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八千里外觅封侯 » 第38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四)

第38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四)

    一八五二年四月,太平军自永安突破清军合围,北上进攻省城桂林。但桂林有重兵把守,久攻不克,太平军只得绕道挥师北上。

    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双方立刻展开激战。在惨烈的战斗中,南王冯云山恰巧被清军炮火击中,不幸伤重身亡。

    “呜呼哀哉……南王牺牲,吾天国失去一位栋梁之才,太平军失去一位身先士卒的优秀将领,此乃太平天国之大不幸!我李以文也如丧考妣,为失去一位肝胆相照的良师益友而痛心疾首。”

    李以文在追悼会上这样吊唁,声泪俱下。

    洪仁坤如失臂膀,连续几日水米未进。

    杨嗣龙则暗自庆幸,前进路上少了一块绊脚石。他听了李以文发自肺腑的悼词,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这一年的五月,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境内,先后攻克道州、郴州、三个月内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时间来到八月份,西王萧朝贵听说长沙兵力空虚,便向天王建议:“闻长沙城卑防疏,若假轻兵数千,倍道袭之,则垂手可得也。”

    话说长沙连接着广西、广东,钳制着长江水道,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再怎么空虚,也没到唾手可得的程度。

    萧朝贵在太平军将领中以骁勇善战著称,可谓是遇战当先,总是亲自在第一线指挥战斗。

    在征得天王同意后,萧朝贵亲自率领着一支偏师去奇袭长沙。参加行动的有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两千多太平军将士,以及数百名郴州天地会众。

    他们七月七日出征,取道湘东山间僻径,日夜兼程,七月九日克永兴,十八日下安仁,十九日占攸县,二十日破茶陵,二十五日取醴陵,二十八日在石马铺之战中,更是大破清军主力,斩西安镇总兵福诚,潼关协副将尹培立,宁陕营参将萨保等多人。

    随后他们攻进金盆岭,清沅州协副将朱翰临阵脱逃,却留下军资枪炮无数。

    萧朝贵率军抵达长沙城南,驻扎妙高峰、鳌山庙等处险要。

    七月二十九日,萧朝贵派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分别攻打长沙浏阳门、小乌门。他本人则在妙高峰上,居高观察,指挥太平军炮击长沙城南门天心阁,以掩护地面部队的进攻。

    不料,清军从魁星楼开炮还击,弹片射穿萧朝贵胸腹。

    萧朝贵强撑数日后,终因伤重不治而亡。

    问题来了:长沙之战如此惨烈,怎么不见主角李以文或者李章铜的身影?打死萧朝贵的清军炮手是谁?

    清军中打炮的人并不知道打死了谁,太平军只有两个人知道,是谁指挥开炮打死了谁。这两个人便是李以文和李以武兄弟俩。

    原来,湖南巡抚骆章听说粤匪(太平军)北伐占领了湖南益阳,便命永定知县李瀚章火速领兵支援益阳。

    李瀚章是在十年前——即道光二十九年,顺利通过朝廷的提拔考试,受曾国藩的派遣来湖南担任永定知县。

    一路上,李瀚章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其实就是收罗散兵游勇和土匪之流。

    恰巧这个时候,李以文和李以武带着一股探子(侦察兵)为太平军探路,遇到清军在招兵,觉得是打进敌人内部的好机会。

    李以武原来在洪仁坤身边名义上是侍卫官,实则相当于秘书长之类的文官。

    随着太平军的日益壮大,清军也趁机安排卧底混入。鉴于目前的情况,洪仁坤决定派李以武或者李以文伺机打入敌军,最好是能够混到李章铜的身边。

    李以文决定带着李以武和两个探子参加清军,让其余的探子回去向天王汇报。

    半路上,李瀚章又接到了骆章的飞马传令——改道长沙驻守南门天心阁。

    就在李瀚章和传令兵说话的时候,李以文认出了他,但他没有认出李以文。

    李以文对李以武说:“那时候你才十一二岁,他现在不可能认出你。我等到天黑就溜走,你和两个兄弟就留在他身边。记住:你以后就叫刘小五,他们两个是你的哥哥刘小二和刘小三。你们千万不要暴露身份,要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才能得到妖军(清军)的情报。”

    长沙暂时解围后,李瀚章因为指挥有方而得朝廷六品衔之奖,李以武因为作战勇猛灵活被李瀚章留在县衙里当差领班,打仗时把他带在身边作为幕僚。

    李瀚章能文能武,又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不管仗打得如何,每次战后都会立功受奖升官加爵。然而,命运对他的三弟李鹤章就不那么公平了。

    李鹤章十五岁就投奔在京城做官的父亲李文安,像他的大哥二哥一样刻苦学习。只可惜他在科举考试中并不成功,屡战屡败。最后,他仍然是一个布衣白丁。最后,他不得不认命,回家打工谋生。

    李瀚章知道他的三弟身强力壮又能吃苦耐劳,便把他带在身边。不过,他并不是真的要提携小弟出人头地,只是想自己身边多一个忠心耿耿的亲兵。

    就这样,李鹤章虽然不怕苦、不怕死,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开始的一两年,他为大哥的高升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时间一长只能郁郁寡欢,便心生嫉妒和不满。