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吴末挽天倾 » 第11章 探讨时局

第11章 探讨时局

    “同知大人,承蒙大人抬举,举荐小人进府衙谋事,小人感佩五铭。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还请大人笑纳。”戚建业双手托举礼物包裹,微微低头朗声说道。

    “哎,仲文贤弟,太客气了。举手之劳,何足挂齿。贤弟大智大勇,勇于任事,吾这也是为府衙网罗人才,份内之事。”崔直浩站起身来,绕过楠木书桌,走到戚建业身前,双手虚扶,并将礼物从戚建业手中接过。

    送礼、收礼都是一门学问。收礼也看人、看东西。亲近的人,信任的人不论送什么,收礼之人一般不会有什么顾忌。若是不熟悉的人,不信任的人,再重的礼那也是不能收的。

    对崔直浩而言,戚建业必然是属于前一种人。所以,不论戚建业送什么礼,崔直浩一般都不会拂戚建业的意,都会收下。这也是增进双方感情的一种方式。

    “谢大人抬爱。”见崔直浩非常干脆地接过自己的礼物,戚建业心里也是长舒了一口气,知道此人算是接纳了自己。

    崔直浩将礼物放在一旁,亲密地拍了拍戚建业的肩膀,示意戚建业坐回位置上。

    “仲文,吾与你兄长是至交好友,通家之好,你也算是吾弟。大家是自己人,以后无须多礼。在府衙里,你唤我大人。私下里,你唤我兄长即可。”崔直浩深知陶知府目下看重戚建业,也刻意地拉近双方的关系。

    “唔。谢大人,谢……兄长。”戚建业闻言,微微一顿,也就坡下驴。

    “这就是了。自家兄弟,就要多多亲近。”戚兴业也凑趣地搭话。崔直浩能看得上自己的小弟,戚兴业也很是高兴。

    “仲文,身上伤好后,回府衙可有什么打算?”崔直浩又问了一句。

    戚建业沉吟了一会儿,慢慢回话道,“兄长,之前多亏兄长推举,小弟得以进了府衙兵房,杨司吏知晓小弟是兄长推举的,也很关照小弟。主要让小弟协助做些文书抄写、兵差、民壮等事。小弟在家休养期间,杨司吏也来看了小弟一次,让小弟不急于回府衙办事。听他之意,似乎对小弟的职事另有安排。”

    府衙兵房司吏杨雄也是个伶俐的人。戚建业受伤休养后,他得知知府对戚建业甚是厚待,对戚建业的态度就比原先更加亲近,也到家里进行探望,言语中透露出知府大人对戚建业十分信重。待戚建业回府衙后必将大用。

    “哦。杨雄倒是聪明人。仲文,不瞒你说,关于你回府衙后的安排,府尊大人之前也与为兄商量过,想过好些安置法子,但还未最后定下来,不知贤弟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没有?”崔直浩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戚建业心道,我这次来就是这个目的,趁着在府衙里有两座靠山,看看以后自己干得什么比较好。

    干什么关键要看大环境。

    戚建业不着急回答,故作沉思后,道,“兄长,仲文有一事请教,还请兄长为小弟解惑。”

    崔直浩见戚建业说得郑重,也挺直半身,认真回应,“还请贤弟道来。”

    “兄长在上。那小弟就直言了。小弟之前请托兄长帮着小弟入府衙谋事,本意也就是谋个差事,安稳度日,过过小富即安的小日子。此次东虏入寇,小弟有幸和府尊大人及众人一起共克时艰,经历生死,算是死里逃生,见识了东虏凶残,百姓涂炭,还真激起了心中血性,确实存着一份要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戚建业略一思索,就娓娓道来。

    “以往听说东虏势大,那也是看到邸报上的消息。何曾想咱们登州府也会遭遇东虏。东虏今年能来,说不准明年又来,后年再来,……,实在不知对待东虏入寇,朝廷有无应对之策?如东虏还要来咱们登州府,小弟这次协助杨司吏组织民壮,倒是省得这确是保境安民之举。……,回府衙后,如有机会,小弟想着,能不能继续多参与民壮组织、兵差这方面的事务?”戚建业词斟句酌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贤弟,你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纵观当今天下,我大吴朝廷可是外患内忧。外有金国蒙古,内有陕西、山西灾民之乱。你们不知道,近日,东南沿海的倭寇,似乎也在蠢蠢欲动。朝廷在九边军镇驻扎重兵,耗费巨万,户部已经苦不堪言。近日,户部已经发了令,要加征练饷,以充军资。我们登州地处沿海,估摸着也会有倭寇之患。知府大人也正忧心呢。”

    崔直浩面对戚家二兄弟,也没有遮掩,直接述说了国朝乃至登州府面临的严峻形势。

    戚建业听闻,心里一苦,第一感觉就是自己一身才华似乎没了用武之处,靠走科举之路翻身的路子有些渐行渐远。封建王朝最怕的就是多线作战,财政崩溃。目前金国兵势已壮,持续从国朝抽血自肥。大吴自身内部还有浓疮,农民军越剿越多,短期内还看不到完全镇压的迹象。作为朝廷财赋重地的东南,倭寇之乱又有些死灰复燃。

    此诚是多事之秋。

    看来,自己在这大吴朝廷真的要转换赛道、刀口舔血了?

    还好前身留个自己的这副体格还是不错的。戚建业低头瞄了一眼自己健硕的身体,也难掩失望之色,微微叹了口气。

    可能是感受到了戚建业的失落,崔直浩又宽慰鼓励道,“贤弟也不必过于忧心。想我大吴地大物博,人口繁多,军械犀利,国力是东虏的数十倍。东虏虽小胜几场,那也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

    “兄长所言极是。”戚建业也算没白来一趟,对大吴朝廷的内外局势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

    后世有个教员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己既然知道了所处的局势,就要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挑选一条最适合自己走的路,绝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戚建业心中默念此诗,对未来之路,心中也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