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吴末挽天倾 » 第34章 前线军议

第34章 前线军议

    西山大营。

    中军大帐内,督师、兵部尚书袁可立高坐帅位。

    辽东镇总兵赵率教,大同镇总兵刘松,宣府镇总兵杜豫,京营副总兵、四威营指挥使曹文绍,四雄营指挥使朱学武,以及三大边镇各军参将三四十人分坐下首两边,济济一堂。

    国朝仿效前宋,大军出征,一般由文官挂帅,武将前驱,以文制武,坚决杜绝一切可能引发武将割据自立的潜在风险。

    特别是兵部武选司直接掌握正三品下武官任命职权,武库司直接掌握各军军械供应、轮换职权,车架司直接掌握各军军需输运调度职权,直接卡住了各军人、财、物,经年下来已经将军队将领训得比狗还听话。

    不要说正二品官阶的兵部尚书,就是从二品的兵部侍郎,正二品官阶的武官见到了,如今也已经敢为下首、自呼下官。

    袁可立身为兵部尚书、大司马,是各军名义上的顶头上司。此次有得皇帝授权节制诸军之权,各军将自然是不敢怠慢,提前到帐等候。

    扫视大帐,见各军主将、参将按期到会,鸦雀无声地坐在下首,袁可立心中愉悦,心中方感大司马之威仪,脸上却是一幅风轻云淡、不疾不徐的神色。

    “诸位将军,本官不才,受皇帝陛下重托,勉力忝居督师之位,合军一处,驱除鞑虏,还请诸位将军多多帮衬。”说完就对着众将拱手作揖。

    袁可立心中虽得意,但表面上还是作出了礼贤下士的态度。这次大战非同寻常,是一场国战。兵凶战危,能不能有个好结果,全看手下这群将领出不出力或出几分力了。

    “督帅言重了。吾等受皇帝陛下厚恩,受督帅信重,此战正是报效朝廷之时。请督帅宽心,吾等必定誓死追随,让东虏看看我们大吴勇士的厉害。”宣府镇总兵杜豫率先回道。

    杜豫虽然人长得五大三粗,不过心思是极其细腻的。又是袁可立到任兵部提升的边将之一,一直视袁可立为恩主。

    此次,兵部传令边镇调兵勤王,大同镇是第一个响应的。袁可立对此也是颇为满意,觉得杜豫听话、靠得住,在京时私下里与杜豫接触过几次,交流过想法。

    杜豫此次带了三万大军,都是宣府镇的精锐,心里也有一层考虑,就是要找机会在此战中多立功勋,既要在兵部三位大佬这里挂上号,还想努力进入内阁三辅李三才和兴安帝的青眼。所以,无论是在兴安帝面前,还是在袁可立面前,都在积极表现。

    辽东镇总兵赵率教和大同总兵刘松相视一笑,倒也先不着急,除了给袁可立回个礼,就在静待督师召唤。

    “各位,目前东虏大军就在眼前,诸位有何破敌良策?”袁可立没有提出自己的思路,倒是一上来先做了个开放式提问。

    有什么好办法,都别藏着掖着,抓紧提出来。

    之前在皇帝御前军议定的是战略问题,现在涉及到的是战役战术问题,具体实施还要靠这些武将。

    “督帅,金军如今集结大队,兵力雄厚,与之决战,胜负难料。不过,据探子回报,此次他们劫掠甚丰,专门安排五六千军卒看守军资和劫掠得来的人口,在昌平北侧八十里处设有营寨,靠近居庸关一侧。吾猜想金军可能大队断后,寻机与我军一战,其余人马护送军资出居庸关加快北返。如金军主将与末将想得一致,或可从此处着手。”京营副总兵曹文绍抱拳出列,率先回应。

    京营久镇京师,可谓天子亲军。虽然战力较边军不如,不过地位却更为尊崇。曹文绍为京营中少有的猛将,历来被兴安帝、英国公所重,与袁可立也比较熟稔,讲起话来底气十足。

    他这一说,帅帐中众人神色各异,均流露出思量之色。

    “曹将军可是有什么想法?可否展开一述?”袁可立也被曹文绍的话提起了兴趣。

    “末将以为,金军此来已逾两个月,屯兵挫锐,师久疲惫,且劫掠颇丰,目前军将、兵卒可能已有北返之意。他们军资先行可能就是一种印证。我军是否可以以这五六千人马为诱饵,来个围点打援?”

    “详细说说。”

    “末将建议,速传令居庸关守将紧守关隘,严防金军破关北遁。同时,派三万精锐骑兵、步军突袭金兵军资大营,力争解救夺回一部我大吴子民。同时以此为诱,引诱金军大队来救,在途中设伏,杀伤金军。为了尽可能分散金军的力量,建议在突袭金军军资大营的同时,我军要尽可能引诱金军分兵。只要每部稳扎稳打,消耗金军,且不浪战,时间一长,我军大有胜算。”曹文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赵率教听到曹文绍的想法,眼睛一亮,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之感。金军战斗力很强,唯一可乘之机就是此次他们携带了太多的物资和人口。这既是他们此次南侵最大的收获,但是也延缓了他们进军的步伐,也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

    阿济格、多尔衮们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军资人口顺利地带出吴境。

    袁可立稍一思索,嘴上没有表态,心里倒是对曹文绍的想法有些认同。不过,还要再听听其他将领的想法。

    “曹将军的想法,诸位怎么看?”

    “赵将军,你怎么看?”袁可立看到赵率教似有意动,直接点了他的名。

    “曹将军提议颇有见地。末将就在辽东,与金军接战较多,对他们的了解可能相对更多一些。金军的长处在于骑射和步战,但夜战能力相对弱。如要偷袭金军,可选夜间突袭,更易成功。金军耐战,战力强,要确保进攻时兵力的绝对优势,要不然达不到预期之效。”

    “此外,金军骑兵往来纵横,机动性很强,一旦发力,恐怕我军追赶不及。如欲分兵对之,要想办法能尽量拖住他们,我军结成硬阵与之消耗,可利于不败之地。只要其兵力被我军拖住,援军力量有限,我军可集结优势兵力围点打援以提高胜算。”赵率教基本同意曹文绍的提议,同时也提出了更侧重于消耗战的建议。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打仗的核心就是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优劣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地谋划作战方案。

    立足于金军战力优于吴军的特点,集结优势兵力打消耗战对吴军而言是最有胜算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