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八十五章 刚受招抚便夺城

第八十五章 刚受招抚便夺城

    汉中地界的确还有其他贼寇,由于大山阻隔和路途遥远,李弘暂时没把他们怎么样。

    即便朝廷招抚,等眼下的旱情平稳度过去了,李弘是一定要抽空出来把这些零星的反贼和土匪剿清的。

    对于李弘提出来的一年内不会继续攻城略地的承诺,熊文灿有些心动。

    如果这个交易真的能做成,那他不仅能顺利完成皇帝的任务,为自己日后升官打底子,还能跟眼前这个大反贼结个善缘。

    但反贼先前的要价实在太高,张口就要一百万两银子和二十万石粮食,大明朝一年的税收才多少点?要这么多把皇帝榨干了也拿不出来,他没办法做这个主。

    而且,即便条件谈成了,就像之前熊文灿自己被问到的一样,这种交易的代价是什么?

    他刚刚对汉中被反贼占据的这一年时间里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清楚地知道大明收不上来的税李弘能收、大明治不了的人李弘能治、大明推行不了的政令李弘能实施。

    这根本就是奔着改朝换代去的。

    但熊文灿也不认为李弘真的有能力能够推翻大明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不然这种想法就太荒谬了。

    大明开国两百年,什么大风大浪没经历过?英宗年间土木堡这种国难事件都挺过来了,还会在乎一个李贼?

    在熊文灿看来,即便李弘手底下生机勃勃,那迟早也是被大明官军消灭的命,只不过在自己离开陕西之前别把火烧到他身上。

    只要李弘愿意退出县城和府城,在自己离开汉中之前随他怎么在乡下发展,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跟他熊巡抚屁关系都没有。

    至于自己走后,李弘再怎么攻城略地都跟熊文灿关系不大,责任可以推到后任官员身上去,皇帝只会觉得熊文灿招抚成功,是后来的大臣把事情给办坏了。

    而且李弘既然承诺会配合攻打其他流寇,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反水,眼下应该想办法怎么谈条件。

    他很清楚朝廷开出的条件只是几个空头官职,实际的一个铜子都拿不出来,跟反贼张口就是百万两的白银和二十万石粮食的要求稍微有那么一点小差距。

    万一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惹得反贼不高兴,说不定今日就得交代在此地,毕竟现在自己的小命都在反贼手里捏着在。

    “能否容我考虑一二?”熊文灿试探着问李弘。

    “没问题”李弘回答得很爽快,但还不等熊文灿高兴起来,便接着说道,“在刘巡抚酒醒之前,熊巡抚您想考虑多久都行。”

    熊文灿腹诽李弘不做人,刘广生醉得又不是特别厉害,刚刚自己翻册子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在刘广生酒醒之前还能有几多点时间让他思量?

    “可李总兵提的要求实在是……”

    李弘笑道:“实在是太让巡抚大人为难了是吗?”

    熊文灿被拆穿心思,只得陪笑。

    李弘耐心说道:“我看熊巡抚还是没想明白,现在陕西遍地都是贼寇,我帮着官军剿匪也是有代价的,兵士的粮饷都得花钱,若是有兵员战死我还得给抚恤金。这朝廷既然要招安我,不说给银子,粮草总是要支援点的吧?而且阁下来的路上也看到了,今年春旱厉害得紧,我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难道朝廷也不赈灾吗?我要点粮食赈灾这不算过分吧?”

    “二十万石还是太多了些,但若是李总兵能劝农会自行解散,我可以去和陛下分说,起码能给总兵争取二万石回来。若是能发还地主土地,我可以亲自去劝他们捐粮助饷”熊文灿还想讨价还价。

    李弘忽然拂袖道:“你这还价还得太厉害了些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在我这里喊两万,到皇帝面前你就可以喊十万二十万,多的还不是都进了你的腰包?!还有,要求地主助饷这种事我自己不会做吗?我手里有兵,有兵你懂不懂?”

    熊文灿内心狂奔而过一万匹草泥马,他虽然贪,但是敢在这种事情上面伸爪子吗?而且说什么还价太厉害,二十万石就不是漫天要价了吗?

    不过他也不敢激怒李弘,只得继续陪笑道:“李总兵给个底价,我也好去和陛下谈。”

    李弘答道:“看在熊巡抚的面子上打个折吧,十万石,不还价。”

    “这……”

    “不然”李弘笑得愈发阴冷,“如今我治下已有数十万之众,强制征兵哪怕是十抽一,十万大军凑不出来八万总是有的。若是同意我的要求我豁出去跟官军真刀真枪干一场,获益的又是谁呢?”

    熊文灿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这个要求,但是十万石粮食他是真的给不出来。整个陕西剿匪的经费都是有是几万两白银,崇祯还从哪儿拿十万石粮食出来?

    无奈,他只能说好话哄着李弘说要分期,第一笔先给一万石粮食。

    熊文灿觉得,杨鹤手里再怎么紧巴,一万石粮食应该还是有的。

    至于剩下的,分什么期?什么分期?不是给过你粮食了吗?

    熊文灿现在只希望崇祯别觉得他招抚有功,一个兴起把郧阳巡抚这个烂摊子扔给他,那他这回就算是白跑了。

    谈妥之后便是正式的授官仪式。

    崇祯的封官的诏书早就写好了,熊文灿甚至随身带着要发放给李弘的官服和官印。

    不过条件简陋,仪式只得一切从简。

    宣旨的人一般是行人司或者锦衣卫,也可以是太监,但是熊文灿来得匆忙,这些都没有准备,反倒是李弘从牢里提溜出一名太监来。

    原汉中府的分守太监王斗,李弘在打下府城时这货没跑掉,一直关在牢里养着没杀,这回终于有了用途。

    等熊文灿取出官服来,李弘皱着眉头问道:“怎么只有公服没有朝服?”

    公服相当于制服,一般是官员坐班办公时穿的衣服,朝服则是在朝会等正式场合穿的衣服,和公服长得不太一样。

    只发公服不发朝服,这是摆明了不想让李弘进京,崇祯招抚也不一定完全是真心。

    若李弘真信了招抚这一套,乖乖做大明的总兵官,说不得崇祯心里想的是等哪天辽东和陕北的乱子都平定了就找个理由开始围攻李弘。

    熊文灿自以为招抚已经成功,呵呵笑道:“若是李总兵真有一天进京朝见陛下,自会给您发一套合身的朝服。”

    李弘不以为意,反正他也不会真的去朝见崇祯,而且自己真到了北京城的那一天,到底是以什么身份进城都两说。

    他又指着王斗说道:“太监你带回去吧,这家伙我留身边晦气。”

    王斗闻言如梦大赦,赶紧跑到熊文灿身边寻求庇护。

    刘广生全程都酒意半醒没醒地在一旁打嗝,也不知道是为何自己睡了一觉原本吵吵嚷嚷还不愿意接受招抚的反贼就从了。

    ……

    “师长,这是有意投降朝廷人员的名单。”卓翱给李弘递过去一份小册子。

    这段时间因为人手渐渐足备,他又把自己原来那套监督班子又重新建立起来了。

    原本只是为了监督各级官员有没有贪污腐化的现象,但是这次熊文灿和刘广生过来招抚李弘,许多人都生出了投降朝廷做真官的心思,明里暗里都会跟两位巡抚及其随从来往。

    让卓翱伤心的是,这次有投降倾向的官员大多都是苦出身,反倒是那些地主家出身的士子铁了心地要和李弘干下去。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寒士无牵无挂,本来就很想进步很想出头,在他们的认知里李弘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就是朝廷的官了,那自己也顺利转正上岸成了大明的官,巴结一下上官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那些地主家庭出身的士子要么已经和家里决裂铁了心跟李弘干,要么是深知自己再投降回大明也不会有好下场。

    宁王叛乱时一众江西士绅官员的遭遇已经说明了问题,大明不会原谅任何有投降前科的读书人。

    李弘拿起来粗略的过了一遍名单,又合上册子递还回去:“好生监督,机会还是要再给他们的,你搞监督工作原则还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一下子把人定死,但也尽快吏选司那边通个气,提拔的事情就先放一放。”

    卓翱问道:“真的不惩治一番吗?”

    “惩治什么?我自己现在都是大明的官了,他们想做大明的官不是很正常?”

    李弘没打算过分追究,卓翱也不好再坚持,而是说起另一个问题:“师长,自开春之后一滴雨都没下下来,咱们要不祭天祈雨?”

    李弘呵斥道:“祈个屁,有那闲工夫还不如省点钱多挖几口堰塘!”

    “可……”

    “有什么话一次性说完!”卓翱的这一提议让李弘有些心烦,语气也开始不耐烦起来。

    卓翱解释道:“祈雨本身自然是无用之功,但此举不是为了感动天地,而是为了让百姓们知道咱们的态度,也好凝聚人心。”

    李弘想了想,说道:“咱们组织人手抗旱救灾就是最好的凝聚人心的方式,而且我若真去祈雨雨又不下下来该如何是好你想过没有?你既然知道祈雨本身无用,那这事就不要再提。若真想用这些虚头八脑的事情凝聚人心也可以,回头你把那些和尚道士组织一下,让他们去祭天祈雨。若是雨下下来了,就给他们把纸钱的税免了,香火钱的税少征点。若是雨下不下来,你自己去和刑名司商量怎么办。”

    相比于朱元璋,李弘做事很不地道。

    朱元璋对纸钱这类东西是不征商品税的,李弘不仅要征,而且还对寺庙的香火钱收税。

    如此一来,搞得那些僧人是敢怒不敢言。

    但纸钱涨价,许多穷苦人家都不去庙里烧香了,对此也有些许怨言。

    要是大和尚和牛鼻子祈雨之后真下雨了,李弘也不缺他们这点商品税。

    但若是下不下来,刑名司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快乐是什么感觉。

    “好,我即刻去办,但还有一件事。”

    “说。”

    “刘掌院那边近些时日要了不少政务官过去,我都拨给他了,只是近些天我收到报告,他在宁羌也吸纳了不少当地士子做临时干部,按理说不需要那么多人才对。”

    李弘笑道:“我让他打的利州,你真以为我乐意当这个总兵然后等着朝廷派官员下来啊?”

    卓翱一时语塞。

    不过李弘对熊文灿也是客气,在确定他离开陕西去肇庆赴任两广总督,又在朝廷派下汉中各州县的新任主官之后才给刘不讷下令动手。

    起码要做一个确实是新派来的官员逼迫的样子,不能把这口锅给熊文灿背,在李弘眼里这人日后还有点用。

    要给崇祯看到,确实是“陛下,不是我真心要反,的确是那些文官逼出来的啊!”的模样,才能不牵累熊文灿。

    另一边,刘不讷在宁羌久久未归,得胜的军报再送回来之时,却是已经攻下了利州卫。

    在许多觉得招抚之后便能安分做大明官员的干部看来,这他妈就尴尬了,师长刚刚接受朝廷的招抚,承诺了不再攻城略地,然后刘掌院转头就又打下来一座城池。

    刘不讷攻下宁羌之后,尝到了对这种围而不攻等待敌人自溃战术的甜头,等稳定宁羌局势之后便继续围困阳平关。

    阳平关守将许占魁麻溜地投了降,本来这货以为能像王彦芹和刘继儒一样得个献城的功劳在反贼手底下继续做事,但是刘不讷很有灵性地让阳平关的士卒们公审许占魁,结果是许占魁被判了绞立决。

    这些事刘不讷还是照章办事先把处理意见送到总兵府,等李弘批复之后再动手。

    跟批复一起送达的还有一份密令,大致说了朝廷招抚的事情,让他先等一等,等熊文灿离开陕西之后再动手拿下利州卫。

    如此轻而易举地拿下宁羌州,刘不讷早就有些心痒难耐,在收到密令之后郁闷了很久。

    若是就这么收兵回去,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要去山里剿匪或者打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仗。

    但若是一直停军在当地,还不如回去剿匪呢。

    等动手的命令送达,刘不讷喜不自胜,直接从阳平关出发顺着嘉陵江而下直达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