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科幻灵异 » 下川 » 第六十一章 暗恋之苦

第六十一章 暗恋之苦

    第二天,周世泰和吕元奎来到紫云九年制学校。

    在张阳校长的安排下,学校教导主任将近年来入校和考出的学生花名册递给吕元奎。周世泰和吕元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翻阅,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屈青梅的女学生。

    屈青梅是6年前,也就是1990年9月从普贤学校转入紫云九年制学校初中二年级初二·1班的。屈青梅1992年6月在紫云学校读完初中,考入昭化一中。按时间推算,这屈青梅目前要么正读大一,要么在家务农。

    根据吕元奎对儿子在紫云学校教书过程的描述,6年前,吕青竹在代初三毕业班的语文课外,正好兼任初二·1班的语文老师。也就是说,屈青梅从初二年级开始,就由吕青竹代语文课,二人在校相处时间2年。

    周世泰在当年初二·1班学生花名册里,发现了一位住址在紫云学校,名叫张凤娟在同学,就向教导主任问,张凤娟同学在校吗?

    教导主任告诉周世泰,张凤娟就是张阳校长的女儿,高中毕业后考入广元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今天是周日,张凤娟正好回家。

    吕元奎向张阳说出事情的原委,请出张凤娟来到学校图书馆,向她询问屈青梅的情况。

    张凤娟说道:“吕老师,您向我打问屈青梅的情况,算是找对人了,因为在紫云学校读书时,我和屈青梅关系最好,她的什么事情都瞒不住我。我俩虽然是同班同学,但我算是她的半个老师。”

    看到吕元奎疑惑的目光,张凤娟接着说:“屈青梅上学较迟,10岁时才上小学一年级。在普贤学校读完小学,因年龄较大,她没有上初一年级,转学到紫云学校直接读初二。这时,她已经17岁了。她一个姑姑嫁到紫云村,屈青梅就寄宿在她姑姑家读书。

    “在紫云学校读书期间,屈青梅的其它课程还能跟上,最差的就是数学课。我的数学成绩在初二·1班最好,屈青梅经常向我请教数学题,所以我充当了她的半个数学老师。

    “屈青梅中等个头,与其她女同学相比,17岁的她发育成熟,如绽放的花朵一样,显出少女神态。班上大部分女学生用发卡笄发时,屈青梅已将长发后盘,髻在脑后。

    “屈青梅面容姣好,忧郁的脸上极少笑容,遇到开心事,也笑不露齿。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边,美目顾盼。她说话细声细气,走路纤纤细步,行事谨小慎微,颇有古代女子风范。

    “据说,解放后,屈家定为地主成份,出身不好,父辈属于改造对象,养成了她这种压抑的性格。屈青梅学习很刻苦,尽管课业有欠账,总成绩在初二·1班处于中游水平。

    “我记得吕青竹老师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大部分时间,眼神就一直盯着我和屈青梅这张课桌看。我以为自己是校长的女儿,得到代课老师的特殊关照。但在提问时,吕老师第一次就叫到屈青梅。后来,几乎每节语文课教学,在吕老师的提问同学名单里,都少不了屈青梅,偶尔也有我。我才明白,吕老师真正关注的是屈青梅。

    “这样,我开始注意这个事了。我发现,虽然吕青竹老师的视线在我们这张桌子上,但当屈青梅抬头直视他讲课时,吕老师会立即转移视线或低下头,有时脸上还显出害羞的绯红,与老师的神态极不符合。

    “有时,我和屈青梅在校园碰见吕老师,吕老师极不自然,不敢正视屈青梅,回答屈青梅的问好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像个小孩子一样,红着脸急匆匆跑了,有两三次还因紧张跌倒地下,惹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有好几次,我明明看见吕老师向我俩走过来,快到跟前时,吕老师又转向另一条路。我窥视到他远远地看着我们,直到身影消失。

    “不仅如此,上体育课,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只要有屈青梅在场,我就会看见吕老师在某个地方,注视着屈青梅的一举一动。

    “我曾数次见到吕老师手里拿着东西走向屈青梅,好像要给她,就要到她面前时,吕老师又转身离去。这些东西或是一束花,或是装满食品的饭盒,或是一个纸袋,或是一个信封等等,最终没有一样东西递到屈青梅手里。

    “我曾多次对比过我和屈青梅的语文作业本,吕老师在屈青梅本子上的批语又整洁又多,字迹工整漂亮,每次的作业本上几乎用红笔写满了,其中不乏激励和希望的话语。而吕老师在我的语文作业本上仅注年月日,或批语寥寥几字。

    “初三毕业前的那段时间里,在下午同学们放学后,吕老师几乎每周都有三四次留下我和屈青梅补课,或背诵,或听写,或命题作文。我明白吕老师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争取更多的时间与屈青梅在一起,而我只是一个电灯泡。

    “我和屈青梅同桌,又是最好的朋友,除了放学在家,我俩在校形影不离。一直到初三毕业,我从未听到吕老师对屈青梅说过一句爱你的话,没有看到过二人有一点肢体接触,哪怕一次握手也没有,也没见到二人单独相处过。

    “我只是感觉到吕老师害怕屈青梅,在屈青梅面前,吕老师缩手缩脚,唯唯诺诺。别看吕青竹老师讲课大方潇洒,口若悬河,有君子风骨,但我们三人在一起时,他往往说话吞吐,手足无措,相形见绌,表现得和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