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蓝色纹明 » 第5章 莫尔根

第5章 莫尔根

    在白山黑水、冰封千里的极北之地的一个部落里,人们围着篝火,点起了一种可以散发香味的植物。在人们围起来的篝火中央,萨满身穿缀满鸟羽、铃铛和各色布条,先在火堆上烤一下萨满鼓,为的是使鼓皮干燥而紧绷,声音更脆劲有力。

    萨满双眼半睁半闭,打了一个哈欠,站起来开始击鼓,边击鼓身体边小幅度地晃动,然后围着火堆转圈、跳跃,伴着单调的敲击,羽毛四散飘飞。萨满低沉地吟唱着,呼唤灵魂,要他们来该来的世界,去往该去的地方。

    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

    不要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

    孩子呀,孩子,你要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部落里,

    孩子,这里有温暖的篝火,还有新鲜的羊奶,

    孩子,你要来到这里,如果你是男孩,你将成为部落里最优秀的猎人,迎娶林中最美丽的姑娘,

    孩子,你要来到这里,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成为大地上最美丽的女人,让男人们再也忘不掉你的容颜,

    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

    不要去呀,那里没有篝火,是那么的孤独,

    孩子呀,孩子,你要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部落里,

    孩子呀,这里有结实的房子,还有暖和的羊皮袄

    人们篝火周围的人们开始跟着萨满一起吟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双目紧闭,身体有节奏地摇晃。。。

    伴随着一声婴儿响亮地啼哭,一个年约五十岁的女人掀开兽皮做的门帘,走到人群中一个肩宽体阔身材高大男人身边,俯下身来说了几句,这个有着一双鹰眼的男人猛地站起身来,向着夜空张开双臂,哈哈大笑:“神灵赐予了我一个儿子!”

    “代表神灵和上天的萨满,请你给我的儿子取个名字吧。”男人向停下来身形的萨满发出了请求。

    “就叫莫尔根吧,他将会是一个聪明强大的战士。”

    “大家听见萨满说的了,神灵赐予我的儿子就叫莫尔根。”

    “莫尔根,莫尔根,莫尔根,“篝火旁欢呼着,叫喊着莫尔根,祝福他来到这个世界。

    。。。。。

    十年过去了,已经十来岁的小莫尔根是个聪明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喜欢追问为什么,他喜欢听各种故事,尤其是部落的老人讲的神话,这天,小莫尔根偎依在萨满婆婆身前听得入迷:

    “早些时候,有一个老太婆,是“恩都利”萨满,即万能萨满。她能呼风唤雨,能让人起死回生,还可以飞到太阳出来的地方,并从那儿的山上带回黄金。一次,有一个新萨满同她一块去了那里,她们刚到达,新萨满即刻被太阳晒化,变成了一堆淌着油的肥肉。

    万能萨满尝了下肥肉,说道:“是啊,人一定是很好吃的,怪不得神最喜欢,我看,以后人还得要死!”经她这么一说,死的人果然多起来,年年都要死很多人。

    皇帝的儿子病重,皇帝派人把万能萨满招来为儿子治病。万能萨满知道,王子的灵魂不在体内了,需要九天时间找回灵魂,才能复活。

    她开始跳神,不一会儿,她像死了一样倒在地上,她的灵魂出窍去了冥国。第九天的早上,她还未回来。皇帝看着奄奄一息的儿子,认为万能萨满骗了他,盛怒之下,他下令挖一个九丈深的大坑,把万能萨满的肉体埋葬了,还压上了几千斤重的大石头。

    萨满的灵魂回来后,找不到自己的身体依附,盘旋在宫殿的上空。皇帝正在花园散步,突然看到天上一个人在飞动,以为神灵下凡,便命令左右一起跪地磕头。万能萨满授受不起这等礼遇,从天上滚落下来。

    皇帝认定她是妖魔,下令将她也挖个深坑埋葬了,顿时天上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几声巨雷将埋葬坑里的石头炸得粉碎。因为坑深,没能把萨满的身体炸出来,但她身上穿戴的法衣装饰、布条、铃铛、铜片之类的都被震得飞了出来。

    这些东西变成了众多小神和萨满,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小神和萨满如此之多,但是这些萨满的本领,都远不如以前了。”

    。。。。。

    开春的时候,一个晴朗的日子,根生带着铁柱再一次来到了明伦堂拜见冯先生,老先生除了稍稍清减了一些,没什么变化。冯先生看着铁柱,这孩子身上有种跟其他孩子不大一样的清爽,让冯先生有种如见子侄的感觉。

    进了书房,一番寒暄说明来意,冯先生应下了收铁柱入学堂的事情,还给他起了名,原世明。铁柱,现在的原世明,规整行了拜师礼,拜冯先生为师。根生送上了拜师礼,一只羊腿,一袋白面。

    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晃世明已经在学馆读书四年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亲后有定;定亲后能静;静亲后能安;安亲后能虑;虑亲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明,说说这几句话是作何理解?”等世明背完了这几句,冯先生问道。

    冯先生,学生以为:

    “第一个“明”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大学》圣贤以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如此,吾等学生要去掉那些蒙蔽在心的尘埃,让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第二条是“亲民”。“亲民”就是推己及人,把天下之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亲民”,则学生以为,日日省察自身,力求道德上除垢自新,这样解更融洽一些。

    第三条是“止于至善”。这四个字的大意,是让天下都能达到至善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所以“止于至善”,就绝对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不错,”冯先生点点头。

    。。。。。

    原世明今年十六岁。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眉目清秀,眼神明亮,性格却有点孤僻,喜欢和同窗好友就圣贤的句读争辩,却不喜拉帮结伙互相鄙夷。除了读书,还喜欢郊游,经常对着山川河流久久发呆,神游天外。

    此时是大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天下承平,吏治也算清明,但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宽容,依然像祖辈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城里的居民也是每天鸡鸣而起,日落而起,奔走忙碌着自家的日子。

    二丫已经五岁了,长得粉粉嫩嫩的,绑着两个羊角辫,像个跟屁虫一样,只要世明在家,就跟着世明屁股后面形影不离,即便世明在自己房里看书发呆,二丫也不哭不闹,像个小影子一样伴着世明。

    二丫刚抱回来的时候,怕养不活,根生两口专门跟赵有财介绍的城外一个庄子里放羊的人定了羊奶,来回要10里路,两口子忙不开,都是世明放了课,去城外拿羊奶回来给二丫喝。

    路上难免口渴喝上一口,一来二去世明也喜欢上了羊奶的味道,于是每次去买羊奶,世明都买足二丫,然后给自己也买一份。

    刘三儿已经是二十出头的精壮小伙,性子沉稳忠厚,像父亲一样微黑的方面孔,眼睛不大但很明亮,心思不多人又勤快,做事情从来没有二话,吩咐的事情都办得十分妥帖。

    根生和王氏泥腿子出生,也没啥门户观念,并不以主家自居,世明待刘三儿如兄长,还央求冯先生给刘三儿起了个名字叫刘宗海。

    巷子里的邻里也都知道刘宗海算是原家的半个儿子,早早有人给他张罗娶亲,后来娶了隔了三条街的张家姑娘,张姑娘就是常见的小门小户的姑娘,性子柔顺没啥主心骨。

    对根生、王氏两口子来说,从小看着刘三儿长大的,现在刘三儿也算自己的半个儿子,于是就把最先在相州城买的院子换了地契,过给了宗海。如今宗海也算是有家有口的人了,两口子都在原家铺子里谋生。

    根生虽然眼界有限,但脑子还算灵活,面食铺子每天把人累个半死也就是维持个正常营生,年纪渐长的根生、王氏身体也受不住,实在张罗不来了。

    宗海成家以后,根生和王氏把面食铺子交给宗海两口子做,铺面租金加上每月的分成,跟宗海两口子商量好,基本上正好是以前每月盈利的一半,一两银子。剩下的都是宗海家的。

    根生用这五年赚得的全部银钱,在主街盘下了一个普通大小的铺面,后面是二进的院子,全家都搬到了这里。根生又做起了老本行,粮食杂货。进货的路子根生本来就有,村里的粮食,鸡蛋,山货,鸡只,羊,客人要什么就回去村里收什么,收好后刘大刘二帮着送到店里,隔天再回去。

    根生不想让人嚼舌头,给的价格也都公道,要是谁家有个磨不开的急用钱的事儿,只要数额不大,人家求上门来,根生也会借,半年内不要利息,但要立字据。

    宗海成家了,村里的老宅没卖,也卖不了几个银钱,刘大一家在住,地租变成了三成,刘家感念根生的帮衬,不用根生催,每年收了粮食,就给根生足额送来,每次根生都会回一些礼给刘家。两家虽然一个在村里一个在城里,但也算世交了。

    根生已经年过不惑,被生活已经磨得没了什么心气儿和脾气了,坐在店里柜台后面看着客人来来往往,王氏操持着家务和照顾着世明和二丫,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也算和美。根生虽然人前人后见人也都被人尊称一声原掌柜,但苦日子过了大半辈子,心里也有数,不飘。

    自家什么情况自个儿还不知道吗?

    买了铺子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每年除了交世明的束脩,家里四口人一个大牲口,那只多年的老伙计毛驴早就老死了,根生家也舍不得吃他的肉,埋了吧又可惜,只好眼不见为净,毛驴只剩喘气的力气的时候,就让刘大刘二拉回去处理了。后来又买了一头拉板车的骡子,一家子人吃马嚼,将将有些盈余,算是中等人家而已。

    根生三代单传,倒也习惯了一个儿子,也没起过再纳妾的心思,一心忙生意,王氏也想给根生再添个香火,可惜肚子不争气。现在日子好过了一些,王氏平时也注意调养身子,可肚子也没啥动静。

    相州城不大,面铺里天天迎来送往的很多人慢慢也就都熟了,世明学堂里的同学也都是本地人氏,熟人自然都给三分面子,根生家在相州城也算站住脚了。

    世明也时不时跟根生回村里,不过不是帮衬老爹做生意,而是去郊游踏青,随着年岁渐长,根生也开始时常约上同学一起出去踏青游玩。

    太行山区土地贫瘠,山路艰难,但风景也是好的。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

    这片贫瘠的人们跟天斗跟地较劲,挣扎着而又硬气地活着,像那满山的野草一样顽强。土里,眼前、身边、脚下,那塞满天地间的石头就是最顺手的材料。

    山里人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做成的。一座房屋只有门子、窗棂是木头的。墙的内壁,山里人先用麦秸泥泥一层,然后再泥上一层白灰泥防风防水,这样才能熬过严寒的冬季。

    世明性子散漫,不喜争强好胜,也没想过考秀才,根生王氏看儿子懂事,只是有点孤僻,除了琢磨着给世明寻个合适的人家提门亲事,也没别的想念。

    冯先生虽然是个前朝的秀才,但也比较开明,并不以世明性子散漫为意,将世明如子侄般对待。冯先生毕竟年纪大了,辞了先生,回家颐养天年,叮嘱世明没事常来家里走动,世明也无功名之心,退了学回家帮衬父母照顾铺子。铺子里事情并不多,老爹一个人就忙得过来,送货的时候临时找力工就行。

    一家人就这么平淡如水过着,卑微但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