

    齐天王率领三千人就那么把郧县干围着,缺粮了就在周边乡下抢一遭补充粮草,完全啃不动这块骨头。

    围了十几天,齐天王都想打道回府了,这日却听见一名哨探过来报告:“大王,像是官兵来了!”

    齐天王大惊问道:“是哪路将军的兵马?”

    哨探苦恼道:“不晓得,俺们不认字,看不懂来人旗子上写的什么。”

    齐天王在军中苦苦寻找一番,终于找到几个认字的,再派他们去打探。

    新派出去的探子回来之后说道:“看不大清楚,旗子上好像写的不是哪个将军的姓氏,而是写的天下大同。”

    齐天王嘿嘿笑道:“那不打紧,李总兵是假招安,他肯定也是过来打郧县的。”

    等严正离得进了,也在郧县城外扎下营帐来。

    不过严正这边的营长和齐天王那边的营帐根本就是两码事,一边军容严整、井然有序,一边东倒西歪、混乱不堪。

    齐天王派人去往严正营中示好。

    严正只把几个贸然闯进自己大营的探子当傻逼,问道:“你家大王麾下有多少人?”

    齐天王手下的小喽啰说道:“五千,不,八千人!”

    严正和手下人对视了一眼,心里已经明白了大致情况。

    “你可知我是谁的麾下?”严正对那几个喽啰厉声喝问。

    “自然是汉中李大王的麾下。”

    一名参谋说道:“回去告诉你家大王,我们是汉中总兵帐下官兵,金州洵阳两地已经被我们拿下,此番过来就是打你们来了!”

    几人一听说这么短的时间内自家老巢都丢了,当场就吓得尿了裤子,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

    帐中顿时响起快活的笑声。

    “滚吧!”

    很快,双方在城外汉水边列阵开战。

    但是似乎还没开打就已经分出胜负来。

    齐天王这边的兵力接近严正的两倍,可还没等列站完毕就已经开始人心浮动。

    反贼这边什么装备?

    锄头、耙子、扁担……

    大同军这边什么装备?

    竹竿铁枪头、雁翎刀。

    和火器。

    双方还没交上手,齐天王这边就已经彻底崩溃,不少反贼慌不择路之下直接跳到河里去逃命。

    严正在后方吐槽:“这仗打得,就不能让我试试正兵的实力吗?”

    等齐天王被打退,练国事从城门楼上放下一个竹筐,从竹筐里跳下两个人来军营问道:“敢问可是汉中李总兵的兵?”

    “正是。”

    来人拱手道:“多谢李总兵救援,练巡抚一定上奏朝廷为总兵大人表功。”

    严正笑道:“表功倒不必,金州和洵阳两县的贼寇我前几日已经扫除,总兵大人让我给练巡抚带句话,请他好好防住从商洛山方向来的贼寇,以后就不要来管汉中的事情了。”

    “啊?”来人愣住,不知道说什么好。

    通过严正的表述,他意识到一件事。

    崇祯三年十月,李弘正式占领汉中府全境及利州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