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九十一章 皇帝的操作真骚啊

第九十一章 皇帝的操作真骚啊

    李弘没有同意不沾泥的请求,也没放赵胜回去。

    赵胜就这么被软禁在了汉中府城里,不过给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士卒跟随的情况下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晚上回来报备就行。

    如果要出远门,提前报备,多派几个士卒跟着。

    李弘对敌对势力的读书人态度都是一样的,让他们去用眼看用耳听,让他们看看汉中府的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再好好想想其他地方的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因为夏田的几场及时雨,汉中今年秋收还算丰硕,春旱时遭灾的几个县也逐步缓了过来,此刻正是征秋粮的时节。

    “这土豆玉米也可以用来出售纳秋粮?”赵胜在一家粮行观摩农民将秋粮出售的情况。

    李弘治下也是执行一条鞭法的,而且每种粮食的征收价格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视当年的收成情况做调整。

    让赵胜震惊的不仅是汉中府的农民纳粮积极性很高,家家户户都用板车拖着粮食来粮行换钱交税。

    只要是地里产的,粮行什么玩意都收,这让赵胜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很多东西在市场上根本卖不上价。

    比如玉米,这玩意虽然能填肚子,但是吃多了容易得糙皮病,只有穷苦人家才会天天吃这玩意。

    所以玉米、土豆这类都属于贱粮。

    玉米卖得比麦子和稻米要便宜,如果一户农民光种玉米,拿玉米去换钱交田税,那要比种麦子用麦子换钱交田税的农民多卖上许多粮食才行。

    粮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玉米,但仅限于需要缴纳田税的农民如此做,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先低价在市场上收购玉米,再到粮行高价出售。

    随行的一名兵士笑道:“山里中不了多少粮食,大家都更愿意种玉米土豆,粮行要是不收,粮商就会趁机压价,让他们自行去市场卖粮食得亏死。”

    看守被软禁的读书人是对士兵来说是一项美差,既不用参加训练,还能跟着到处走走,这名兵士今天第一次做这差事,心情很好。

    赵胜问那兵士:“要是有人假扮要交税的农民来卖玉米、土豆该如何?”

    兵士答道:“政务司都普查过了,以前的地主家基本没有种贱粮的,愿意种这两样粮食的大多还是山民,他们每人分的地虽然相对多一些,但是山地能种出多少东西来?大量出售玉米土豆的肯定有问题,遇见了直接扭送刑名司不会错。”

    赵胜点点头,通过这几日的观察,他相信即便真有人大量出售自家贱粮被抓错了,也很容易自证清白。

    而且没人会傻到把自家大量低价农产品卖了然后去买少量的高价农产品。

    赵胜又问:“我听说大同社不征丁役?”

    “是啊,现在公家做活都是花钱招募工匠和民夫的。”兵士笑呵呵地回答。

    无偿的徭役废除了,现在汉中府包括宁羌州只要是要做什么工程都得花钱。

    所以人头税暂时还是要收的,不然没钱养那么多工匠和民夫。

    除了各村的水利。

    农会组织,劳动队领头,村民修渠挖堰的积极性相当之高,往往是自带干粮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但因为大同社的实控地盘没有那么多苛捐杂税,即便人头税还在,农民的负担相对其他地方也还是没有那么重。

    看了一会儿,赵胜便回住处去了。

    这几天他一直在府城及周边观察,已经被李弘深深地折服。

    他以前也是日子过得十分紧巴的读书人,对那些过苦日子的小民过的日子能够感同身受,同时心里也有几分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对大同社会多少也有许多渴望。

    来之前,他以为李弘仅仅是兵锋强盛,大同理想只是喊口号。

    却没想汉中地界真的有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潜力。

    他很想投诚。

    但是他的各路兄弟都还在陕北,跟不沾泥也是拜过把子的,现在心里的挣扎比之前的各路士子还要强烈。

    有时候,土匪豪强之间的江湖义气比读书人的忠君体国更有约束力。

    赵胜毕竟还是个读书人,身上的江湖气没有那么重,很顺滑地决定投靠李弘

    他来到总兵府,要求李弘把他分到基层去。

    很显然他已经提前了解过了,在李弘手下做事就是要从基层做起。

    前些日子,前宁羌知州周应泰放下心理包袱投诚之后不也被扔去做镇长了吗?

    李弘肯定了赵胜投诚的心,但是没有给他安排什么工作。

    “先歇息几日,你的工作日后再说。”

    赵胜看着李弘神秘兮兮的笑容,总觉得有种不好的预感。

    又过了几日,赵登带着汪梦锡回来了。

    “做好决定了?”

    汪梦锡说道:“嗯,我还是决定去京城试试,要是落榜了我再去成都应该也不算迟。”

    他这段时间在西安可是没少受罪。

    大把大把的人找他投献,文会上各路人带来的美女主动投怀送抱的更是不少。

    连只远远见过一面的秦王世子都主动向他单独发来文会的请帖。

    上次去秦王府,那还是世子爷高兴,只要是有秀才功名的都可以去参加。

    如今身份不同了,举人老爷原则上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足以让世子爷以礼相待。

    由于在西安实在被那些想要投献和攀附的人搞得受不了了,恰逢赵登又来了西安府,汪梦锡干脆用衣锦还乡的理由跟着赵登一起回汉中。

    反正现在汉中名义上是朝廷的,不用担心被怀疑通贼。

    只不过那些想要结交的士绅都觉得汪梦锡脑子有坑。

    大把的投献不要,要回汉中去平白被分田。

    汉中李总兵的恶名恶政在西安府的士绅们那里已经是如雷贯耳。

    李弘嘱咐道:“你此次去北京,若是考中了,便安心等待皇帝给你安排官做。若是考不中,便抓紧时间回来吧。”

    “那成都那边准备派谁去?”汪梦锡问道。

    他准备先去和要前往成都的士子熟络一下,这次中举已经很让他意外了,中进士他没十足的把握。

    说不得日后要和这位同僚共事的。

    李弘露出一抹微笑:“王知县和我二舅爷。”

    “嗯?”汪梦锡不解。

    若是派李弘的二舅爷杨知孝去成都,还算说得过去。

    可派王际明一起去算什么?

    李弘笑着说:“自从招安之后,皇帝又往汉中派了几个新知县,我都让他们在任上好好待着,实际的政务工作由咱们的人处理,但是王知县已经投诚,我便写信让熊总督上了一封奏疏给皇帝,建议把他调去四川,皇帝同意了。”

    “皇帝这么好说话吗?”汪梦锡有点不敢相信。

    “我答应了北上剿贼。”李弘说得很随意。

    汪梦锡皱眉提醒:“北边的事还是不要掺和了吧。”

    李弘说道:“汉中土匪还有呢,我出兵路上遇见土匪和土匪交战耽误了时日皇帝总没话说吧?”

    汪梦锡摇摇头,说道:“不然,去年勤王时许多总兵和巡抚因为士兵闹饷耽误了时日,皇帝不问缘由将他们全都罢官了。”

    “比如甘肃巡抚梅之焕,勤王军因为缺饷缺粮在安定哗变,梅之焕诱杀哗变领头人王进才之后迅速行军,一路从张掖走到走到北京,还是到晚了。皇帝把梅巡抚革职下狱,到现在都还没出来。”

    “现在师长您答应了北上剿匪,如果不去,恐怕朝廷的责难很快就会下来。”

    “嗯……”这倒是李弘没想到的。

    不是没想到朝廷会借此为由打击自己,而是没想到崇祯居然有如此之骚的操作。

    梅之焕下狱的消息他刚刚从汪梦锡口中得知,此前他已经知道甘肃兵在勤王路上哗变的事。

    《明史》在梅之焕传记里是这么记载的:“悍卒王进才杀参将孙怀忠等以叛,走兰州。之焕遂西定其变,复整军东”。

    可根据梅之焕本人的《定乱疏》里记载,当时梅之焕安排了数拨勤王军向北京出发,每拨勤王军之间相隔两日路程。

    而且,兵变时梅之焕本人就在兰州,兰州到安定的路程足有一百公里,所以《明史》在这里记载得有点问题。

    《明史》的错误先不说。

    甘肃勤王兵必须日行一百里,才能赶上规定的限期,所以他们接到的命令应该是两个月之内进京勤王。

    大冬天的,让一帮穿着单衣、吃不饱饭、没开工资、没有足够骡马、需要人力背装备的人,两个月内从张掖走到北京,途中还不提供住宿,士卒不哗变才怪嘞!

    而梅之焕在迅速镇压兵变之后,拉着一群缺衣少食的甘肃兵到达北京城,却因为迟到被崇祯一撸到底。

    沉吟一会儿,李弘说道:“不怕,就算我这总兵头衔被撸了,杨总督没钱没粮,皇帝根本没能力来打咱们,而且他还欠咱们九万石粮食呢。”

    汪梦锡想了想觉得也是,便不再担忧,又和李弘寒暄了一会儿之后退出了总兵府。

    他还得去跟王际明和杨知孝沟通沟通。

    王际明就在府城办公。

    自他上次被扔去做镇长之后,这货在任上写了许多赞美李弘政策的文章,终于神功大成写出一份比较有建设性的理论文章,李弘又很快把他提了上来,做胡元新的副手。

    一阵交流过后,汪梦锡拜别王际明,之后又去西乡县。

    杨家在西乡县城置了些产业,又分了良田,一家人都搬到了过去。

    “杨先生。”汪梦锡作揖。

    “欸,不敢当,汪相公是举人出身,我只是个秀才。”杨知孝赶紧回礼。

    一番推拉,汪梦锡还是坐了上首。

    杨知孝朝屋子里喊道:“小桃,快过来给汪相公沏茶。”

    杨家原先的仆人大多都遣散了,只有少数几个转了雇佣合同,原本是杨惊春婢女的小桃现在成了杨家全家的佣人

    出来的却是杨惊春本人,一手提着一壶热茶,一手用盘子端着几个茶盏。

    杨惊春一边沏茶一边说道:“小桃在七夕相亲会上和一个军官相中了,昨日那军官家人过来赔了违约金,已经把小桃接回去了。”

    杨知孝接过茶杯说道:“那应该提前再招几个佣人才是,怎么能让你亲自出来倒茶呢?”

    杨惊春满不在乎地说道:“我怎么不能给客人倒茶?我现在又不是大小姐,叔父的尊卑思想还是太重。”

    杨知孝讪讪对汪梦锡赔笑道:“让相公见笑了。”

    汪梦锡不答,直直地看着给自己递茶的杨惊春。

    ……

    “师长,这是第一批纸钞,请过目。”

    在纸钞研制和印刷过程中,李弘又听取了一些意见,下令纸钞只允许在固定的粮行换粮食,至于在民间怎么流通那就是完完全全的市场行为了。

    李弘轻轻摩挲纸钞,又试着扯了两下,对钞票的精美程度和质量很是满意。

    为了防伪,纸钞的图案都是微雕师傅一刀一刀在印版上刻出来的,用四种颜色的油墨印刷,光是勘合的骑缝章就盖了好几个。

    每张纸钞都有唯一的编号,号码在政务司和刑名司都存有备案。

    这样,如果再遇上用真印版造假钞的,相对也好追查一些。

    另外,粮行在行政系统上也从财务司剥离,起到了一定的中央银行的作用。

    几日后,军队发饷,李弘的亲兵和严正手底下的正兵是第一批领到纸钞的士卒。

    这群大头兵领到纸钞,心里直发虚。

    他们当然信任李弘,但是大明宝钞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他们对纸币总是有种排斥心理。

    几个轮休的亲兵聚在一起商议:“要不,咱去先去粮行把钞票兑成粮食,反正粮食存在家里总是要吃的。”

    “咱们把粮食换到手了,也好跟其他兄弟说,让他们安心。”

    决定好之后,一伙人来到最近的粮行,为首的拍出两张票子在粮行的柜面上,大声道:“按市价换十斗麦子和二十斤玉米面,再来点时令青菜。”

    “当这里是菜市场呢?”粮行的工作人员说道,“只能换麦子稻子这种主粮,要面的回家自己磨。另外,可以折现钱给你,但是每样只许折一斗。”

    那兵士听到真的可以换粮食,扑通的心已经安定下来,喜滋滋说道:“那就只换麦子和玉米。”

    粮行工作人员仔细核验了纸钞之后说道:“最近粮价跌了点,你这两张票子按市价可以换十斗麦和二十三斤玉米,多的要不给你折成现钱?”

    “不用,我搬得回去。”兵士更加欣喜了。

    因为粮行什么玩意都收,所以纸钞的面额还是按铜钱来,同样面额的钞票在不同时期的购买力也有一定差异。

    想必到了春耕前后青黄不接的时候,纸钞的购买力会稍微下降一点。

    将纸钞收下之后,柜台的工作人员开始招呼人搬粮食出来称量。

    恰逢秋粮入库,所有发了饷的兵士来换粮食都应付得过来。

    而第一批兵士换到粮食以后,所有领到纸钞的兵都安心了。

    就是说嘛,师长肯定不会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