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七十九章 才四个县就冗官

第七十九章 才四个县就冗官

    刘不讷和蒋允仪决战时,李弘正在总兵府接见一帮私盐贩子。

    因为有从山西走水路运来的粮食,加上李弘治下各县水利都做得很好,所以陕西虽然整体干旱歉收,但李弘这边不仅能种出粮食来,还有余粮可以供养近五千人的半脱产部队。

    全脱产的兵还是养不起,半脱产的部队训练和出征只能在农闲时。

    眼下拿下了适合农耕的西乡县,产粮地又多了一处,今后对曹汝述的粮食依赖说不定还会减轻。

    而且严正在西乡县清理飞洒抄了许多大地主的家,从地主家薅来的存粮也不少,短期内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刘不讷才敢和蒋允仪对峙打消耗战。

    但自从李弘做了坐寇,朝廷就断了汉中府的盐运。

    明初,老百姓吃的盐由地方官府主持配给,食盐经地方州县官员,再由里长散给民户。

    明中叶以后,官府的配盐不再通过里甲,而是交给盐店和铺户,让他们来经营州县内的食盐销售。

    李弘治下州县官员大部分都被他给嘎了,大明朝廷再不可能给他运盐来。

    所以李弘治下不缺粮食,但缺盐。

    虽说曹汝述也卖晋盐,因为这层关系李弘治下还不缺盐吃,而且价格也没有涨太高。

    但若是把食盐的希望全部放在晋商身上,那日后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要任他曹汝述拿捏。

    李弘不喜欢这种脖子被人卡着的感觉。

    所以前些日子抓到几个私盐贩子,李弘不仅没有治他们的罪,反而跟他们谈起了生意。

    私盐贩子来自四川,走米仓道到的汉中。

    川盐不像淮盐那么好管控。

    川中那种大型的取盐井往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建好,打成出盐水往往可以使用上百年,最长的甚至能坚挺一千多年,从东汉一直开采到大明。

    但是四川的乡民们随处寻一个穷乡僻壤打一口卓筒井也能取盐,卓筒井井口还没碗口大,随便找片大点的树叶都能盖住,官府上哪儿查去?

    所以四川地方私盐泛滥,根本管不过来。

    这群私盐贩子的头头叫邓松,这人性格也算豪爽,直接开门见山道:“李师长,我们这些跑江湖的最是敬佩你这种好汉,如今外面卖盐每斤三十文,我看在您的面子上可以给您每斤二十五文。”

    明初,朝廷按户口给盐,即根据州县人口数及其他需要,比如腌制鱼类,以确定实际食盐生产定额和行销引目。

    食盐的销量决定食盐的供应量,需求量决定盐业生产的规模,并将全国产盐区,分为若干大区,如两淮盐区、两浙盐区、山东盐区等,大区之下再分设若干盐场,每个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被严格规定专门供应给若干州县的吃盐群众。

    这种做法,叫“划区行盐”。

    所以不同地区的盐价差异很大。

    像湖广、江西官盐价格低的时候约四五文钱一斤,贵的时候约二三十文一斤。

    而在陕西,盐价相对较高,每升盐值银九分,换算一下大约一斤官盐能卖到七八十文钱。

    私盐贩子给出二十五文一斤的报价相对市价来说已经很低了,但李弘还是想讲讲价。

    “能否再便宜点?我现在手里有四个县,东边三个县也即日拿下,若是能再便宜些,我手下七个县都会吃你家的盐。”李弘开始给邓松画大饼。

    邓松说道:“李师长若是不信可以再多打听打听,全陕西的私盐贩都没比我这家卖得更便宜的。”

    李弘看向卓翱,卓翱微微点了点头,示意跟他调查的情况差不多。

    但李弘还是不死心,说道:“可我听说江南官盐的价格都只要几文钱一斤。”

    这是杨算在信中给他提到过的,现在杨算顶着李镜典的名字在兴化府通判任上干得有声有色。

    “我这是四川的井盐,江南吃的可都是海盐,这没法比的。”邓松不吃这一套。

    李弘无奈笑道:“那便二十五文一斤吧,今后咱们可得长期合作!”

    邓松也笑道:“那就这么说定了!”

    这群私盐贩子也不是什么大盐枭,他们也是从川中的盐枭手里进货再四处转卖,如今谈下李弘这么大一单生意,日后不怕没钱赚。

    至于李弘,这单生意他看似吃亏,但他通过和私盐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了蜀中的大致情况,下定决心稳定汉中之后尽快拿下四川。

    一来避免被卡食盐脖子,二来也是缓解生存压力。

    如今李弘已经拿下了从凤县到洋县的大半个汉中,向北可以从褒斜道、傥骆道进关中,也可以从金牛道、米仓道打成都。

    但是反过来,官军也可以从这几条古道包夹李弘。

    不过从汉中到利州卫地势十分险要,很不好走,从李弘的大本营沔县出发走金牛古道,过阳平关、宁羌州、越七盘关至朝天驿,而后经广元至昭化,然后便可直达成都。

    金牛道中间横亘一座剑门山,剑门山绵延百里,中间只有一座剑门关可以通行,三国时期姜维三万人就可以在剑门关挡住钟会的十万大军。

    金牛道西边还有一个阴平道,更不好走,邓艾便是从此处进攻成都。

    私盐贩子走的米仓道在金牛道东边,是从巴中通往汉中的道路,张飞和张郃的宕渠之战就是为了守住米仓道。

    更往东边还有一条荔枝道,顾名思义就是当初唐王李隆基为了运荔枝到长安修的一条古道,这条古道方便川东进汉中。

    所以即便拿不下整个四川,也要尽快拿下川北的利州卫(广元),到时候从四川到汉中的道路要被他堵死一大半。

    另外此次若非天气寒冷,李弘也想尽快拿下兴安州,一旦兴安州到手,便可以控制汉江水道和荔枝道,接下来不管是东出湖广还是从另一方向南下四川都要更安全。

    送走私盐贩子之后没几日,前线的捷报就传过来了。

    蒋允仪被刘不讷打得一战溃败,自刎于营中,几千溃兵一哄而散不好追赶,刘不讷只得收兵。

    溃兵在逃亡过程中还有聚成小股部队劫掠百姓的,被后方的王平逐一按在地上摩擦。

    因为官军的行为过于不做人,石泉、汉阴两县的百姓恨之入骨,尤其是知晓大同军的操行之后,就连许多地主都主动把粮食献出来资军,哪个村子被溃散的官军抢了就赶紧派人去通知王平过来镇压。

    刘之杰作为指导员这些时日里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借条。

    而且之所以写这么多借条,是因为王平手下部队的规模在快速增长,许多老人死光而且没钱娶老婆的家庭甚至举家投靠。

    在敌后游弋些时日,本来只有五百人的营队一下子增长到八百多人,歼灭溃逃的官军四百有余,甚至比刘不讷在正面战场上打死打伤的还要多。

    ……

    “师长,不可再让兵事院主管兵籍和募兵,此一战王营长深入敌后本来就是不听调令,还私自征兵三百余。若非其在敌后歼敌以及宣传有功,这回怎么找都得给他一个处分,但若还让兵事院如此行事下去,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卓翱单独面见李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早在跟梁应泽交锋之时,刘不讷就干过这事儿,他当时干得比王平还狠,军粮不够的时候直接找一户褒城县的地主抄家,临时招到的人比李弘亲自带领的部队还多。

    当时李弘地盘小,也没直接占领县城,各个人事机构都还没建立起来,刚建立兵事院时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现在兵事院的权责包括招募新兵、训练军队、掌管军籍、领兵作战、评定战绩、提拔军官、推选将领。

    类比到大明朝廷,简直就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结合体。

    如今卓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李弘也不得不重视起来。

    不然很容易出现军头不听话的情况。

    李弘又召来几个秘书和两院六司的主官,几经商讨决定从兵事院中剥离募兵、军籍管理和军队人事权建立军务司,再给军务司一定的财权负责军队后勤工作。

    至于军功管理,由随军的指导员负责统计,战后再报给军务司和军法官评定集体功勋和个人功勋。

    下完决定之后,一名叫向昭的秘书说道:“如今各级官府和两院六司的人事有些冗余,尤其是分田完毕之后,基层有农会和劳动队,许多镇级干部分田结束之后便无事可做,我建议合并部分村镇,合并之后多出来的官员刚好可以送去新占的三县主持工作。”

    财务司掌司吴志满也附和道:“我同意向秘书的建议,咱们的俸禄发到镇一级的官吏,各镇的中小学教员也要咱们大同社发俸,开支太大了。”

    程小楼也说道:“开荒和修水利的工作有农会和劳动队处理,很多镇级官员也就只有收税时才会临时性地忙起来,若是没有其他什么事情,简直就是在混日子。”

    有人起头,众人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抱怨起来,如今统治已经稳固的四个县各个镇级官员都闲出屁来了。

    若非地盘还得扩张,这些人恐怕很快就会失去干劲。

    李弘有些无奈,他原以为把权力深入到县级以下能更好掌控基层,但没想到自己这才多大地盘就出现了冗官的问题。

    其实封建王朝的皇权也不是不想下乡,毕竟哪个统治者会嫌弃自己掌握的权力大呢?

    但是制度和效率决定了皇权就是下不了乡,若是皇权强行下乡,冗官问题很容易把封建王朝财政提前搞死。

    甚至到县城层面都是“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在皇权收缩的年代,县官都不得不和地方士绅共治,甚至有时候一县主官还得看当地土豪脸色做事。

    众人讨论一番,决定组织架构精简到每县统辖五到六个镇,每个镇的镇长一名副镇长两名,不常设吏员,有工作需要的时候县里派吏员过去。

    这样既能保证对基层的控制,又能节省不少俸禄开支。

    讨论到最后,李弘说道:“那好,咱们争取在明年春耕之前完成新占三县的全部分田工作,春耕之后再动刀兵!”

    散会之后,李弘又单独留下程小楼问道:“李科长的女校办得怎么样了?我有段时间没见她了。”

    程小楼无奈地叹了口气,摇头道:“很不顺利。”

    原来,因为李弘并未强制女子上学,许多农民家庭不愿意送女娃出去读书,她们倒是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而是朴实地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在没出嫁的时候帮家里做农活,出嫁了就嫁个好婆家好好过日子。

    读书?

    有什么用?

    而被分田的地主士绅家庭虽然也有些开明的愿意送女子读书,但一听说李绯云办的女校里边清的女先生大多都是从良的青楼女子,也都不愿意把自家姑娘送到女校去读书。

    四个县的女校加起来入学的女子也才二十几个,这还是李绯云亲自一家一家敲门做工作的结果。

    没办法,识字的女子本来就不多,会教四书的就更少了,连这些从良妓女都还是李绯云从宣传司的文工团里强行拉出来的,逼得程小楼连夜写了几篇无女主的戏稿。

    李弘听完程小楼的讲述说道:“李科长任重而道远呐。”

    程小楼笑道:“连月月都被李科长拉去女校教书了,月月每天回家都会跟我吹枕边风,要我劝你下几道政令强令女子出门读书。”

    李弘反问道:“你信不信要真下了这种政令,不管地主还是小农都会集体反对?”

    “我信。”

    两人又聊了些工作以外的事情,等程小楼告辞离开,李弘开始一个人琢磨建立全脱产军队的事情。

    这次对兵事院的限权让他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他现在手下的兵多是沔县、南郑两县人,即便扩军别的县比例也不会提升太多,很容易在军队里形成派系。

    虽然不情愿,但眼下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势头。

    最好的办法就是训练一批全脱产的兵出来,按各县人口分配征兵人数,这样一来既可以限制沔县、南郑两县的兵员数量,也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不然只有在农闲时才能打仗的军队像什么话?

    七个县的地盘,李弘打算先搞两千全脱产的正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