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七十二章 还乡会

第七十二章 还乡会

    汪梦锡毕竟有生员的功名在身,而且明年就是秋闱的年份,他干脆在西安城里租了个房子住下,一副读书应试的样子。

    但他平日里常去府学县学溜达,因为出手十分阔绰,很快就融入了本地士子的圈子,开始参加本地士子组织的文会活动。

    而且汪梦锡本身就很有才气,才个把月的功夫,他还在西安府的士林里攒下些许名声。

    这日,汪梦锡正在住处疑惑怎么赵登没有按时来联络,却接到一名刚刚熟识的客人来访。

    “天赐,听说初一的时候秦王府封世子了,世子爷准备在十五办一场文会,你去吗?”

    “秦王世子?”汪梦锡惊讶问道。

    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能搭上宗室这条线,而且还是秦王。

    秦王的身份很尊贵,这从西安的秦王府规格就可以看得出来。

    很大程度上,西安府城的格局和格局都是为了迎接朱樉就藩,秦王府还是和西安城的扩建工程同期建设的。

    大明灭亡之后,秦王府所在的西安城西北隅便被圈为满城,王府也被改成了八旗校场,王府内的建筑皆被拆毁,拆出来的木料在雍正朝都被用作西安城隍庙的建设。

    但完整的秦王府城墙却被保存了下来,甚至一直坚持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被拆除。

    大明的初代秦王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樉,传到崇祯初年,现在的秦王已经是第九代第十三任,名为朱谊漶。

    而新封的亲王世子是他的第三子朱存极,如今已经三十四岁,喜好诗词歌赋,平日里十分喜爱召开文会结交读书人。

    这次受封士世子,朱存极想再半个文会表达一下喜悦。

    “是啊,天赐你才思敏捷,若是参加文会定能获得世子爷赏识。”来人撺掇道。

    汪梦锡问道:“少启兄去吗?”

    “我当然去,不然怎会来邀请你?”来访的青年名刘景,自少启,下得一手好棋。

    汪梦锡拱手笑道:“那到时我就陪少启兄同去。”

    “好说,出发前我再来叫你,到时子季兄他们也会去的。”刘景也笑着说道。

    汪梦锡问:“最近可有其他文会?”

    刘景想了想,说道:“我听说汉中来的士子们组了个什么还乡会,他们每半月聚会一次,你不是沔县人士吗,好像后日就是他们再聚会的日子了。但是我和这些人不熟,你可以多向汉中来的人打听打听。”

    “多谢少启兄。”

    汪梦锡送走刘景,回到屋内,继续整理这些日子里搜集来的情报。

    李弘现在占了汉中西边的四个县,东边城固、西乡、洋县三个县的士绅们都战战兢兢,生怕李弘哪天又起刀兵打过来,纷纷向关中方向跑。

    西安城里聚集了不少汉中跑过来的士绅,他们在西安城里不断宣传汉中李贼有多么可怖,在所占的四个县里是多么倒行逆施。

    这群人来得早,还组织起了一个什么还乡会,妄图通过组织文会击败李弘。

    汪梦锡和府学县学的士子们相处得不错,但和这群人却没什么来往。

    主要他怕遇见当初在沔县县学时的同窗,当时他穷困潦倒又生了重病,本就不富裕的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几乎所有银子,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出来,若非杨算惜才时常接济他,可能他早就病死在县学的宿舍里了。

    当初的贫寒士子汪梦锡现在成了长安城里的阔少爷,总会有点不好解释。

    但他还是得了解一下这个还乡团是个什么东西。

    倒不是怕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真的有能力打回去,而是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情报可以获取,而且如果真的混入成功,还可以给自己一个公开的反对李弘的士子身份作掩护。

    谁能想到一个还乡会的骨干会是反贼的秘书头子呢?

    顺便也能看看现在李弘治下有没有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若是有,肯定会和这个还乡会有联系。

    于是汪梦锡又使了些银子请手头不太宽裕的士子吃饭,看能不能拓展到还乡团的人脉。

    “天赐老弟真是好大方,一个月功夫我就已经白吃了你三餐饭,为兄我实在过意不去啊。”一名士子嘴上说着不好意思,手上的筷子却一刻不停。

    这些日子以来,把汪梦锡当冤大头的不在少数,此人就是其中之一。

    汪梦锡笑道:“兄长今日尽管放心吃,只是愚弟想跟兄长打听些事情。”

    “哈哈哈,贤弟真是当代孟尝也,有什么事但问无妨,我们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一名蹭饭的士子笑着说道。

    “我想打听一下汉中士子组织的还乡会。兄长你也知道我家就是汉中的,如今我家被反贼占据,也想加入到那还乡会里去,也好日后回家看望父母。但无奈愚弟在汉中时家境贫寒,交友不甚广泛,如今意外发了点小财才结识到兄长这些朋友,没有那边的人脉。”

    “好说。”一名士子摆摆手,“我认识一汉中府来的举人,明日介绍给你们认识。”

    “那真是多谢兄长了。”汪梦锡给他斟满酒杯。

    翌日,在这名士子的介绍下,汪梦锡和那名举人见上了面。

    这名举人名叫刘英,是南郑县人,家里是大地主,在李弘第一次攻破府城之时便带着家里的部分浮财逃之夭夭,等李弘地盘扩大逃跑的士绅多了,刘英便凭自己的人脉在西安府组织了一个还乡会。

    一个举人,一个秀才,也不是一个县的,不认识很正常。

    刘英很看重汪梦锡的秀才身份,这可是自己还乡会里不可多得的人才!

    汪梦锡问道:“兄长可知官军何时发兵?”

    刘英对汪梦锡说道:“我现在已经投入杨总督门下做幕僚,杨总督说待陕北的流贼剿灭殆尽,定然会倾全陕及甘肃之兵合力围剿李贼。而且总督老爷和镇守太监都已经将李贼盘踞四县的情况奏报给了陛下,陛下若是知晓汉中已经陷落数县,定然还会加派湖广、四川之兵合力围剿。咱们汉中籍的士子日后还是有机会回乡的,另外咱们还乡团后日在瀚文酒楼聚会,你也来吧。”

    “一定。”汪梦锡拱手说道。

    一上来就问到重要情报,这还乡会用处还是挺大的嘛。

    不过陕北的流贼那里是说平就能平的?

    而且杨鹤因为手里没钱没兵,对流贼使用的还是招抚政策为主,他上给崇祯皇帝的奏疏到底是建议围剿李弘还是建议崇祯招安李弘都两说。

    汪梦锡也大致问了一下还乡会的人员组成,出身已经被李弘占领四县的士子不多,大多还是临近的三县士子,他们有很强的焦虑心理。

    回到住处,汪梦锡终于见到了赵登。

    “怎么迟到了两日?”

    赵登答道:“路上遇着盗匪了,跑到咸宁县去过了一夜。”

    “你们没事吧?”汪梦锡担忧问道。

    “都没事,咱们又不是出来打仗的,不跟他们缠斗,跑就是了。”赵登嘿嘿笑道。

    汪梦锡倒给赵登一杯茶压惊,说道:“没事就好,师长可有指令下达?”

    赵登接过茶盏吨吨两口把茶喝完,又拆开带来的包裹,露出里面白花花的银子来说道:“这回只给你带了银子来,师长就就说让你尽快打入那个什么还乡会内部,最好能把名单给搞出来,没有什么书面的指示。你有没有什么要我带回去的?我等下还要去杨家看看,银子我留一些买礼物。”

    汪梦锡倒不在乎少拿点银子,而是提醒道:“半月前你不是才去过?师长交代过不要去得太频繁,不然容易让杨家生疑心,你不要忘记在杨家眼里你是从山西过来的。”

    赵登说道:“你不知道,师长兄妹二人此前落难时在咸宁县受过一户人家的恩惠,此次我辗转到咸宁县忽然想起来这件事,便想去问问小姐还记不记得这户人家在哪里。师长过去不是常教我滴水之恩涌泉报之嘛,我现在也是想着让师长他也能有机会报报他的恩情嘛。”

    “小姐那个年纪哪里会记得这些事情。”汪梦锡此来西安城任务不同,他没去拜会过杨家,也没见过李贞,但他知道李贞年纪并不大。

    “去问问看嘛,万一小姐记得呢。”赵登嘿嘿笑道。

    “那行,你机灵点,别让杨家人看出破绽来。”汪梦锡提醒道。

    “好嘞,放心吧!”

    这回来杨家是赵登自己的决定,他手里没有李弘的信,所以特意少给汪梦锡些银子,把剩下的钱在城里买了些礼物,胡乱编了个李弘在外面生意做得红火特意回来报喜的理由去杨家报喜。

    杨家人的下人对赵登早就熟悉了,知道他是表少爷派过来的人,便直接放他进去。

    “杨少爷,我家老爷(李弘)和妹妹一年未见甚是想念,特地让我带口信来,还请让我跟三小姐见上一面。”

    杨老爷身体依旧健硕,杨知忠四十多了还是家里的大少爷,而李贞早就改名为杨行秋,现在的身份是杨家三小姐。

    杨知忠不悦道:“有什么话信里说不行吗,你一个外男,要见小姐成何体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放弃了通过婚姻攀附权贵的想法,杨知忠对三个女儿的管束突然严格了起来。

    “可……”

    赵登辩解的话还没完全说出口,老夫人却说道:“你之前让自己大姑娘出去逛街见生男人都不管,现在倒是有闲心管起小姑娘的事情来了,让我的乖孙女听听他哥哥说些什么怎么了?”

    “啊这……”

    自己母亲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杨知忠自然也不好阻拦,只是不让赵登在室内单独和李贞见面,让两人在院内的花园里说话。

    赵登见到李贞,先是学着过去李弘聊天时自责的口吻对小姑娘道歉,又说了点漂亮场面话。等话都说完了,赵登给盯梢的下人塞了点银子,下人很自觉地走开了。

    等确认下人们都不在旁边,赵登问道:“小姐还记不记得一年前在咸宁县时有户人家给你们水喝,还给了一个碗和几个馒头?”

    李贞想了想,小跑回房里去。

    再出来时,手里竟是当初那户人家送的深碗。

    “是这个,小哥让我留着呢。”李贞不无得意地说道。

    赵登欣喜道:“那小姐还记得那户人家住哪儿吗?”

    李贞又跑回房里取出一张丝绢,小手拿着炭笔在丝绢上画了一张简易的示意图。

    赵登接过示意图,结合自己在咸宁县的观察,只能判断这户人家大致在哪个范围,但是这已经是不小的收获了。

    毕竟一个七岁的小姑娘,能记得这些已经非常不容易。

    等赵登收好丝绢,李贞鬼鬼祟祟地看了看四周,十分小心地塞给赵登一个钱袋,说道:“这是我存的钱,你带给小哥拿去用,我平时都不出门用不着这些。”

    此举让赵登都觉得有些感动,他把钱袋递还给李贞说道:“不用这些,你哥哥现在可是当师长的人物,能耐大着呢,他不缺这些钱,小姐还是把这些钱留着,等过节出门的时候给自己买些零嘴。”

    李贞坚持要给,赵登拗不过只能无奈收下。

    等李贞开开心心回到房里,赵登正要出去,经过假山时却被一只手拉住,一个不留神就被拽到了假山后边。

    杨惊春按住赵登的嘴巴,半恐吓地问道:“你刚刚叫李弘叫师长,是怎么回事?李弘到底在外面做什么生意?我听说汉中府有个造反的也叫李弘,是不是这个李弘是不是那个李弘?你要是答不上来,我就扯衣服告你非礼!”

    赵登欲哭无泪,他哪能想到杨家大小姐竟然躲在假山后边偷听他说话,本来只是为了表示尊敬也为了安慰小姑娘所以没有在李贞面前称老爷而是称师长。

    李弘在汉中实名造反,所以费了很大的功夫甚至请曹汝述配合写了一封信才让杨家相信他是真的在山西做生意,杨家才没有把汉中造反的李弘和自家不听话的外甥联系起来。

    李弘每个月固定派人回来报平安,这在杨知忠眼里看来李弘只是不甘心做赘婿,还是不想和杨家闹得太僵,好在外面挣够了资本再回来结亲。

    但是在杨惊春看来,这太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