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七十四章 中小学建设和农会的权力

第七十四章 中小学建设和农会的权力

    李绯云气鼓鼓地冲进李弘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道:“师长,你怎么不办女校,那么多女娃都等着读书呢,你可不能重男轻女啊!”

    她原本听说李弘要在各个镇上办两个蒙学学校十分高兴,还以为是一个男校一个女校。

    但具体政策出来之后,却是一个小学一个中学,而且也没特别说明要让女子上学。

    一向钦佩李弘的李绯云这下觉得女子收到了轻视,直接来到总兵府讨说法。

    李弘停下手中处理公文的笔,问道:“我怎么就重男轻女了?”

    李绯云说道:“若师长你不是重男轻女,为何不办女校?”

    李弘没好气道:“那我也没说不让女子上小学上中学呀!”

    “那怎么成”李绯云表示不可,“师长您在公文和告示里面都没有明说可以让女子也上学,那谁家会主动把自家女子送到学校去?况且小女孩子家家的,成天跟男孩子在一起上学受欺负了怎么办?”

    李弘说道:“那这可就要你们妇孺科好好宣传宣传了。”

    李绯云气道:“讨论建学校的时候没让咱们妇孺科的女同志参加,现在政策要落实了女娃娃讨不到好,反倒还让我咱们去做宣传,师长你好欺负人!”

    李弘不禁一阵头疼,在讨论建学校的时候他就遇上了不少阻力,现在好不容易要把教育计划推行出去了,政策到了落实阶段又遭到了妇孺科的不满。

    人多了矛盾就是容易多。

    早在只有半个沔县底盘的时候李弘就想过要搞普及教育,但是那时候钱粮不够,要用钱的地方也多,所以普及教育只能在小康镇搞搞,其他镇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时哪怕是小康镇,教书的也只有两个老童生,还是李弘用了些胁迫手段才强行说服两个童生教书的。

    如今他钱粮宽裕了,地盘也大了,终于能展开他普及教育的构想。

    但一经在大同社的定期会议上提出,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尤其是财务司的干部,激烈反对李弘乱花钱。

    在财务司看来,各地的村塾已经够用了,成绩好的再送到县学和府学里深造,家里家境不好的倒还可以补贴一点。

    但是但一个镇子两个公立学校,光教书先生的工资和口粮每个月不知道要花出去多少。

    而且李弘居然还想给学生搞免费午餐!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吸引穷人家孩子上学的手段,但是那么多张不事生产又巨特么能吃的嘴,再多的粮食也不禁造啊……

    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还是每个村建两所学校,但是大同社只管学校先生的饭食,工资以粮食的形式发放,待遇比照军队里排长级别的干部。

    至于学生,入学全凭自愿,毕竟农户家的孩子多少还可以帮忙做点农活。

    那些家里穷又想送孩子上学的,农会可以适当帮扶一下,每个月给孩子个人些干粮,成绩好的大同社也可以发放奖学金。

    大明实际情况如此,吃不饱饭就别读书。

    但是条件是中小两级学校的教学内容都由李弘决定。

    小学建议七岁入学,学制四年,第一年认字,认字之后主要学习小四书和算术,算术还得用李弘亲自编写的泰西数学教材来授课。

    若是家教良好直接就认字的,可以直接从二年级开始上。

    小学成绩优异的,也可以直接升到中学。

    中学学制三年,文学方面则学习传统四书科目和散文名篇,此外还要额外学习大同理论。

    李弘这段时间和大明的士子接触多了,发现他们有个通病,就是四书之外的各种知识一概不知,完全是为了学四书而学四书。

    而且对四书的理解也不能天马行空,得按朱熹老夫子的来,如果跟朱夫子的理解不一样也属于没学到位。

    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普通士子满口仁义道德,但做起事来一窍不通,问起李弘这个工科生都觉得是文化常识的东西也都啥也不知道。

    所以李弘决定从娃娃抓起,专门派人搜集了历代名家散文让中学生学习。

    此时《古文观止》还没有问世,李弘选的名篇也是他过去读过学过的比如《陈涉世家》、《过秦论》等。

    等日后遇到些藏书大家,筛出来值得学习的文章,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得增加。

    而且李弘自己正在亲自编订物理教材,目前因为政务和军务工作太忙一直没搞出来。

    眼下设计的中小学读完差不多十五岁,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可以直接上手基层政务工作,少数愿意深造的也可以继续读书,甚至还可以让他们继续去考大明的功名。

    但确实在讨论此事时没有任何人提出女子教育的问题。

    毕竟此时大明的绝大部分有点文化的女子学习的都是《女诫》一类的东西,平日里也不怎么抛头露面,相夫教子才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归宿。

    那些投诚的读书人对妇孺科的存在本来就多有微词,慑于李弘的威严不敢提出不满,但是要让他们同意女子也接受普遍教育那真是难上加难。

    至于李弘,他深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虽说在他治下的女子在妇孺科的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仍然没有建立起足够支撑她们获得和男性一样社会地位的劳动地位。

    哪怕是在乡下,妇人们做的工作也只是男人们的补充,更不要说那些不事生产的小姐们。

    甚至就连李绯云,主要工作内容也是给乡亲们唱戏,说白了干的还是服务业,不直接创造价值。

    所以此时李绯云质问李弘,李弘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总不能跟她讲现代社会理论吧。

    思虑良久,李弘说道:“这样吧,我再额外在每个县开一所女校,就由你们妇孺科来负责这四所女校的主要工作,我只让财务司提供经费,女先生你们得自己找,怎么让女学生安全出门读书也得你们自己想办法。不过需要什么你都可以跟我说,能提供的我都尽量提供给你。”

    还不等李绯云表示感谢,李弘又说道:“若是女校办得好,我可以拨款给你再建新的女校,可是要办得不好,或是这当中受到什么挫折,我不会多帮你什么。这其中的困难你可要想好。”

    李绯云想也不想便答道:“师长莫要瞧不起咱们女同志,我一定要把这女校办好给你看看!”

    “若真如此,那再好不过。”李弘也是真心希望女校能够办起来,不过他可知道这其中的困难。

    即使是到了他在现代社会所生活的时代,他年纪还稍小的时候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也不完全得到保障,许多家庭仍是不太愿意送女孩子出去读书。

    送走李绯云之后不久,卓翱又急急忙忙跑来总兵府。

    一进门,卓翱便拍着桌子说道:“师长,咱们分田的政策恐怕有大纰漏!”

    李弘皱着眉头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搞这么紧张。”

    卓翱说道:“过去咱们地盘小,没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若有女子出嫁,那她名下所分得的土地到底算是娘家还是夫家?”

    李弘说道:“咱们提倡男女平等,也提倡大家庭分家置业,让小家庭独立出来,男女名下的田产合计到新家名下就好了嘛。”

    “问题就在这里”卓翱拿出一份报告,是几个县的主官联名写的,他指着手里的报告继续说道,“若是在村内、邻村婚嫁都还好,女子一旦远嫁,土地又没法一起带走,若这些田跟着一起算到婆家去,那娘家人肯定不同意,但出嫁的女子在自家已经分了田,嫁到婆家去也不好再给他分田,就算是农会收回在娘家分的田再在婆家重新分田,那这也是跨区域的行政沟通,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现在若是哪家的女儿远嫁,反倒还要让自己家男丁从婆家再娶一个女子回来才能保证不亏,这种换田婚姻已经有好几起了,其他因为女儿远嫁引起的土地纠纷也越来越多。”

    李弘拿起报告仔细看完,召来一名秘书吩咐道:“把两院六司的主官都通知到位,一个时辰后开会讨论嫁女之后田产的处置问题!”

    秘书领命出去,李弘却开始头疼。

    这不仅仅是嫁女儿重新分田的问题,这还涉及到农会的职权。

    中国古代各王朝对基层的掌控力其实都没那么强,所以除了那些被大地主高度绑定的朝代,都往往在王朝初年能够实现均田,但是之后就收不回来了。

    如今李弘把田产分下去,没有搞集体公有,农民分得的田产都是私产,日后也会遇到生老病死之后田产如何处理的问题。

    眼下农会存在还能做到田产的合理分配和收回,可若是农会一直存在,谁能保证不滋生腐败呢?

    而且农会不属于李弘治下的政务机构,农会的干部也不属于政务官,不纳入行政体系,整个组织都是为了分田而产生的,农会的干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村民自行选出,李弘不负责给他们发俸。

    李弘计划等拿下全国之后,农会就该逐步取消,所以农会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具有过渡性质,基层社会的权力最终要回到基层大同社组织手里。

    日后人口增多之后土地矛盾肯定还是会出现,这是直到现代社会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只不过现代社会采取了发展工业这条道路。

    没有工业消化人口,治乱循环还是会不断上演。

    所以李弘承认土地私有但是禁止土地买卖,对个人和家庭持有的土地上限也做了限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逼迫多余的人口去另谋生路。

    如今发展扩张阶段这些人口可以参军,日后等天下都平定了,广阔的塞外和海外都是大有可为之地。

    但是眼下还是得处理女子远嫁之后异地田产重新分配的问题。

    毕竟眼下只是四个县之间的事,日后可能就是州府、布政使司之间的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实则很大。

    根据初步的人口统计情况,李弘治下的四个县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上两成有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杀女婴。

    若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各家庭更加不愿意生女儿。

    “我觉得应该再多给农会些权力,人死和出嫁都把分出去的田产收回来,娶媳妇就在当地分一人的田产。”说话的是吏选司的司长田石头,他是佃户出身,对农会的感情很深。

    卓翱作为政务司司长反对道:“不行,不能给农会太多权力,现在农会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却不归大同社直接管辖,再给他们分权怕是要出乱子!”

    “但是换田婚肯定不行,这样没有女儿的家庭很难娶到媳妇,娘家人肯定不愿意把女儿白白嫁出去又没什么补偿。”程小楼作为宣传司司长,他在宣传工作中遇到过无数纠纷,已经可以预见如果放任现在这种换田婚滋生,日后一家男丁的家庭会是什么状况。

    除兵事院的主官刘不讷没有到场外,现场的各个干部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石头为首,主张给农会增加权力,对各村授田和收田严加管控。另一派则以卓翱为首,坚决反对农会的权力扩大,但是又拿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出来。

    吵到激烈时,田石头敲着桌子说道:“你们反对这反对那,又说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难道就这样发现问题但是保持原样吗?”

    李弘笑道:“也许,百姓们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也不坏,这样可以减少杀女婴的情况。”

    “不可”程小楼和李绯云关系不错,对女性更加同情,反对道,“那生不出女子的家庭也讨不到老婆,会出现一大堆以家庭为单位的光棍。而且女方本质上就失去田产了,这会导致咱们女同志的的地位降低。”

    李弘也不愿意给农会太多权力,拍板道:“这样吧,咱们还是以户口为依托,嫁女儿不迁出户口的就不收回田产,若是户口迁出到婆家则在娘家的田产由农会收回,再在婆家另行分田。”

    “我没意见,只是这得政务司那边多做点事情。”田石头的话里还是带着点情绪。

    卓翱也说道:“我也没意见,咱们多做点事不怕什么,只要能把问题解决了就行。”

    众人纷纷表态,表示同意李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