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碗,推翻大明朝! » 第四十七章 冬至

第四十七章 冬至

    杨算仅仅是带着巡检兵剿了匪,这还是第一次到李弘新设的小康村。

    之前李弘在书信中大谈小康村的民众对生产生活有多么热情,日子过得有多么幸福,杨算总是带点审慎的怀疑,可真的走到了小康村地界,又不得不信。

    前些日子,杨算花钱请人修水利都没人干,如今李弘只管两餐饭,却有大批大批的人主动加入。

    水渠快修到自家门口时,家里有余粮的村民还会主动给团勇做饭吃,家里有劳力的都会去帮忙挖点土。

    总而言之,确如李弘信中所说,村民们对义务劳动和参与义务劳动的人都十分热情。

    这让杨算有种深刻的无力感,自己现在名义上还是官府的人,大明官府做不动的事,李弘一个反贼却能做得很好。

    同时杨算第一次觉得,李弘真的有可能成事。

    李弘还打算到春耕时组织农民建立农会,把基层互助组织搞起来。

    若非现在是冬天,西北的寒风吹得人人不愿出门,李弘现在就能把农会建立起来组织生产。

    孟夫子说得民心者锝天下,至少在沔县乡下,李弘已经把民心拿到了手里。

    失去民心的是谁他不知道,总之不是大明官府。

    官府这些日子都快被太监搞得民心尽丧了。

    李弘给杨算倒了一杯茶,笑道:“先生此来不只是为了师爷吧。”

    杨算抿一口茶,苦笑道:“自然。”

    李弘听出了杨算语气里的无奈,问道:“先生可是为太监的事情烦恼?”

    杨算放下茶杯,说道:“太监做得太过了。我打听过,摊派到沔县头上的税银也就一百多两,这点钱别说收税,我都能直接拿出来交给朝廷!可那没卵子的太监在城里不断巧立名目,又在江上设了钞关,这才半月的功夫,怕是已经捞到了数千两。”

    太监收拢行会成员做打手的事情李弘已经听赵丰说过了,但是赵丰出走之后的情况他还不了解,此时杨算过来正好是了解情况的好机会。

    “大户们就甘愿这样被盘剥吗?”李弘问道。

    杨算无奈道:“城中大户已经开始暴力抗税,人命官司都搞出来了,孙典史这些日子比我还忙,我烦不过,到你这来避一避。”

    李弘笑道:“先生想待多久都可以。”

    “不过夜了,看看就回去,府里来信了,明日有人要下来。”杨算答道。

    “哦?所为何事?”李弘好奇问道。

    他现在有点害怕府衙派兵过来。

    经过李子沟村一战,李弘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手下这点叫花子兵的实力,冲杀起来队伍一下就散了,还是跟流寇一样一拥而上。

    这种水平只能打顺风仗,只要是敌人气势比自己强,对上就是找死。

    还是得养全脱产的兵,好好训练。

    “还不知,估摸着不是什么好事。”杨算答道。

    再怎么担忧现在也摸不清楚情况,李弘便不再纠结府里来人是为何,而是问道:“先生准备何时对太监和大户动手?”

    “我说过我要对太监做什么吗?”杨算故作惊讶道。

    李弘嘿嘿一笑:“先生此来我问先生此来是否为太监之事烦恼,先生答是。”

    “我只是烦恼罢了。”

    “既然烦恼,那还是要消灭的好,不然晚上睡不着觉。”李弘似乎只是在说杨算能不能睡好觉的事情。

    杨算摇摇头道:“我看你的那些兵修修水利还成,要想让我睡好觉,难呐……”

    李弘没有接话,二人又聊了些其他有的没的。

    杨算十分赞赏李弘在小康村的施政,但是对李弘成立大同社这件事感到震惊。

    “结党可不是什么好事。”杨算提醒李弘。

    可以说大明朝廷近百年来的主线就是党争,从大礼议到东林党,党同伐异的脚步就没停止过。

    大明朝廷始终被党争内耗着,若是没有党争,大明眼下的许多问题便不是问题。

    李弘满不在乎道:“只要社员都认可大同思想,便是同志,咱心往一处想,把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便不用怕。”

    杨算还想说点什么,看着李弘志得意满的样子,最终张了张口没说出来。

    临别时,李弘又把赵丰叫了过来吩咐道:“这是县尊大人,你可随大人一同回县里,还是回去做你的铁脚会头领,只是你尽自己所能,对大户苛刻点就苛刻点,不要盘剥小民。日后我是要打回县城去的”

    “这……”赵丰感到十分震惊。

    之前在码头边,李弘是打着衙门的招牌请吃饭,现在造了反,赵丰以为李弘会和衙门做切割,可现在县尊老爷就站在自己面前,这又算是怎么一回事?

    而且县尊老爷对李弘要攻打县城的话没有一点反应,难道县老爷和李相公是一伙的?

    带着满腹疑惑,赵丰不情不愿地跟杨算回了县里。

    他的老祖母在前些天攻打李子沟村的手又受了惊,这几日风寒又刚好,好歹没死过去,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自己哪里舍得走开?

    尽管不情愿,赵丰还是跟杨算坐上了同一辆车,李弘专门派了几个人护送。

    翌日,府里的人到了。

    一到县衙,就是对着杨算一顿痛批。

    原因无他,杨算在带着巡检兵清剿县城周边暴动时没有预先通报上级,即便是剿贼立了功,也要挨处分。

    而且再说了,一个县的农民暴动,还没闹到城里就如此兴师动众,在府衙眼里杨算的剿匪行为都算不得是个功劳。

    等下达完通知,府里的差人就跟太监混到一块儿去了。

    崇祯派来的太监实际上没有收税的权力,但太监们嚣张跋扈惯了,全然忘记了这一点,搜刮上来的税银只要交够宫里大太监的,留够陕西镇守太监的,再刨去摊派的毛毛雨,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般而言,太监的这些行为没人敢举报。

    举报不一定能把太监绊倒,但是整个太监群体都能因为举报恨上举报人。

    再说了,太监刮地皮关地方官什么事?

    不掺合进去就是好官。

    这沔县的税监太监不是什么大人物,钞关那么大的油水,这差人不揩白不揩。

    杨算有些郁闷,思来想去,还是给李弘去了一封信。

    带兵来毁灭吧,赶紧的。

    李弘收到信,没敢轻举妄动。

    倒不是不相信杨算,而是不相信手底下这三百叫花子兵。

    而且天气愈发寒冷,杨算走后已经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雪,李弘这边还缺乏越冬的棉衣棉被,平时训练都成问题,便写信给在山西的曹汝述,托他搞点棉花过来。

    信里李弘还交代,如果有可能,直接搞一千套棉衣棉被运过来。

    不过李弘不报太大希望,曹汝述是个商人,趋利避害的动物,要是打听到了沔县已经造反的消息,估计信都不会回。

    ……

    “李相公,戌哥儿,这是县尊老爷托我给你带回来的冬至盘。”赵丰的弟弟赵登抖掉身上的积雪,又从肩上卸下的担子,从中取出两个食盒来交给杨戌。

    虽说是盘子,但实际上内容很多,得用食盒装。

    小民家庭才真的用盘子,大户人家得用筐。

    杨算的冬至盘一个给儿子一个给学生,没必要太贵重也不能太寒碜,所以装了两个食盒。

    李弘接过食盒批评道:“说过多少次了,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赵登听到这话,忙道:“是,这是县尊老爷给镇长和杨连长的冬至盘。”

    “去去去,忙你的去吧。”李弘没好气道。

    他很喜欢赵丰家里的这个弟弟,只比李弘小一岁,人却十分机灵,也十分听话。

    李弘要和卧底在太监手下的赵丰建立联系时,赵登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数次往返县城,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一来二去,李弘便把往来联系的工作都交给了赵登。

    赵登给李弘和杨戌送了冬至盘,又出门带着一伙人挨家挨户给村民送礼物。

    明朝人爱过节,把冬至看得跟过年一样重要,李弘前些天就给了赵登一笔钱,让他上城里给镇上或者团勇里的干部家庭都买点礼物,也算是年终发福利。

    每家的礼物不完全一样,看各家人都缺点什么,什么都不缺的就送点吃的意思意思。

    也不贵重,拢共就五十两银子,但各家收到礼物都很开心,争着抢着往镇公所回礼。

    李弘劝阻道:“哎,大伙送的礼物我可不能要,给你们的算是你们这段时间辛苦工作的奖励,你们回礼算什么嘛,要是被村里的大家伙看到了,还不得有意见?!”

    程小楼笑道:“镇长说笑了,大伙对镇长感谢还来不及呢,要是看到了咱们几个给您回礼,怕是也都要来送冬至盘呢。”

    李弘严肃道:“收村民的礼物像什么话?你们今后也不许收!”

    一番来回,众人拗不过李弘,只得把冬至盘都收起来准备带回家。

    李弘却又笑道:“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众人不解。

    “我让赵登买了半扇猪和一只羊,厨房正做着呢,既然大伙儿都到齐了,也省得我去一个个请。进来一起吃,礼物我不能收,冬至盘可以做配菜,这是大伙一起吃的可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啊,下不为例!”

    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杨戌也笑道:“都进来吧,外面风雪大,屋里暖和。”

    众人终于乐乐呵呵地进屋,屋子里早已摆好了好几套桌椅碗筷,几个人围着坐一个小桌。

    等了没一会儿,江对面的小康二村也带着礼物来了,李弘一样先是将张福等人训诫了一番,又引进屋子里安排坐下。

    “你们踩着冰面过来的?”刘不讷好奇问张福。

    张福一边烤火一边答道:“是啊,江面上都冻实了,不能走船,不然搁往年哪儿敢走冰面呐,这天真是一年冷过一年……”

    旁人都对汉江结冰啧啧称奇,李弘却有些担心。

    天太冷了,不能干等曹汝述的物资过来,而且这事儿本来就没个准头。

    不多时,最后一个到的赵登也坐下了,李弘问道:“你去城里,有没有见到卖炭的或者卖棉的铺子?。”

    “城里的商户大多都关了,东西不好买,没见到有卖棉花的。卖炭的倒是多,只是城门口连卖炭的也要收进门钱,真是坏透了。”赵登搓着手,一边咒骂税吏不做人,一边期待一会儿要吃的肥羊肉。

    这羊还是路上找老乡用粮食换的,城里只买到半扇猪。

    “乡亲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啊……”张福感叹道。

    李弘不常去二村那边,向张福问道:“二村的生活怎么样?”

    张福看着屋外的雪,不无担忧道:“都好,从地主那儿分的粮食都够吃,饿是饿不死的,只是不知道庄稼能不能挨过冬天,要是挨不过去,明年怕是要死人。”

    刘不讷安慰道:“都说瑞雪兆丰年,等这雪化了,那些沟子还没修到的地里也能补点水分。”

    “就怕这雪一直下,秧苗起不来。”

    在场的过去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事正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今年连江面结的冰都能走人了,如何不让大伙担心?

    李弘趁着这个机会宣布道:“大伙别担心,刘连长说得对,瑞雪兆丰年。再说,哪怕来年年景不好,咱们也可以组织农会互帮互助,而且地主家的粮食也还有多的,咱们努把力,一定不能让任何人吃不上饭!”

    “农会是个啥?”众人纷纷问道。

    大伙只知道各行各业都有行会,但是农会还是头一回听说。

    李弘笑道:“咱们得把农民组织起来,大家伙都是乡里乡亲,平时就你帮我我帮你,农会就要在这种地方起好带头作用,做好互帮互助的工作。”

    “那不和劳动队差不多?”张福问道。

    李弘解释说:“要做的事是差不多,但是不一样,劳动队是咱们要把劳力集中起来,农会则是组织起来。各个劳动队只见是竞争关系,可整个农会都是互帮互助的关系。咱们要做到天下大同,就少不了农会要在里面出力。”

    刘不讷毕竟比张福年轻,脑子转得快,很快弄明白了其中区别,说道:“呃明白了,劳动队是各个队内部的事情,把力量集中起来办事情,农会是整个农民群体的事情,是让所有种地的农民都有饭吃!”

    “对,就是这么个理,咱们建立农会就是要你帮我我帮你,做到人人都有田种,人人都有饭吃!”李弘笑着说道。

    赵登这时说道:“镇长快开饭吧,再聊下去别人人了,咱们可就没饭吃了!”

    众人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