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八十一章 八百标兵

第八十一章 八百标兵

    训练正兵的构想很快得以实施。

    因为选拔正兵的由头是李弘要训练亲兵,所以现有的三个团并不取消,正兵在这三个团里抽调选拔。

    等日后更加发展壮大了,可以把半脱产的军队推广成各地民兵组织,保证各个地方也有一定的自卫能力,打出去就靠这些新选出来的正兵。

    人数也没有李弘一开始想的那么多,只选了五百人,加上原有的两个警卫连和一个骑兵连勉强凑出来八百人。

    也不是李弘不想训练更多正兵,只是因为民生方面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能省下来练正兵的钱并不多。

    大明的兵,一月一练是常态,十日一练是能打的好兵,五日一练是精锐。

    强如戚家军,也只能做到三日一练。

    至于那些可怜的卫所兵,虽然名义上是军户,但实际社会地位是农奴,工作内容只有给军官种地。

    如此境遇下的卫所兵们别说操练了,每年能不能摸一次兵器都是个问题。

    而李弘的兵,即便是这些半脱产的农兵农闲时也是隔日一练,农忙时也要五到十日一练,全脱产正兵则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基本不参与生产活动。

    所以养同样数量的兵,李弘的军需成本是大明的数倍乃至上十倍,全脱产的正兵多了根本养不起。

    除了原本的两个警卫连和一个骑兵连,这新选拔出来的五百人一部分训练成火铳兵,剩下的全部培养成着甲长矛兵。

    原本李弘是准备发挥机动优势训练大规模的鸳鸯阵,但打了几场仗发现鸳鸯阵根本不符合陕西的本地实际。

    戚继光搞出鸳鸯阵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又加之道路狭窄,所以需要这种行动方便,长短兼具,攻守兼备的阵法。

    但在陕西地界,山地里也许还可以用鸳鸯阵,但是平原正面战斗鸳鸯阵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不会有将官傻到临阵把自己的部队化整为零朝对方杀过去。

    如果遇上官军精锐或者将领家丁部队,面对着甲的敌军,大刀片根本造不成有效杀伤。而且战局都近身白刃战了,也可以想象两军距离有多远,瞬息之间如果不能砍翻敌人,那后果就是自己被敌人砍翻。

    但是长矛不一样,长矛可以把自己保护在一定距离之外,也可以组成大型阵列防御骑兵冲击。骑兵也可以拿长矛或长槊冲阵对敌方步兵造成大规模杀伤。

    而且耍长矛也简单,只需要排好阵形队列保持不乱,临阵也只用作出一个动作——刺,捅不死就再捅一下。

    组成阵列之后也不用再担心被近身攻击,只要足够信任队友而且队友也能够被信任,长矛阵列便极度难以被攻破。

    即便敌军有那种胆子大而且勇猛过人的兵跟地鼠一样钻进来了,也还有少量刀盾手去补刀抵挡。

    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靠的不是大规模混战,而是怎么在保持己方阵型不混乱的情况下搞乱对方的阵型,只要阵型一乱,那一支部队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所以军纪尤其重要。

    李弘这日带着正在干部培训班学习的基层干部们参观练兵。

    校场上,严正正在负责训练新编练出来的正兵。

    几场仗下来,李弘发现这货治军确实有一套,哪怕是王平这种有胆带着部队跑到敌军大后方去的刺头也只敢在他离开之后乱来,当面还是极为服帖的。

    眼下采用的是戚继光练兵法和现代部队训练的结合。

    如果完全按照现代部队训练的方法来,那李弘的存粮根本不够这些兵造的。

    戚继光的连并发主要训练服从性、耐力和意志力。

    首先是背军规,背不下来或者背错就得挨鞭子。

    李弘不让打骂士卒,背错军规这种小事也不至于关禁闭,李弘规定的是俯卧撑或者长跑。

    但私下里,若是谁犯了低级错误,还得给全班洗裹脚布,于是有些兵宁愿挨鞭子。

    其次是练耐力和意志力,绑沙袋或者着重甲跑步,跑一里地不喘才算是合格,不然两军对阵冲锋时要是跑不动摔着了,一不小心就容易把整个队列都搞乱。

    除此之外,还加了如站军姿、踢正步等现代步兵操典才会有的科目,相比于体罚和高强度体能训练,反倒是这种看似无用的科目才容易让士兵们更加有纪律性。

    李弘带着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到达校场时,新编练的士卒正在站军姿。

    只见一整个大方阵居然静止不动,而且站立着几百人的校场上却能在做到鸦雀无声,遥望过去长枪如林,士卒们各个鲜衣亮甲,参观众人无不啧啧称奇。

    “我军真是威武雄壮,不动如山!”

    “严团长练兵真是好手段!”

    这时严正也小跑过来,听到众人的夸赞有些不好意思,嘿嘿笑道:“这可不是我的手段,都是师长练兵的法子,师长还亲自写了一本《步军操典》,不光是我这里,原来那些老部队的干部们也都在学习呢!”

    一名地主家庭出身的干部低声对同伴说道:“原先我家里还盼着官军打过来,好把被分下去的田地都趁机收回去,我看官军哪里打得过咱们大同士卒?如此严整之军队,天下谁人能敌?”

    说话的人叫赵滋瀚,原本是洋县的一户地主家庶子,此刻他的立场已经完全站到了大同社一边,不认可家里那些老东西的态度。

    毕竟他在家里也不是什么受重视的人,被推出来送到李弘手下做事未尝没有作人质的意思,家里的嫡子赵鸿瀚可早在李弘进攻洋县之前就被送到西安府去了,同样都有秀才功名,他就没这待遇。

    如今他在李弘手下已经做了副镇长,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送到干部培训班深造,日后肯定是要受重点培养的,如今因为知道家里的那点小心思反而想跟家里做切割。

    另一人闻言答道:“是啊,我看家里那帮老家伙是老糊涂了,还都盼着李师长早点死,我看李师长年轻得很,他们死光了师长都能活得好好的。日后等李师长问鼎中原,咱们各个都是从龙功臣,你我在政务上可要多多努力,日后说不定都能是阁部重臣!”

    干部们都在互相窃窃私语,也没谁在意两人说些什么。

    随后严正一声令下,士卒们纷纷解散,稍作休息之后开始对战演习。

    又观摩了一阵,总兵府的一名秘书跑过来报告李弘说道:“师长,卓司长正找您呢,说是有事汇报。”

    让秘书们带着培训干部们回培训班,李弘带着几名警卫员回了总兵府。

    一回到总兵府,卓翱便面色十分沉痛地递给李弘一份报告:“师长,这是统计结果。”

    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不包括石泉、汉阴两县,李弘治下因为天寒冻死的合计已经超过了一百人,卓翱递上去的正是调查报告和死亡名单。

    大同社已经尽量让粮行给每户没粮食吃的家庭都发了无息的过冬口粮,但仍然有这么多饿死的,李弘看着桌上的那几页薄薄的纸,他不太忍心翻看。

    把报告放到一边,李弘看向卓翱问道:“不看了,你说吧,把原因告诉我,再拿出一份解决办法来。往后的冬天只会更冷,今后咱们要做好打算。”

    卓翱看了一眼被扔到一边的报告文件,拱手说道:“百姓还是缺少御寒的衣物,尤其是原来被盘剥过甚的佃户和从北边跑过来的难民,他们原本就没有田产和存粮,即便咱们分了田又贷了无息过冬粮食出去,他们也没钱置办过冬的衣被。”

    哪怕是到了更靠近现代的大清朝晚期,人类抵抗自然波动的能力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

    史载道光年间光北直元氏县仅仅在一次大雪天就冻死了几百户居民,这还是棉花逐渐普及之后的结果。

    棉花至迟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传入内地中原地区,应该要属宋末元初,起初还是是被作为花啊草啊看待,作为观赏植物养在花园里。

    朱元璋凭借自己曾经作为农民的经验,慧眼识棉花,发现种植在皇宫后花园的供观赏用的棉花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这才下令在合适的地区,广泛地种植棉花。自那以后,棉衣、棉裤、棉被等一切棉花制品才正式出现在了百姓的家中。

    但即便大明的棉花种植和纺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棉被对平民来说也算是十足轻重的重量级家当,柳絮、芦花、茅草这些才是冬日衣被常见的填充物。

    而那些家境教差的贫民阶层,冬日里靠没有任何填充物的单衣过冬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国人在衣物上不再担心御寒,都是现代化纤工业飞跃以后的事。

    另外一个比较反常识的事情是,柴禾在冬天也是奢侈品。

    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地带生态崩溃很严重,人均森林资源十分匮乏,木材不仅是生火取暖的原料,大型木材还是建筑材料。

    哪怕是山民,砍柴捡柴也是一项重体力劳动,在天气寒冷粮食匮乏的冬天,捡回来的柴禾烧火或生活做饭获得的能量。

    要不是凤县和沔县两地分布有近东西向古、中生代的小型煤田或含煤区,恐怕今年冬天冻死的百姓还要更多。

    等卓翱汇报完毕之后过了许久,李弘才开口问道:“能否在大同社的公田里种棉花?再让百姓们也适当抽些田地出来种棉花。”

    卓翱想了想之后说道:“我觉得在公田里改一部分棉田出来倒是可以,但让百姓种植棉花可能不太行,即便是玉米和土豆,百姓们种植的意愿都不太高,而且百姓们还是想多存些粮食在手里,强行推广棉花种植可能会遭到抵触。”

    李弘眉毛微挑,百姓不愿意扩种棉花倒还可以理解,毕竟都还没完全吃饱饭呢,都想多种点粮食存起来,可土豆和玉米怎么会受冷遇?于是他好奇问道:“怎么玉米和土豆会遭到抵触,乡亲们不乐意吃这两样作物吗?”

    卓翱答道:“大伙倒是很乐意接受,但乡亲们大多是将玉米种和土豆块种都是洒在自家门前的菜地里,或是养在烂田里面,成熟之后当菜吃。而且咱们田赋也还在收,乡亲们也担心咱们不接受用玉米和土豆缴夏粮秋粮。”

    李弘不禁一阵头疼,完全不是当初设想的那样高产作物一经推广则受到广泛好评,之后自己治下的百姓就再也不缺粮食的情形,反而是百姓确实很乐意接受,但完全不把这俩玩意当主食看待。

    “让农会多宣传一下吧,要是大家伙愿意广种土豆和玉米,咱们便接受乡亲们用这两两样作物纳粮,粮行也得按市价收。”李弘轻轻按摩自己的太阳穴,对卓翱吩咐道。

    “玉米倒是有可能推广的,咱们适种的玉米照顾得好的亩产可达百斤,比之好田产量也许差了些,但是适合种在缺水的山地里,这种作物似乎十分耐旱,想必再过个一两年乡亲们就都会抢着种玉米。但恐怕乡亲们会不太愿意广泛种植土豆,这玩意发芽就有毒,窖藏期限太短,冬天最多只能留种,冬月灭秧入窖开春播种,当过冬存粮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根据试种情况来看,土豆的亩产量比稻麦也没有高太多,相较而言百姓们还是更愿意接受种稻子和麦子。”

    即便到了现代,恒温恒压配合抑芽剂建立的大型储藏库最多也只能把土豆窖藏一年,土豆主粮化计划也是储备土豆加工产品,而不是将鲜薯入库。在大明的生产条件下,要想长期大规模储备土豆不太现实。

    至于玉米,这玩意对百姓来说倒是好东西,就连玉米棒子都可以一起磨成粉熬粥,但这样做口味一定不会太好,适合贫民食用。想必要不了几年玉米的大规模种植就可以实现,但土豆恐怕还得做很长一段时间的蔬菜。

    李弘闻言只得无奈道:“唉,在山中推广总行了吧,山地不好种稻麦,种些玉米土豆总比啥也没有强。至于棉花,买吧,扩种的事情以后再说。”

    “师长英明。”卓翱作揖奉承道。

    李弘面对卓翱的这种恭维直摆手:“去去去,忙你的去,少来这套。”

    卓翱嘿嘿笑着离开总兵府,李弘的心情也因为卓翱的打诨好了些,不过眉间的忧愁还是不减。

    看来,高产作物的推广也得是个长期过程,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让百姓接受一种全新的作物,而且红薯这玩意怎么就是找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