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九十章 大同社自有举人

第九十章 大同社自有举人

    “天赐兄,天赐兄,快开门!”

    刘景站在汪梦锡的屋门外狂拍,身后跟着一大帮报录人。

    所谓报录人,就是趁着乡试放榜的时候去中举士子家报喜的帮闲,趁着士子高兴可以讨点赏钱。

    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被举人老爷收为奴仆。

    “来了来了,什么事让少启兄这么着急?”

    一开门,那些报录人便手执短棍冲进汪梦锡的住所,见到东西便砸,将屋内的陈设和门窗全部砸毁。

    这叫改换门庭。

    汪梦锡赶紧阻拦:“哎,干嘛呢?!”

    却听身后传来房东的声音:“汪相公现在是举人老爷了,我这屋子送给老爷又何妨?”

    “啊?”

    愣了一会儿,汪梦锡才反应过来:“我中了?”

    “是啊,天赐兄你中了,第九名!”刘景在一旁说道。

    等汪梦锡从巨大的欣喜中回过神来,那些报录人就已经把厅堂打砸得差不多了。

    随后便涌来一群工匠队伍,立即开始对屋子进行重新装修。

    “别动我的文具!”汪梦锡赶紧回房去抢救自己的纸笔。

    刘景拉住汪梦锡的胳膊说道:“哎呀天赐兄,那些旧玩意要着也没用,会有人给你送新的来,咱们喝酒去!今天我请客!”

    汪梦锡甩开他的手,急道:“我对这些旧物都有感情,谁也不许动!”

    有感情个屁,房里有许多和汉中往来的信件,还有自己多日来搜集到的情报,若是都被报录人一股脑扔了,那些不识字的捡到了还好,要被读书人看到可就要了老命了。

    刘景见汪梦锡这么坚持,也不继续纠缠,而是对身边人说道:“你们看看汪老爷,多么勤俭,令我等汗颜呐。”

    是的,放榜第一天而已,汪梦锡就已经从有钱的冤大头变成了汪老爷。

    稍晚些,就该是本地的大富豪进来跟他攀亲戚,同姓的说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异姓的说几百年前是表兄弟。

    再之后其他的土豪官绅就会给汪梦锡介绍推销自家肤白貌美大长腿的闺女,不要彩礼,大额嫁妆即日洞房的那种。

    若是李弘没把杨家人接去汉中,而且铁了心不跟杨惊春结婚,估计杨知忠今年就会把自家大闺女许配给某位新科举人老爷。

    等富豪们都攀附够了,接着会有农民联合起来想要将他们的土地转到汪梦锡的名下,还会有很多贫民百姓直接将自己卖身为奴。

    没钱养奴婢也没关系,会有人主动送钱过来,或者以出借的名义把身家都托付到汪梦锡名下。

    家无担石者中举二三年即成巨富。

    所以说,五十四岁的老范进中乡试第七名之后欢喜疯了并不可笑,你中你也疯!

    汪梦锡把自己的秘密都抢救出来封存好,又用二两银子去换了两千枚好钱,全分给了报录人。

    过去他就是以慷慨闻名西安大小文会,现在中了举人也不能掉价。

    等送走了报录人,一旁的刘景又凑上来说道:“天赐兄,哪天我去给你物色一个美妾给你送来,还有,你也该给自己改个号了。”

    改个号,娶个小。

    这是明代士子中举之后的常态。

    “我连正妻都没娶呢,要什么小?”汪梦锡觉得这话简直是荒谬。

    不过改个号倒是可以的,还得用这号刻一方章。

    刘景却像是捡到宝了一样,对身后匆匆赶来的豪绅们大喊:“新科汪老爷还未娶妻!”

    “哎呀少启兄你害煞我也!”

    ……

    汪梦锡中举的消息传回总兵府,所有人都很欣喜。

    汉中府不是没有投诚的举人。

    但汪梦锡是大同社里第一个自有举人,象征意义很大。

    “我看天赐应该赶紧动身前往北京应考会试。”

    “派他去成都也是可以的,这会试不一定考得上,但咱们大同社急需一个楔子插到成都的士子里面去,天赐有外宣的经验,想必也能干好这份活。”

    “去成都派几个秀才就可以了,何必浪费举人,我支持让他去北京应试,万一中状元了呢?”

    “……”

    大同社的高层会议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但是达不成一致意见。

    每到此时,就得李弘拿主意。

    “师长,您觉得该怎么安排天赐?”卓翱试探着问。

    李弘笑着说道:“看他个人意愿吧,我们在这讨论来讨论去,万一他的想法跟我们的决策不一致呢?”

    大同社里出了个举人,李弘也十分高兴,决定充分给汪梦锡以自主选择权。

    不用怕他当老爷之后腐化变质,《大同均田论》这篇造反主要纲领都是他执笔的,可以说和大同社绑定最深的读书人就是汪梦锡。

    如果真有一天和朝廷翻脸,等海捕文书下来,排第一个肯定是李弘没跑,这第二名,汪梦锡很有点竞争力。

    “那我再去一趟西安。”赵登在一旁附和道。

    “可以。”李弘点头,“咱们再继续讨论发币的事情。”

    众人连忙正襟危坐。

    “师长,我还是觉得不行,官造一贯的大明宝钞都只值两文钱,私印的宝钞就更不值钱了,咱们要是发纸钞,百姓恐怕不会认。”

    “是啊,以后缺钱了谁能忍住不发钞度日呢?”

    大多还是反对意见。

    李弘说道:“咱们不是给百姓发钞,咱们给军队发钞。”

    “那意见岂不是更大?”

    “怕是会引起哗变。”

    “不”李弘否定了这些看法,“大明滥发宝钞是因为宝钞实际没有价值,大明每年财政收入也不过上千万两,到了如今怕是只有几百万两,可是朝廷发钞经常性几千万上亿地发钞,宝钞自然会贬值。”

    “但是你们看”李弘拿出几张银票来,“各个钱庄、商行自己印的银票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请问诸位,这是为何?”

    一阵思考之后,程小楼说道:“钱庄收一百两的银子便发一百两的银票,实际上是钱庄和商行库房里有多少银子,市面上就有多少等值的银票。”

    “便是如此!”李弘赞道,“所以咱们发钞也要有等值的商品或者银钱在库里才行。”

    “可咱们的存粮和银钱都不够啊,也没办法发那么多钱出去。”吴志满提出了他的担忧。

    各级官吏的俸禄和军粮军饷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加上旱灾,田赋根本收不了多少,要不是前段时间发了债券,吴志满都想在大会上提议给官吏减俸。

    他都做好了得罪人的准备,总比到时候发不出钱来了财政崩溃要好。

    但此前李弘第一次说要发钞时,吴志满也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

    李弘继续说道:“咱们不能指望有多少存量存款发多少纸钞,咱们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假设库里有一千枚钱,就可以打一万枚钱的预算。军士们行军在外打了胜仗发了赏钱和奖励的粮食,总不能让他们背着几十斤的铜钱、粮食回来,咱们发纸钞也可以减轻军粮转运的负担,这当中的损耗也可以节省不少下来。”

    “若是军士们领了钞去兑钱或者兑粮食怎么办?”吴志满继续仍然表示担忧。

    “好问题!”李弘赞道。

    “所以咱们这次发的钞仅限军队内部使用,不涉及民生。部队里每日训练时都会放饭,兵士们基本不缺粮食吃,应该不会发生集体兑换导致存粮不够的问题。而且即便准备的粮食不够咱们也可以抓紧从别处粮行调拨,军队的人数比起百姓们还是少不少的,应付得过来。另外,咱们新发的纸钞只换粮食,不换铜钱和银子。”

    “等日后纸钞的信用在军队里建立起来了,自然会向民间流转,到时候咱们再适当增发适应百姓需求便可。”

    吴志满不悦道:“同意在军队里这么搞,光军队里钱粮是够用的,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那么,大伙举手表决吧。”李弘拍拍手说道。

    因为暂时只在军队里发,所以大多数大同社高层意见都不大,只有少数几个对纸钞仍是将其看成是洪水猛兽,所以没举手。

    李弘看这种人举手的情况,点头道:“那么,咱们先在军队里适应,如果兵士们多持反对意见,日后再调整。”

    几个秘书很快把提前拟好的政令拿出来,当着众人的面盖上总兵大印。

    众人互相交换眼神,感情早就准备好了。

    估计即便是大伙都反对,李弘也还是会找机会把这项政策给推行下去。

    此前被抓到的那几个造假钞的犯人都因此获得了戴罪立功的机会,奉命制造专在军队里流通的纸钞。

    几个犯人得知可以活命,还不用被拉去挖矿,对高天章的判决感激涕零。

    至于说几年不许见外人,比之死刑加抄家又算得了什么?

    还没等第一批纸钞造出来,第一批铜钱的钱模倒是放到了李弘的办公桌上。

    自从拿下宁羌,李弘麾下有了大规模的铜矿,铸币计划早就提上日程了,只是没有相应的铸币技术,工匠们琢磨了一段时间才搞出来一小批样钱。

    铜钱正面还是写着“崇祯通宝”,背面竖向写着大同二字,平钱横向无字,折二钱横向右侧写着一个二,铜钱的边边都是锯齿状,防止使用者剪边。

    李弘把钱模拿在手上把玩,问道:“只有平钱和折二钱?”

    卓翱说道:“吴掌司刚刚还在和我吵呢,财务司不同意多铸折十钱。”

    吴志满说道:“最多折五,折十以上百姓们太吃亏了,咱们就去缺钱也不能干这种事。”

    虽然他平日里总是巴不得把一文钱当两文花,但真到了铸钱的时候,吴志满还是非常考虑百姓的利益,不同意铸折十钱。

    卓翱摇头道:“那折五就应当多铸,不然铸平钱和折二钱咱们是亏本的。”

    “折五不铸太多我就没意见,但现在问题是粮行要不要收朝廷的折十钱?”吴志满问。

    “收吧”李弘说道,“不收的话,百姓手上的折十钱就得砸手里,这更伤人。”

    卓翱不满道:“那崇祯岂不是可以源源不断把折十钱往咱们这里送?”

    因为财政窘迫,崇祯铸了不少折十钱,而且质量很差,导致铜钱的购买力越来越差,很多家庭都把好钱藏在地窖里,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坏钱。

    如果李弘这边大规模收崇祯烂钱,恐怕周边府县都会跑到汉中来用烂钱换粮食。

    李弘把钱模放下,说道:“限定一个期限吧,三个月,过时不收折十钱。”

    然后他又交代秘书:“签发一份政令给程司长,让宣传司辛苦一下,务必把政策传达到每个村镇。”

    卓翱和吴志满都满意退下,随后便有人来通报:“师长,北边的贼首不沾泥派人来了,正在外边等候。”

    “哦?”李弘挑眉,他以为没有给不沾泥回信,这货就放弃跟自己联合了呢。

    “请他进来。”

    很快,点灯子赵胜就被带到了李弘面前。

    让李弘十分意外的是,赵胜一副书生打扮,看起来十分狼狈。

    “你这个书生怎么也做了贼?”

    赵胜答道:“在下在庙里读书,却被人诬告谋反,便真的反了。”

    李弘笑道:“那你这行动力倒是一绝。”

    “总兵大人说笑了。”赵胜不敢跟李弘开玩笑。

    李弘上下打量赵胜一番,道:“可你这身上破破烂烂的是怎么回事?”

    赵胜老实答道:“来的路上被官兵发现了,不得已在山里躲了些时日,让李大人见笑了。”

    “你一口一个大人,就不怕我捉了你上报朝廷?”李弘挑眉,他倒是很欣赏赵胜的勇气。

    毕竟自己现在名义上已经是大明的官。

    赵胜停止了身子,不卑不亢说道:“若是李总兵真心受招安,沿路上我怎还会见到农会组织引水?而且若总兵大人真想把我捉拿请功,我一书生也无力反抗。”

    李弘被他这一些逗笑了,乐道:“说吧,你家大王派你来作甚。”

    赵胜拱手请求道:“我家大王听说总兵大人和延绥巡抚洪承畴有过节,所以我家大王想请您提兵北上,合兵共同报仇!”

    李弘点点头,挤出为难的神色,说道:“嗯,是有这么回事,不过现在我和洪巡抚同朝为官,若是互相攻伐,朝廷怕是要责怪于我。”

    责怪个屁!

    刚刚还间接承认不是真心招安!

    赵胜忍住吐槽的冲动,说道:“实不相瞒,陕北的义军被那姓洪的打得丢盔卸甲满地逃窜,我家大王是真心想和总兵大人联合。”

    “没兴趣。”李弘回答得很干脆。

    陕北的烂摊子他不想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