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七十五章 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第七十五章 真理只会越辩越明

    李弘这种按户籍决定女子出嫁前后田产归属的政策其实没能根本解决问题,但也不会造成程小楼所担心的出现光棍户乃至光棍村,最多只会造成生女孩的家庭不愿意将女儿外嫁。

    毕竟若是同村同镇嫁女,田产在娘家还是在婆家都可以,甚至可以给独立出来的小家,距离稍远可以佃给耕有余力的家庭。

    但若出嫁的距离太远,那出嫁女的户籍势必得变到婆家去,不然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该名女子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还是损害了女子的权益。

    但是无奈,时代所限,讨论不出什么合理有效的办法,只能在老乡们自发产生的规则上做修补。

    散会以后,程小楼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等其他人都走了以后给李弘递上一份喜帖。

    李弘接过喜帖,惊疑道:“你要结婚了?我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女方的事情?”

    程小楼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用嘶哑的声音答道:“平时工作上的事情太忙了,不好因为这点小事叨扰师长。”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说说看。”此时的李弘就像是一个吃瓜群众,对程小楼的恋情充满了好奇。

    他愿以为程小楼和李绯云会走到一起,这俩人关系一直不错,但是现在看来二人的关系到朋友就止步了。

    “师长你也知道,咱们宣传司里有女同志。她原本是南郑县一个叫冯大双的地主家的小妾,咱们第一次攻占府城时她就偷跑出来参加了咱们的宣传队伍。她会唱小曲,也略懂些曲艺,一开始我们只是工作关系,但是后来她被李科长要到妇孺科去了,我们就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程小楼在这方面意外地很是不好意思,他本来就说得吞吞吐吐的,说到害羞处竟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李弘听到这里也知道后面大致会发生些什么,大概就是从知心朋友慢慢发展成恋人,他笑着说道:“自由恋爱好啊,她父母还在吗?”

    “都不在了。”程小楼叹息道。

    “那我给你们主婚!”

    李弘打开喜帖,发现女方的名字他有印象,叫潘月月。

    过去潘月月因为在妇孺科工作突出被李绯云在他面前表扬过。

    程小楼此时又说道:“另外,我还想请师长帮个忙。”

    李弘笑道:“哦?若是婚礼需要,能帮得上的我一定帮,哪怕你需要骑马撑场面到时候我也去找杨戌把马给你牵过来。”

    “倒不是这个”程小楼吞吞吐吐地说道,“月月她的户籍还在冯家,严格来说她还是冯家的小妾呢……”

    李弘闻言哈哈大笑,说道:“此事简单,若是那冯家非法纳妾我给胡元新打个招呼让他尽快把离婚官司判了,若是合法纳妾,我出钱给她赎身!”

    程小楼急忙道:“那冯大双虽然年满四十,但其已有二子,月月她是非法的妾室!”

    不用胡元新下判,那非法纳妾的冯大双一听说自己出逃的小妾在李弘麾下做了女官,现在又要嫁给宣传司的掌司,吓得连忙将潘月月的户籍册和身契交了出来,一分钱都没敢要。

    婚礼就在总兵府举行,李弘依言给她们主婚。

    尽管李弘做了很多安排,但程小楼和潘月月还是决定一切从简,没有用高头大马迎亲,也没有请唢呐匠吹弹,只是各自邀请了一些熟人一起吃一餐婚宴。

    他们此前一个是戏子,属于贱籍。

    一个是大户家的小妾,此时已不是处子身。

    虽然二人都不介意对方的过去,但却都对自己对过去的身份感到自卑。

    李弘也看出了这一点。

    婚礼上,等说完祝词,李弘拉着两个人的手说道:“小楼,小月,你们曾经都是苦命人,都是受过欺负的,在某些方面都也不完美。但是从今往后,你们两个不完美的人将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也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我诚挚地祝福你们今后的生活。”

    程小楼和潘月月眼里噙着热泪,双双点头道:“请师长放心,我们一定能够把婚姻经营好。”

    因为席间都是各自的好友,等到敬酒吃席时场面终于热闹了起来,有了些婚礼的样子。

    甚至程小楼的一个伴郎和潘月月的一个伴娘当场就看对了眼,互换了定情信物。

    场间还有不少在小康镇初期的骨干,众人纷纷对李弘起哄道:“师长年纪也不小了,什么时候也给咱们讨个师长夫人回来呀!”

    “去!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李弘没好气地回应。

    ……

    在程小楼和潘月月结婚的同时,汪梦锡也打入了还乡会内部。

    不过有些让他失望的是,经过几日的交流和接触,他发现这个还乡会根本就是搞错了斗争对象。

    汉中府被李弘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州县也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打的也都是李弘的旗号。

    这群反贼倒不和其他地方地反贼一样翻身做新的地主老爷,但他们只知道分田分粮食,并不懂得如何恢复生产。

    若是今后从地主家抢来的粮食消耗殆尽,恐怕他们也还是会成为一股新的流贼势力,加入到明末流寇大军当中去。

    而且虽然他们一个个都遵奉李弘为头领,但并不愿意受李弘直接管辖。

    这群还乡会的士子,大多都是家里被反贼抢了占了,便把账都算到了李弘头上。

    汪梦锡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在他看来李弘治下民众都安居乐业,这一年沔县地界尤其是小康镇在劳动队的辛勤付出下再也没有哪个村子或镇子出现缺水的情形,粮食生产也十分稳定。

    比之他在西安城里城外见到的遍地流民和乞丐的景象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他作为读书人,虽然现在干的是造反的事业,但仍是心怀天下的那种人,还是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过上沔县百姓如今的生活。

    但是其他反贼居然打着李弘的旗号败坏李弘和大同社的名声,这让他不能忍。

    而且汪梦锡通过接触,发现还乡会里的大部分人生活都不是很好,毕竟都是被反贼抄家才跑出来的,身上没有带太多浮财。

    这些人到了西安府也只能给人抄书混混日子,真正有情报价值的只有还乡会的首领刘英,这货现在是杨鹤的幕僚,汪梦锡从他身上能刮出不少有用的信息来。

    至少只接触了几天汪梦锡就已经获悉杨鹤手里没钱没兵,连陕北的流寇都应付不来,靠洪承畴之流的家丁也不可能从关中打到汉中。

    朝廷也因为没钱,暂时没有要调集军队围剿李弘的意思,目前李弘在军事上是安全的。

    到了十五这天,汪梦锡和邀请他的刘景一起进了秦王府,参加秦王世子举办的文会活动。

    但他毕竟只是个秀才,比他名气大得多的秀才也多得是,在秦王府的众多宾客里反倒不怎么显眼。

    也正好,没什么存在感的汪梦锡开始在文会的宾客里寻找大同社的潜在发展对象。

    他把李弘新编订的大同理论册子带到文会上,先和身边的士子搞好关系,等到众人酒酣耳热之时拿出来说道:“诸位请看,我在逃离汉中时捡到一本反贼的文册,里面有许多反贼大逆不道之言论,比如宣扬良贱平等、均田免赋……”

    为了逼真一些,汪梦锡还专门把小册子做了些做旧处理。

    册子里的文章不多,除了李弘和杨算的的文章和《大同均田论》外,还有出自程小楼之手的《良贱论》,主要论述下九流反抗压迫的合理性。

    其实还有梁应泽写的几篇文章,但是梁应泽仍然担心暴露身份,死活不肯实名,就连在《大同均田论》上和汪梦锡共同署名的时候都是留的假名字。

    不是谁都敢和李弘一样实名造反。

    周围人闻言立马围拢,好奇地传阅汪梦锡手中的小册子。

    “真是祸国殃民之贼也!”

    能到秦王府参加文会的,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他们天然和李弘站在对立面,对李弘的大同理论嗤之以鼻,认为这都是诡辩谬论。

    等众人骂得差不多了,汪梦锡才又笑道:“这书内容不多,咱们可以各选一篇批驳之,然后将批驳之语印发给府县诸生,让西安府的士子们都看看那李贼到底是何用心!”

    众人纷纷称善,甚至有喝大了的当场拿起笔就开始挥毫。

    不过也有稍微清醒点的问道:“若是有生员看了被书中的言论蛊惑而从贼,那该当如何?”

    汪梦锡说道:“诸位读的都是圣贤书,受得是圣人教化,怎会不明白此等祸国言论之害?”

    众人纷纷点头,争着抢着要抄写原文拿回去写文章驳斥。

    把文章拿出来公开让人驳斥不是目的。

    将大同理论放到世人面前让世人都来做选择才是目的。

    早在汪梦锡还没出发时,李弘就给他交代过要把大同理论传播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理论拿出来辩论,真理只会越辨越明。

    批判的武器最不惧怕的就是被批判。

    但要支持批判的武器发挥作用的,还得是武器的批判。

    在程小楼婚礼结束之后一段时间,李弘收到匠作营的消息,当初从洪承畴那里抢回来的铳枪已经仿制成功,徐炮仗调配的火药也可以投入使用。

    杨戌此时已经在试射新造的鸟铳。

    自己手底下匠人手搓的铳枪和火药肯定没有管造的好用,这批新造的鸟铳击发率低得吓人,还动不动就炸膛。

    李弘刚赶到校场就看见杨戌手里的铳枪炸膛,好在没有伤到人,只是杨戌的虎口被擦破点皮。

    杨戌把炸废了的鸟铳往地上一扔,怒道:“下一杆!”

    身边的工匠赶紧递上一杆新的仿制鸟铳,杨戌拿着就又开始试射。

    李弘走上前去,问工匠:“怎么回事?”

    几个铁匠围过来道:“师长恕罪,小的们将那把管造铳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最终决定采取失蜡法浇筑出铳管,可是方才杨连长试射了八杆,却已经炸膛了三杆,另外哑火的还有三杆”

    好家伙,八杆仿制鸟铳能用的只有两杆,故障率百分之七十五!

    而且那两杆好的也不知道使用寿命如何,万一只能放十几二十发,那在战场上可都是要命的缺陷。

    李弘问道:“这是第一批成品吗?是不是铳管采用的钢材强度不够?”

    一名工匠答道:“是第一批成品,铳管用的都是一炉铁水,照理说应该一好都好一坏都坏才是,可不止怎么的有的行有的不行。”

    杨戌在一边连放了几铳,把那杆铳递给李弘说道:“手感都差不多,打不着火的应该是制作的问题,炸膛的应该是材料的问题。”

    嗯,故障率下降到百分之六十七。

    李弘接过仿制铳拿在手里掂了掂,说道:“这几杆暂时没故障的也别用了,多试一段时间,等今后出产的铳枪质量稳定了再投入使用不迟。”

    “试试?”杨戌问李弘。

    李弘笑了笑,装填好火药之后抬铳击发。

    脱靶。

    “看来不仅质量不行,准头也不行。”李弘吐槽道。

    杨戌指着自己的标靶说道:“我可是打中了,准头还是可以的。”

    李弘不理他,对工匠们说道:“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先解决铳管强度的问题,搞出一批强度合格的钢材出来再继续仿造。”

    工匠们接到命令,压力巨大,这哪儿是一个月能解决的问题。

    看到工匠脸上的难色,李弘说道:“你们可以往铁水里加别的金属,多多实验几次,可以先用不同方法造出一批样品出来安到能击发的铳枪上自己试射,把不同的强化方案和实验结果记下来,优中选优。”

    他在穿越前是搞工程而不是搞材料的,对材料学也只是属于了解的程度,只能对工匠们提出方法和建议,至于怎么去摸索就是工匠们的事情了。

    反正搞不出来李弘也不会砍他们的头。

    对于工匠,李弘采取的是正反馈激励,对于能搞出成果的给予重赏。

    比如这次成功仿制出鸟铳的一批工匠,李弘奖励每人八十两现银和一亩上田,工匠们搞新发明地积极性很高。

    毕竟这待遇可比给大明做事好多了,而且在大明还要受人轻视,在李弘这里工匠们都比较受尊重。

    等工匠们都领命下去了,李弘才问杨戌道:“那个把铳枪抢回来的小战士怎么样?”

    杨戌笑道:“当骑兵差了点,但是当警卫员很不错。”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一会儿一名侦察兵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份军报。

    “师长,出大事了!”侦察兵急道。

    “什么事?”

    “鞑子破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