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蓝色纹明 » 第4章 求学

第4章 求学

    背上了白纸黑字的债务,根生两口子起早贪黑,从天不亮忙到天黑,面馆的生意倒也简单,豆浆、杂粮面条分量足,青菜碎肉浇头,得另外加钱。

    转眼又是一年春去秋来,夫妻俩还完了借赵大头的银子。终于可以喘口气思量以后的生活了。

    在城里的生活自然比乡下好很多,每天收工时剩下的一些浇头,有菜有肉,作为夜宵或者第二天的早饭,铁柱长得也比同龄的孩子身量高寸许,面色白净,也算相貌端正。

    铁柱已经十岁了,半大不小的孩子,正是爹娘嫌烦狗绕着走的年龄,除了帮忙跑腿儿以外,喜欢靠着门口听各路食客吹牛打屁,坐在院子里看着蚂蚁、虫子,或者对着天空发呆。

    根生两口子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已经定了只能卖死力气干活儿挣命,根生心里寻思是不是给送铁柱去找个地方读书。

    “孩子他娘,要不要找个学馆送铁柱去读书?”

    “他爹,那感情好。”

    王氏没啥主见,但一听要让孩子读书也是心里欢喜,祖祖辈辈的都是土里刨食,要是家里能出个读书人,也是光耀门楣了。

    根生毕竟是泥腿子出身,脑子够用但眼界有限,天天起早贪黑不是去采买食材就是埋头在面馆里帮厨。

    两口子也不舍得请伙计,俩人既当掌柜又当厨子还得端面洗碗招呼食客。

    忙得一天下来两口子之间的体己话都说不了两句,店里的活儿忙完往床上一倒呼噜声就响起来了。

    一介市井小民不就是这样的命么?一介市井小民就是这个命么?

    偶尔根生也会有这个念头。然后听一声“掌柜的来碗杂面条,“就继续忙活去了,啥念头儿都没了。

    虽然根生这辈子都不可能跟读书的老爷们有啥交集,但根生也知道大明朝读书人的地位可是了不得的。

    成为秀才就有了功名在身,不用服徭役,家中贫苦的秀才可以报官府免除自家的赋税,而且犯了王法可以减免刑罚。见了县父母(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心思活了,腿儿自然也就倒腾起来了,这天根生跟王氏招呼了一声:

    “今儿个你自己辛苦点,我出去打听打听铁柱上学的事儿。”

    “他爹,你只管去。”

    根生上街买了半只烧鸡二两黄酒,奔四海客栈去找赵大头给拿个主意,哪儿才能找到让铁柱读书的地方。

    看到根生手里提的烧鸡和酒,赵有财假惺惺地推辞了一下,两人在客栈里面坐了下来,赵有财招呼伙计给拿两副碗筷,还有蒸饼(馒头),伙计麻溜儿去后面伙房里拿来了碗筷,还有几个蒸饼。

    根生撕下那条鸡腿递过去,赵大头也不客气,给根生倒上黄酒,给自己也倒上,吃了一口鸡腿说道:“侄儿伶俐懂事,说不定是个读书的种子,老弟寻思让侄儿去读书,也是美事一桩。”

    根生两口子哪有时间单独做饭,根生天天吃杂面条吃得想吐,今个儿好不容易换换口味,咬了一大口蒸饼才开口:“老兄,听你这么说,我心思已经定下来,就让铁柱去读书,只是不知如何才能找到读书的地方和有德行的先生?”

    “老弟,你听说过彰德府郭氏郭家么?”

    根生微微摇头,苦笑一声“老兄,我这大字不识一个人,你就跟我说道说道吧”

    “郭家可是咱彰德府这地界的数一数二的大族,在城北郭家办了一个学馆明伦堂,教书先生都是秀才,德行圆满,侄儿如果能去那里读书是再好不过。”

    根生来了精神:“敢问老兄,若铁柱去那里读书,一年束脩几何啊?”

    赵有财喝了一口黄酒,舒服地“滋”了一声:“束脩还在其次,那明伦堂是郭家开的学馆,大多是族中子弟就学,也有好友至交家的学童,外人不是那么容易就学的。”

    “这是又想黑我的银子吧?”根生不禁心里这么想,嘴上还是客气:“还请赵兄指点”。

    “老弟,要不你抽空去明伦堂打探一下,如果不顺利可以来找我再商量。”

    你个老滑头,还想抬价?根生心里想着,嘴上并不停:

    “老兄,你陪我走一趟?事成老弟我必有谢礼,这个理儿我心里还是明白的。”

    “老弟,今儿个店里客人多走不开,隔天有空的吧,要不明儿个晌午你来找我?”

    你可当个人吧,不就想再蹭我一顿酒么?“那就说定了,明儿个上午我来寻你。”

    。。。。。

    隔天根生一大早就起来梳洗停当,穿上了自己唯一一套像样的衣裳,撮着牙花子,去熟食铺子买了两斤羊肉,又去酒铺打了一斤黄酒,花了将近五十文钱。

    面馆里的客人都是贩夫走卒,生意靠的,就是个分量实诚,一大碗杂面条卖两文钱,也就得利不到一文,这得多少碗杂粮面条才能挣回来啊。根生边心疼钱边心里骂黑心的赵大头。今天又得辛苦王氏一个人忙里忙外了,唉,人活着咋就这么累呢?

    不知道大明皇爷他老人家是不是吐口痰都得有人端着金子做的痰盂伺候着,一定是这样,那是皇上啊。胡思乱想着,根生加快步子朝四海客栈去了。

    赵大头看到根生手上拎着的东西,赶忙从柜台后面迎上来,嘴里说着:“哎呀根生老弟,咱们之间还用这么客气?太见外了。”

    赵大头忒不地道,自从买了你的屋子,你就拿我当肥猪宰?“自家兄弟,不是外人,咱们边吃边说。”根生心里骂着。

    “好嘞,”赵大头顺手从根生手里接过酒筒子,放在桌子上。酒足饭饱以后,赵有财带着根生一路奔城北的明伦堂去了。

    到了明伦堂,正是午休的时间,赵有财报上了名号并言明自己的妻子是郭氏族人,自己的儿子赵泰来也曾在明伦堂读书,护院的老仆问明了二人的来意,让两人稍等,说是去通传先生去了。

    根生瞟了一眼赵有财,心里想,原来你婆娘是郭家人啊,手到擒来的事儿,又没来由地开始心疼买酒肉的银钱。

    两人在门口等了一刻钟,出来一个面色严肃、身材瘦削的老儒生,年龄约花甲之年。相貌端正看得出年轻时候的风采,走路不疾不徐举手投足颇具风姿,对着赵有财拱手一礼:

    “赵掌柜,家里一切可好?二位请移步书房相谈。老郭,给二位上茶。”

    老仆应了一声便径自去了。

    两人赶紧拱手回礼,赵有财倒是礼数周到,微微躬身回礼完:“冯先生,冒失前来,恕罪恕罪。”

    二人被请进了书房,赵有财见过世面,大方地落座了。

    根生哪见过这等场合和冯先生这等神仙人物,这可是圣人门生啊,文曲星下凡,登时腿肚子都开始哆嗦了,手也不知道该往哪里放,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冯先生这时也已落座,隔着书桌看着桌子侧面的两人道:“坐,坐,赵掌柜,这位是?”

    赵有财拉了根生一把,根生这才回过头来小心翼翼地坐在赵有财旁边的椅子上,只敢坐半个屁股,抬眼偷偷地看了一眼冯先生,又看了一眼冯先生背后墙上挂的“厚德载物”的横幅,懂是看不懂的,但猜也猜得出是圣人教诲,越发拘谨了。

    “这是我的至交好友,原掌柜,家住城西三河巷,今日前来拜见先生,是想问子侄如何能入馆读书。”

    冯先生看了一眼根生,心里跟明镜似的,看这人穿着打扮、举止面相,这是个老实巴交的小生意人,估计做的也是辛苦的营生,自己也是差不多的家庭出身,心里不禁多了几分好感:“子侄几人,岁数多大,可曾开蒙?”

    到底是我儿子来求学还是你儿子来求学,总不能让老子替你劝说了吧,夯货。赵有财心里想着,看根生还有点愣着,赶紧拉了他袖子一把。

    根生强作镇定:“冯先生,我家就一个男童,如今十岁,没读过书。”

    冯先生捋了捋规整的长须,也不再发问:“束脩一年五两银子,原掌柜如觉得合适,请带令郎隔日来馆里。”说完端起了茶盏。

    赵有财明白这是送客的意思,站起来拱拱手说:“有劳冯先生了。”

    赵有财踢了一下根生的脚,根生赶忙拱手道谢:“有劳冯先生了。”

    两人出了学馆,一同往各自地方走,根生也不心疼银子了,赵有财吃了自己两顿酒,好歹也算尽力帮忙了,

    “今儿个多谢赵老兄,”改日再来拜谢。

    “原老弟客气了,举手之劳。”

    好你个赵大头,举手之劳?举举手就吃了我一只鸡、两斤羊肉、两斤多酒。根生心里又忍不住嘀咕。二人各自回家。

    等打烊收馆,王氏已经腰酸背痛,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可还是强忍着困意听根生说完了去学馆得来的消息,听到五两银子一年,王氏打了个激灵,困意也没有了。

    “这,他爹,这可是五两银子啊!”

    根生也陷入了沉默,夫妻俩要了老命,一年到头没个闲,下老了力气,一年也就挣个七八两两银子。

    “他爹,要不行再等等。”

    等到啥时候?根生心想,旁边王氏已经发出了鼾声。

    唉,日子咋就这么难,想起村里的乡邻,根生又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最近该抽空回去收租了。根生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日子就像流水一样静静地流淌,铁柱又蹿高了一头,喉结都有点模样了,鼻直口方身条瘦长,眉目也长成了端正的少年模样。

    巷子里的婆姨也会时不时拿他开下玩笑。也会主动帮着娘干活儿了,这年铁柱十二岁。王氏三十二岁,已经白发丛生,根生三十五岁,看起来已经四十多了。

    家里盘下了隔壁的差不多大小的店面,院子里的墙打通连在一起,店面里的墙上打通了一道门连在了一起,有了十二张桌子。

    根生雇了巷子东头一户周姓人家的婆娘当帮厨,管吃,月钱五钱银子。还从村里接来了刘婶家的三儿子当跑堂伙计。

    刘三儿这年十六岁,随了他父亲的忠厚老实,两家说好刘三在这里管吃管住不要月钱,根生在村里的地给刘家种,不收租子。根生两口子虽然精打细算,恨不得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但也是看着刘三儿长大的,也算自家半个子侄,给铁柱买衣服和零食的时候,也会给刘三儿买同样的一份儿。

    这年冬天,根生出去采买食材,抱回来一个弃婴,是个女娃。

    “他爹,这是谁家的女娃?”

    “在卖粮食的铺子门口捡的。”

    “没人家要?粮食铺子的东家不要么?”

    “看的人倒是多,没人要,胡东家家里孩子多,也不肯要。”

    “他爹,这又是多一张嘴吃饭的,你管这闲事儿干啥?”王氏赶紧接过来女婴看了看。

    “他娘,怪可怜的,没人管说不定夜里就被狼叼着吃了,要么也得冻死,咱们没有生养女儿,抱回来这就是咱闺女。”

    “这年月可怜人多了,小囡囡还挺白,可怜人儿啊,既然抱回来就是咱们的女儿,他爹,你给他起个名字?”

    “就叫二丫吧。”

    “他爹,我去烧点热水给二丫洗洗,裹上干净的褥子。”

    “行,改天我去里长那里给二丫过个户籍。”

    现在家里有五个人,根生,王氏,铁柱,刘三儿,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