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八十章 火铳连

第八十章 火铳连

    李弘练脱产正兵的想法暂时只能停留在他脑子里,眼下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把各县的田产分下去,以及剿匪。

    溃败的官兵在石泉汉阴两县就地转为土匪。

    为了保障民生,李弘不得不专门派人马剿匪,二县政务方面的工作只得暂时搁置。

    所以李弘手里有效统治的暂时是七个县,等剿匪工作基本结束就能占据九个县。

    而在京畿,崇祯逮袁崇焕下狱,祖大寿惊惧,率部反出山海关。

    各地的勤王军也问题重重。

    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鸿功率兵五千勤王,三日不得军粮,饿急了的官兵掳掠百姓,耿、张二人不能禁制,于是崇祯将二人下狱。结果晋军惊骇,一夜散去,耿、张二人遭诛。

    被杨戌打得丢盔弃甲的延绥总兵吴自勉克扣军粮,盗卖军马,勒索士卒,手下军将也因此散去,延绥巡抚张梦鲸忧愤而死,洪承畴继任。

    甘肃兵马长驱六千里勤王,但朝廷不给发粮食。将官害怕误期受罚,勒逼众军背负盔甲铳炮赶路,士卒苦不堪言。军中王进才、殷登科、吴天印等计议:“左右是死,不如死于此处”,于是杀参将孙怀忠、把总周道昌、连登魁,夺饷银西归兰州。甘肃巡抚梅之焕因此被崇祯撤职下狱。

    这些勤王路上哗变的士卒大多加入流寇势力,让原本不谙攻战、毫无纪律的农民起义军声势大振,也就造成了陕北乱上加乱。

    本来,杨鹤用近乎白嫖的方式招抚了许多起义军,但正因为白嫖,杨鹤拿不出钱粮来安抚这些贼寇。为了生存,被招抚的流贼便开始劫掠百姓。

    陕北的百姓还有个什么好劫的?吃不饱饭的流贼只得降而复叛。

    官军贼军一个德行。

    而在郧阳,没人再敢接手郧阳巡抚这个活,湖广、陕西、四川的交界处无人节制,成了一个勃勃生机万物竟发之地。

    那些被洪承畴追着打的贼军一部分逃向山西,一部分逃向湖广。

    明末农民起义的大势,因为李弘的出现,开始产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等到开春,鞑子在关内劫掠四月有余之后终于北返。

    李弘也趁这个当口剿灭了各县大部分匪寇,顺利稳固石泉、汉阴两县。

    陕西的流贼和土匪因为勤王军哗变狠狠壮大实力之后,从汉中往返关中的道路便不再安全,李弘也就停了近段时间和汪梦锡的联系。

    如今汉中大部都被李弘平定了,土匪也清剿得差不多,李弘便又派赵登前往西安和汪梦锡联络。

    相比于汉中各位同僚焦头烂额的忙碌,汪梦锡在西安的日子可谓快活。

    他每日不是参加文会就是请还乡会里没钱的士子吃饭,已经成了这些贫寒士子眼中的狗大户,没事就要找个理由约着一起出去上酒楼耍。

    汪梦锡也趁此机会宣传大同思想,他在成为李弘的秘书之前本来就是给干部和俘虏的大名官员做培训的人,还能写出《大同均田论》这种文章,本来就是辩经的高手。

    这些时日他总是在请人吃饭的间隙拿出大同社的理论文章跟人讨论,名义上是让人辩驳,实则先让对方提出反驳观点,汪梦锡自己再用大同社的观点去驳斥。

    被驳斥的人也不会怀疑汪梦锡的立场,毕竟他没回都是用的同一个理由。

    “若是李贼如此说来,阁下又当如何辩驳呢?”

    来来往往之后,还真就有人认同了大同思想,开始试图反过来说服汪梦锡。

    每当此时,汪梦锡都会笑吟吟地亮出真实身份。

    一来二去,汪梦锡还在西安发展了六个大同社的编外社员出来,一个秀才公和五个童生。

    赵登此去的任务之一也是要把这群编外社员给接回来。

    不过汪梦锡做事也算是谨慎小心,没有让这些地下大同社员知道各自的身份,每个人只单独跟他联络。

    所以等赵登到了,汪梦锡将六个人聚到一起时,六人才惊讶不已。

    “原来你也入了大同社!”

    这几个士子都是洋县人,赵登带着他们回汉中走的也是傥骆道,正好让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

    一行人在洋县城里歇脚,一名士子在客栈二楼俯瞰街市,问道:“欸?我记得因为瑞王崇尚佛道,原本洋县也多有僧众行走,如今怎么一个都见不到了?”

    赵登笑道:“李师长去年一口气抓了两千多没有度牒的假和尚和假道士,都勒令他们还俗了,还杀了几个欺压僧众百姓的大和尚。如今每个县最多也就留一庙一观,多的要么改成了济养院让老弱病残居住,要么改成了职事房给公职人员居住。”

    另一名士子好奇问道:“那些没有度牒的假道士假和尚还俗之后呢?”

    赵登答道:“又不是没手没脚,愿意耕田的可以分田,想留在城里的可以做帮工,总之饿不死。师长常教导我们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还想像以前一样不做事拿着个钵盂四处讨饭就能过上好日子,哪儿有那么美的事?”

    众士子纷纷点头,他们认可这种不劳动不得食的观点。

    见到众人的神色,赵登心里很满意,继续说道:“大和尚除了会说点好听的话屁用没有,那些道士还有点子用,可以去军务司跟徐工一起研究火药。对了,这个徐工也是我从西安带回来的,原本是个火药作匠户,现在可是咱们总兵府的红人,可受师长重视了。”

    众人纷纷露出向往的表情,一个破落匠户都能成为总兵府的红人,那他们这些士子岂不是更加受重视?

    赵登似乎猜到他们心中所想,用手敲了敲桌子,说道:“你们到了总兵府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做大官,咱们大同社不管多大的官都是从基层提拔起来的,有的人能做事敢做事就提拔得快,有的人做不好事就提拔得慢甚至得不到重视,你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众人闻言忙道:“这些天赐兄都单独跟我们讲过,我们自是晓得的。”

    等歇息得差不多了,赵登带着一行人继续往总兵府走。

    在乡下,众人还见到农会在组织挖堰塘,于是便也停下来看了看。

    “这堰塘好处多多啊,雨水充沛的时候可以用于储水,等到旱季又可以用于灌溉农田,这农会竟做得这样好事。”

    他们过去只知道农会会分地主的田分给小民,汪梦锡也没就这方面给他们解释过,此刻见到农会的所作所为,无不啧啧称奇。

    组织村民兴修水利,这种事大明官府能做到吗?

    做不到,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赵登笑道:“不光如此呢,近两个月洋县和城固两县吸纳了许多北边来的流民,这些人一个个没钱没粮的,分了田也不能马上种出粮食来,师长说不能光给他们分粮食,不然容易养懒汉,所以才要求农会组织民众挖堰塘,这个叫做以工代赈。”

    这时有士子问道:“那山中居民怎么办?即使有了堰塘,干旱时节他们也不好挑水,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引水上山。”

    赵登答道:“师长让人寻来海外良种唤作玉米和土豆,可以山上种植,这两种作物相对耐旱的,而且产量不低,寻常年月也是吃得饱的。听说还有一种高产作物叫红薯,只是暂时还没寻到。”

    众人不知道玉米和土豆是何物,但既然山中居民也能得温饱,众人便纷纷夸赞起来。

    一路闲聊,到总兵府时已经入夜,李弘还在处理公文没下班。

    经过通报,李弘出来寒暄了几句,直接安排他们在总兵府的职事房住下,第二天直接让卓翱安排他们去各县镇实习。

    等送走了这批士子,几个工匠抱着新造的鸟铳兴冲冲找到李弘:“李师长,铳枪仿制成功了!”

    李弘接过工匠们递过来的鸟铳,抚摸着崭新的铳身,问道:“枪管是如何打造的?”

    领头的工匠解释道:“我们几个依照师长的指示,不断往铁水里添加其他金属以实验合金强度,最后发现还是碳粉好用。这枪管是先用烧红的碳钢包裹住铁梃,之后再反复捶打多次接合成管,最后用四棱钢锥透入打好的管中旋转磨制使得钢管内壁足够光滑,如此一来火药发射则无阻滞,加上碳钢本身强度足够,也就降低了炸膛的风险。”

    李弘细细观察手中的火铳,发现铳管前端比后端略粗,微微呈喇叭状,于是问道:“可以在铳管上加装刺刀吗?这样兵士打光火药之后还可以就地近战搏杀。”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答道:“这样恐怕影响使用寿命,而且能够装配在铳枪上的刺刀恐怕容易折断。”

    李弘也不强求,真有需要到时候再给铳枪手发一把佩刀就行。

    而且铳枪不一定只给骑兵用,只要产能上来了说不定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铳枪队,配合长武器方阵作战。

    李弘喊来杨戌一起去校场试射。

    连射好几发,李弘手里的火铳毫发无损,但杨戌手上的那杆还是炸膛了。

    不过还好,枪管炸膛之后并没有飞出什么碎屑,没有伤到旁人,只是杨戌持枪的左手遭了老罪。

    虽说只是点皮外伤,但也看得一旁围观的工匠们胆战心惊,生怕杨戌当场发飙。

    等确定杨戌受伤不重之后,工匠头子颤颤巍巍地说道:“杨连长少放点药子,这生钢打制的枪管不比得熟铁,药子放太多还是会炸膛的!”

    李弘先是查看了杨戌的伤势,确定没什么大碍之后问工匠:“能否再将碳粉研细,将碳钢打造成熟铁使用?”

    工匠们有些为难:“师长,不是我们不想,只是眼下没办法更细了。而且咱们用的煤炭确实不如木炭,制出来的碳钢也只能是这样。”

    宋以前煤炭还没得到大规模应用,百姓一般称煤炭为石炭。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开始,北方树林遭到大规模砍伐,加之煤冶炼技术长足发展,不管是生产生活需要还是军工所需,煤炭都渐渐取代了木炭,百姓们对煤这种燃料的称呼也从石炭转变为了煤炭。

    但是大明没有煤炭脱硫技术,将煤炭粉末添加到生铁粉里会增加钢材的脆度。

    李弘捡起被炸成两半的铳管,问道:“那为什么不用木炭?”

    工匠答道:“煤炭更耐烧,而且比木炭更便宜,若是需要大规模制造,用木炭满足不了需求。”

    “那也得用木炭,再给你们下个任务,谁要是能把碳粉精磨到足够炼出熟铁来,还有重赏!”李弘又给工匠们抛出一张大饼。

    杨戌包扎好伤口之后走过来说道:“不能让士卒们在战斗过程中承担炸膛的风险,咱们得提前把握好加火药的度量。”

    李弘想了想,说道:“给士卒们分发定量的火药吧,个人掌握用药量需要长期训练,咱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得先把合适的药量实验出来,再根据每次击发的用药量定量装配,用个什么东西包住,作战的时候直接拆装就可以。”

    这时有头脑灵光的工匠建议道:“若是用纸装恐怕容易打湿,可以用小竹筒装药子,竹筒还可以反复利用。”

    “很好”李弘向他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

    很快,这种用久了或者用药量过大还是会炸膛的鸟铳便给杨戌的骑兵连装配上了,工匠们还在研究怎么大规模生产熟铁以制造强度更高的熟铁铳管。

    现成的火铳造了一百多支,分给骑兵部队之后李弘有又组建了一支火铳连。

    相比于大明朝廷的火器部队,李弘的火铳连虽然人少,但火铳质量过得去,火药质量也有保障,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明初的神机营三段击玩得很溜,到了明末官军反而不会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火铳的质量不过关,火药的质量也十分堪忧。

    朝廷给的经费可能是足够的,但挡不住各级官吏贪污腐败呀!

    也就造成了官造鸟铳质量之拙劣,甚至无法击破敌方装甲。

    火枪质量下降,火药杂质过多,官造鸟铳炸膛的风险非常高,排成三段队列别说打敌人了,一开火可能先受伤的是队友。

    李弘的火铳连暂时没有这种顾虑,火铳连连长很快就自己琢磨出了三段击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