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八千里外觅封侯 » 第39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五)

第39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五)

    我们前边说过,哪里薄弱攻哪里,一路打到江宁去,这是太平军战略的核心。所以,只要还在往江宁走,打下哪里都是胜利。

    一场场惨烈的战役中,李以文作战英勇,身先士卒,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在铁与火的淬炼中,逐渐被锻造成一名优秀战将;同时,也渐渐赢得了杨嗣龙的信任。

    ——这小子就爱打仗,没什么政治野心,正好做一枚自己的棋子。

    于是,杨嗣龙不再防备他,还将他调到石达开帐下,去啃进攻江宁前的最后一块硬骨头——武汉三镇。现在,他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

    萧朝贵死后,杨嗣龙急率主力围攻长沙,但此时清军已经布下重兵,太平军围困长沙近三个月,但最终未能破城,于是改变策略,准备取道岳州夺取武汉。

    若想攻取武汉,最好就是走水路,沿长江顺流直下,但中间要途径岳州,只要拿下岳州就可以剑指武汉。巴陵县是岳州南大门,传说后羿斩巴蛇于洞庭,积骨如丘陵,因此故名巴陵。

    久攻长沙不克的太平军,此时转头涌向益阳。

    石达开派李以文、李开芳和林凤翔各领一千人精兵,长途奔袭益阳,待拿下益阳后好转水路夺取岳州。

    我和读者们一样,希望益阳这一仗的主角是李以文和益阳县令李瀚章。只可惜,益阳原来的县令被人杀了,新县令李瀚章还没有到任——他被留在长沙了。

    由于益阳的县令是“青黄不接”,十二月二日,李以文、李开芳和林凤祥带领两千太平军,没费吹灰之力便一举攻克益阳。

    但还不到两个时辰,清军勇将邓绍良便带着三千绿营精兵包围了益阳城,并且顺利突破城门进入城中。

    邓绍良,字臣若,湖南乾州厅人,兵勇出身,因为剿匪有功,屡屡受到升迁,后来跟随晚晴名将向荣赴广西剿太平军,战象州、战永安州,驰援长沙,战功赫赫,一路追击太平军,算是太平军的老对手了。

    进了城门,邓绍良发现益阳的街道特别狭窄,且有不少的弯道。他的骑兵无法施展,士兵的火枪也发挥不出作用,而太平军的长矛总是从民房里飞出,此外,还有穿着清军服装的人朝他们放冷箭。

    很快,精彩的场面就出现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很多清军兵勇胡乱地厮杀起来。绿营兵勇混乱了,因为分不清敌我,但太平军却杀得从容自得,只要上衣“勇”字外围的圆圈有一个拇指大红点,那么对方就是化妆成清军的自己人,没有红点就格杀勿论。

    邓绍良见状也有办法,赶快对身边的亲信喊道:“传我的命令,见人就用湖南放言问话,如果对方不回答,或者回答得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就是粤匪!”

    “邓军门,这招恐怕来不及了!”

    手下军士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低沉的马蹄声。

    邓绍良抬头一看,两位骑着战马、手握大刀的太平军将领,正朝着这边策马狂奔。领头的是李以文,后面跟着的是陈丕成。

    邓绍良枪还没抽出来,两匹快马已经来到眼前,左右两侧清兵的人头已经飞上天,失去头颅的腔子,正在疯狂地喷着鲜血。

    邓绍良直接跌落马下,侥幸躲过陈丕成砍来的马刀,但他一只脚还套在马鞍里。等他抽出脚,拿好枪,李以文和陈丕成率领的马队已经绝尘而去。

    李以文和陈丕成并不认识邓绍良,但邓绍良却看过这两位通缉犯的画像。

    邓绍良没想到太平军进城第一件事不是抢粮食,而是在城里设伏偷袭他。眼见突袭计划失败,邓绍良只好悻悻地下令撤出城外。出城时,又遇到石达开率领的大军,他只好带着队伍逃回清军坚守的长沙城。

    就在这一天,杨嗣龙终于带领数万太平军突破了清军的包围圈,沿陆路向北挺进岳州,将从益阳返回的邓绍良、以及广西提督向荣亲自率领的剿匪部队远远甩在了身后。

    湖北将军博勒恭武,满洲正白旗人,阎佳氏,此前刚刚汇同湖北巡抚龚裕收到上谕,朝廷命令他们察查军情,如太平军攻不下长沙,便要严防死守,不使贼兵北窜,更不能让贼兵得到船顺流直下,可见朝中并非没有能人。

    博勒恭武和龚裕商议后,亲自率领一千三百标兵前往岳州布防。

    不久龚裕自请开缺,朝廷派来平定浙东海盗有功的常大淳接任湖北巡抚。上任后,常大淳马上在汉阳同知张曜孙的陪同下前往岳州勘查布置,召见岳阳知府和巴陵知县。

    议定后,常大淳命令后补的千总李章南率领陆军驻守一处要隘,同时命令当地绅士吴士迈率领一千“渔勇”,也就是渔民组成的水上民团,在土星港构筑栅卡防守,并在河道里沉船钉桩,暗中拦截水上船只。

    布置完毕,常大淳捋着胡须得意道:“如此片帆不得飞度也。”

    汉阳同知张曜孙提醒道:“大人,如果不驻兵把守,咱们能堵,贼也能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