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一棵树,要我重建三界? » 第88章:李不言

第88章:李不言

    天一城,位于建木以东五百里外。

    最初是在图腾时代六十二至六十四年间由西荒横须绿洲迁移至此的十几万移民所建立的人族第一座城池。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作为夏国京城,经历一代代人的扩建与翻修,逐渐发展成了如今人族最为繁华的几座城市之一。

    常住人口接近百万,以皇城为中心,分为皇城、内城、外城三个层级,面积也是逐层增加的。

    皇城乃是帝王所居之地,寻常人难以入内。而内城则大多是各部衙门以及王公贵族的宅邸,也是平头百姓极少涉足之地。

    最后的外城才是天一城中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地界。

    坊市街巷、客栈酒楼、商铺勾栏……

    可以说,外城才是天一城中市井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方。

    ..........

    清晨,外城,白鹭书院。

    百余年前的夏王田北海托古改制,确立起夏国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基础。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大体上分文武二道,但实际上这二者之下还有很多细分领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两百多年前的人族由于时代原因,大多崇尚练武,上学读书之人极少因而绝大部分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但那都能够理解,毕竟那时的人族以生存为首要目的。

    不过到了人族建国后的时期,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就有了一些改变。以力破天的体修们能够打天下,但如果是要治理国家的话,那还是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

    因此,自那一代夏王改制之后,读书也就成为了能够与炼体相提并论的一条道路。

    天一城作为夏国中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殿试举办之地,云集了来自夏国各地的读书人。

    他们倒不一定都是过来参加考试的,毕竟每三年能来参加会试的就那么些人,更多的应该就是来京城求学的。

    毕竟这里也是夏国的文教中心来着。

    国子监这个官方教育机构自不用提,除此之外的,京城聚集了无数大儒,他们于此办学讲道,因而也有许多书院坐落在天一城外城内。

    白鹭书院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最有名气和实力的那一批书院。

    卯时未过,书院内就已经传出朗朗读书声。

    假山清池、廊亭白墙旁,一些穿着青色儒衫的学生手捧书卷,摇头晃脑地嘴里念念有词。

    这些大多是在书院里待了有一些年头的学生,他们日常功课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念书学习。

    而不远处的窗台内,一些年纪稍小的童生已经乖乖坐好在位置上,等着书院先生进来开始今天的早课。

    但在白鹭书院的更深处,数百青竹围绕着的幽静小院内。

    一方石桌,一壶清茶。两人对坐,相谈甚欢。

    “不言兄,来,品品我这新茶,这可是我那在南山郡的学生前些日子入京述职时专程给我带来的,据说是当地茶农手里换来的上等货色,可遇不可求的。”

    身着玄色儒袍的白鹭书院的院长,三十岁就名满京城的大儒苏折梅,此时称呼一位容貌清秀的青年为“兄”,并热情地为其倒上一杯清茶。

    “哦,南山郡的茶吗?我以前曾去过那里,记忆里是不错的。既然折梅兄这样说,那我可要仔细品一品了。”

    清秀青年李不言,仍旧是那一身青色儒袍。听到苏折梅的话,嘴角淡然一笑,也是举起桌上茶杯递到嘴边轻轻一抿。

    在这期间,苏折梅也是继续说道:

    “不言兄以前来访京城,都是待月余时间便离去游历江湖。今年倒是奇了怪哉,从开春起已经停留了三月有余,不知是何事物竟能引得不言兄你留步如此之久啊。”

    李不言平静地回答道:“呵,只是之前世道较乱,不愿出去涉险罢了。”

    “是吗,我还以为是不言兄你有心留在京城想要施展一身才华了呢。”

    苏折梅惋惜地叹了口气,表情不像是装出来的。

    他与李不言相识多年,年轻时曾一起游学走过夏国诸多郡县,深知对方的才能和博学程度。

    那时的苏折梅一腔热血,认为学的文武艺就一定要报效国家,为生民谋利。而李不言那时明明年轻却总是一副看淡名利的超然姿态,总喜欢驻足各地市井间,体验人生百态。

    后来苏折梅走上科举,入朝为官,再然后在政治斗争中不幸失败,辞官后来白鹭书院教书。而李不言却还是和几十年前初识时一样,淡然超脱,却栖身在世俗之中。

    并且,容貌还是一如既往的年轻,岁月这把无情的刀仿佛没能够在他的脸上留下丝毫痕迹。

    这让苏折梅很是羡慕。

    不过,毕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他如今倒也算是悟到了当年李不言的几分处世心态,对这些表面上的东西看的也淡了。

    只不过,对于李不言,他心里还是有一点遗憾的。

    遗憾的是明明李不言是这么有才的一个人,比他才能强多了,却一直游离在庙堂之外,不能为朝廷所用,不能为百姓谋利,实属可惜。

    苏折梅本以为这夏国君臣百姓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么一个拥有大才的人了,却没想到李不言的下一句话就回应了他心中的期待。

    “会有那时候的。”

    李不言风轻云淡地说出这么一句话,却激起了苏折梅的激烈反应。

    “什么?我没听错吧?不言兄你终于想明白要入世施展才华了!”

    苏折梅表情大喜,仿佛比他自己重新入朝做官还要兴奋。但他很快有回过味来,仔细读了读李不言刚才的那一句话,疑惑道:

    “既然不言兄你已经有心入朝为官,又为何说会有那时候呢?若是不言兄没有门路的话,我在朝中还有些人脉,可以为不言兄举荐一二。”

    “恰好如今内乱结束,女帝登基,急需各方人才。”

    苏折梅语气诚恳地说道。他倒也没有吹嘘自己,夏国选官虽然以科举为主,但科举也并不是全部。他虽然辞官多年,但作为京中档次最高的一批书院的院长,他的人脉资源其实也是不输一些朝中大员的。

    若是李不言点头,他可以保证,明天李不言的举荐奏章就会出现在女帝的御书房里。

    “不言兄,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